“学做服创”一体化培养农业信息人才的创新与实践

2019-06-11 08:16徐冬寅成维莉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徐冬寅 成维莉

[摘要]在“互联网+现代农业”背景下,农业企业“难觅”信息技术人才与农业信息人才“找工作难”的矛盾依然突出。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状,阐述了“学做服创”一体化农业信息人才培养的内涵,剖析了“学做服创”一体化培养农业信息人才的优势,进而提出从“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打造“学做服创”平台;依托平台,实现“学做服创”的相互促进和提高两种路径来培养农业信息人才,最后指出了“学做服创”一体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具体保障,以期不断提高农业信息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农业院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做服创  农业信息人才  农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8-0104-05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从2005年开始,连續14年的中央1号文件均涉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内容,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人才。《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把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培养信息化人才列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2018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

高职农业院校应以中央政策文件为导向,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着眼于地方发展需求,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承担各级各类农业信息化项目为抓手,以技术服务为突破点,“学做服创”融合,为培养农业信息人才提供全新思路和有效途径。

一、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

1.农业信息人才需求量大。农业信息人才包括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处理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管理等一个或多个领域,能够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加工、使用农业信息资源,能够进行农业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开发、使用和维护的各类人才。农业信息人才的工作单位主要包括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农业生产和经营企业、农业信息技术企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需求量是巨大的。

2.农业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尽管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需求量巨大,但是农业信息类毕业生却很难找到对口的就业单位。一方面,农业行业企业认为农业信息类毕业生比普通信息类毕业生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并无明显优势;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对农业信息岗位的认知和实践,很多家长和学生提到农业想到的就是农村、农活,毕业生提到农业行业企业就皱眉头,不愿意从事农业信息化相关工作。

3.农业信息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现象较为严重。课题组通过对农业行业企业走访调研发现,大部分院校的农业信息类专业未能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高职院校信息类专业基本相同,课程设置也只是象征性地添加1~2门农业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缺少农业信息系统、农业工程案例,学生从未或极少有机会在农业相关领域进行信息化生产、开发、管理和应用实践,从而导致农业行业企业“难觅”信息技术人才与农业信息技术人才“找工作难”的矛盾日益突出。

4.校企合作陷入困境。由于缺乏高效、可持续的产教融合机制和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一直处于政府催、学校热、企业冷的怪圈。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文件,但大部分校企合作只是浮于表面,并未建立在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基础上,无法寻求学校育人和企业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学校仅仅是把学生“推销”给农业行业企业,却很少从企业角度考虑如何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包括毕业生能否直接上岗、使用信息化系统是否能提高企业生产和经营效率、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能否有效地进行市场转化、企业跟高职院校合作能否直接或间接获利等,以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二、“学做服创”一体化农业信息人才培养的内涵

“学做服创”是在“产学研用”办学方针指引下,对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拓展和提升。高职农业院校应积极与政府农业管理部门、农业行业协会、农业企业合作,以承担各级各类农业信息化项目为抓手,依托项目开展技术服务,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学”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在校学习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为将来的专业实践、技术服务和创新活动夯实理论和技术基础。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想贴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必然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将岗位工作要求转换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做”是指各类生产实践活动。校企双方通过共建的各类生产实践平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学习企业文化、了解岗位工作职责,这不仅拉近了企业与学校的距离,也拉近了学生与岗位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更有学习动力。

“服”是指为各类农业信息化系统进行部署和培训、开展技术服务。技术服务拉近了师生与社会的距离,也提高了高职农业院校服务“三农”的能力。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技术服务过程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时发现知识欠缺和技能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在技术服务过程中准确把握农业生产对信息化的需求,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前瞻性方向和精准的用户需求,促使研究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创”是指师生的创造性研究和应用。学生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参与科研项目等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和创造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教师开展农业信息化课题研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了知识的使用价值;教师还要将创造性活动中积累的真实项目资源和案例转化为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学做服创”一体化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学中做,做中学,“做”为“服”和“创”奠定基础,“服”和“创”相互提高,“创”反哺“学”,“服”反馈“学”,“学”“做”“服”“创”互相促进、循环往复,从而不断提升农业信息人才培养质量,如图1所示。

三、“学做服创”一体化培养农业信息人才的优势

1.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认同度。“学做服创”一体化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实践、技术服务和创新等活动的开展均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该模式通过基础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训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科研项目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技术服务和各类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检验了学习效果,也加深了学生对农业信息类岗位的认知,使其在真实岗位和实际应用中感受到知识和技能的价值,认识到信息化对农业的深刻影响,从而增加了专业认同度,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2.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学做服创”一体化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模式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走上讲台,承担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专业师资力量得到了加强;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和实践锻炼,直接参与企业一线的生产管理,促使教师站在企业角度,全面了解农业信息技术相关岗位对毕业生技术、能力和素养的要求,从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显著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和科研能力。这种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向交流,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3.充分发挥了高职农业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政行企校齐受益。高职农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农业行业企业,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高职农业院校要加强与农业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的联系,组建教师科研团队主动承接或参与政府、行业主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农业行政执法信息系统、农业智能检测平台等农业信息化项目,这些项目将应用于众多农业管理机构和农业生产企业,项目的部署和推广也需要大量的技术服务人员,产生较多的就业机会。农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效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高职农业院校可以依托这类农业信息化项目,与农业行业协会、农业信息开发企业、农业生产企业建立联系,并以项目为媒介组织学生到农业企业进行农业信息化系统部署和技术服务,这样既发挥了高职院校的优势,又解决了企业的难题。

