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献忠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凝眸五四运动百年风云,穿越到当年惊心动魄的历史现场,中国共青团作为中国青年运动的组织者、动员者,应该以昂扬向上的政治情怀,以贴近社会逻辑的历史阐释,从中得出更有意义的启示。历史是过去的,但历史从未远去。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列宁如是说。爱国是天然的、天生的,从来不需要理由。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从东南沿海地区轰起,迫使中国一步步丧失独立地位和自信心,海防被破、城池失陷、屈辱条约、割让土地、赔偿白银、京城被占……上至朝廷命官、士大夫,下到贩夫走卒,但凡尚有一丝良知和自尊,无不笼罩在郁闷悲催的情绪和亡国灭种的阴影之中。与此同时,随着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侵华给中国人带来的一波波的屈辱感触发了民族意识的快速增长。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经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黄金十年”。但短暂的经济增长难掩深刻的社会矛盾和潜在危机。大盗窃国、“二十一条”、袁氏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中华民国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还需要有一些更深层、更根本的精神来唤醒国家和人民。
山东是孔孟之乡,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近代,这里又是义和团运动策源地之一。当山东问题被巴黎分赃会议拿来作为列强间利益博弈的筹码时,山东愤怒了!中国愤怒了!
游行示威口号是运动参加者心声的直接表达。从“还我青岛”“誓死力争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款”“拒绝签字巴黎和约”“保卫国土”“反对强权政治”,到“打倒卖国贼”“诛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卖国贼曹汝霖”“国民应当判决国贼的命运”“卖国贼宜处死刑”,充分彰显了青年学生“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浓浓爱国情怀。
五四运动体现出的爱国精神,恰恰是强烈民族情绪的起爆。现代民族主义不同于传统的忠君报国,不同于义和团的排外运动,也不是孙中山的排满主义。它不是狭隘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保守的而是进步的。它的基本要义在于: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主权的独立;对自我优秀价值、文化的认同;为强盛国家,革新本国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制度和文化,学习世界先进科技、制度。它与爱国主义目标相同、心理基础相同,在某种意义上多有重合。
1940年,毛泽东站在西北的黄土高坡上对五四运动做出经典评价:“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是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五四”之后,中国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
他大手一挥,接着说:五四运动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又是反封建的运动。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五四运动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商人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爱国救亡运动,其席卷范围之广阔、声势威力之浩大,开创了历史先河。
100年来,后人对五四运动的各种纪念,主色板上最浓的色彩就是爱国主义,这是激发全体炎黄子孙团结奋斗、复兴民族的精神动力和不竭源泉。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在梁启超为青年发出呐喊十余年后,传来了陈独秀、李大钊赞美青春的空谷回音: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爱国运动,整整是一个青春崇拜的年代。
五四青年是追求、学习和宣传新思想的主力军。在教室里、座谈会上、社交场合,到处讨论着知识、文化、家族、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等。蔡元培主校的北大,激活了因辛亥失败的挫伤感,使整个北京甚至全国的文化界、教育界充满了激情。
五四青年执着专注,勇于担当,敏于行动,更纯粹、更敏锐、更有革命精神。五四运动前一天晚上,在北京大学的学生大会上,法科学生谢绍敏悲愤地咬破中指,裂断衣襟,写下血字“还我青岛”,五四游行当天被当作抗议标识之一,悬挂在天安门前。24岁的北大文预科学生郭钦光在5月4日当天,“奋袂先行,见当局下逮捕学生之令,愤然大痛,呕血盈斗”。还有行为激烈“火烧赵家楼”事件。
数十万爱国青年在五四运动中所爆发出的能量与勇气,使中国社会各阶层再也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正如时人所评述的那样:“在老大中国底社会中,青年运动是很不多见的,自从‘五四以后,青年方渐渐为社会所注意,青年运动也方渐渐地开始。”
五四青年