四、“学做服创”一体化培养农业信息人才的实施路径

1.“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打造“学做服创”平台。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需要“政”“行”“企”“校”的多方合作。高职农业院校要围绕农业信息化转型升级需求,加强与省、市、地方各级农委、行业协会、农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院主体、企业参与”的合作机制。政府要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行业要为学校和企业提供项目和技术支持,指导和协调校企合作共建工作;企业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学生实习管理和质量评价等工作;学校要为行业企业输送人才,提供技术服务和农业信息员培训,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高职农业院校要积极申报各类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项目,以提高农业信息化岗位的核心技能为目标,理实一体化,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学习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的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室,成立校中厂,采用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式与工作流程,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和生产性实践活动平台;要指导学生以各类农业信息化项目为載体组建技术服务团队,为农业企业进行信息化系统部署、安装、调试、培训等技术服务,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和技术服务平台;要与行业和农业信息类企业合作建立研究所,吸收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比赛,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活动平台。

2.依托平台,实现“学做服创”的相互促进和提高。第一,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四依托四类别、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农业院校应以服务地方、彰显特色、差异发展为原则,根据农业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技术服务活动和创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培养为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活动提供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且勇于拓展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的高技能型技术人才。

高职农业院校要紧扣农业信息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学做服创”平台,重构实践教学体系,要将实践活动分为基础技能类、专业技能类、服务应用类、研究创新类四类,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依托教学实训平台,采用基于农业信息化系统开发过程的教学设计和项目实践,按照相关岗位要求,开展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活动,为生产性实践活动奠定基础;二是依托生产性实训平台,营造企业开发环境,通过真实项目强化学生对农业信息化相关岗位的认知,并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和生产性实践活动,为技术服务和创新活动夯实基础;三是依托服务平台,组建学生技术服务团队,参与农业信息化系统部署与技术服务,学习专业前沿知识,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四是依托创新平台,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组建专业社团,参加专业竞赛和创新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如图2所示)。

第二,以技术服务为突破,促进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我国信息类企业多,但专门从事农业信息化的企业极少。高职农业院校应扩大视野,将实践单位范围由单一的农业信息类企业扩大至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和农业管理部门。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呈现多、散且文化水平不高等特点,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员工文化水平偏低也是阻碍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大原因。高职农业院校应依托承担的各类农业信息化项目,通过开展技术服务的方式与众多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建立联系,在开展农业信息化系统部署和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师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将得到提高,且通过技术服务还可以将服务单位转化为学生生产性实践和就业单位,不仅增强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例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先后为全省13个地级市、99个县区、510个乡镇、2000多家农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服务“三农”效益显著。学生的专业水平、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就业岗位不再局限于农业信息化企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以及农业生产企业工作。

第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所有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都是为培养农业信息人才服务的;科学研究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科研活动和人才培养要有机结合起来,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即是最好的解决办法。高职院校通过承担和参与各类农业信息化项目的研发与实施,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拉近了教学与生产的距离,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也提高了师生的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专利技术等科研成果。高职院校要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自主开发教学案例和课程,推进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使教学紧扣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

五、“学做服创”一体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保障

1.改革学分转换和工作量认定办法,鼓励师生参加技术服务和创新活动。为调动师生参与技术服务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应改革相关的学分转换与工作量认定办法。一是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技术服务等认定为课堂学习活动,并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二是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活动,按公式转换为工作量和课时;三是在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中,要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所获奖项级别等同教师本人参加教学竞赛和技术比赛所获奖项,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等同教师本人主持同级别项目,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术服务活动按照实际工作时间记为第一工作量。

2.校企互聘,多途径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农业院校应与行业、企业共建研究所,承接各类科研项目,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研发,提高教師的研发能力;通过设置科技服务岗、成立科技服务团队等制度,安排教师进入农业信息类研发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锻炼,提高其实践能力;鼓励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将最前沿的“三农”需求带回学校,促使课题研究更贴合农业生产实际。同时,高职农业院校还要选聘行业精英、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人才双向流动;通过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聘请企业导师、派遣专业教师进驻企业等措施,加强企业与高职院校的联系,提高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

[参考文献]

[1]成维莉,赵婷婷,毛林,等.高职农业院校为农业信息化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24).

[2]朱国奉,杭瑞友.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9).

[3]李北群,华玉珠.行业特色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转型与路径[J].江苏高教,2018(4).

[4]崔戴飞,姚水洪,邱惠萍.“四联动、四融合、三个一体”高职院校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8(5).

[5]徐叶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困境及解决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4).

猜你喜欢
农业信息化
基于本体的农业知识建模研究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探析电商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与促进
辽宁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
农民农业信息化意识现状调查研究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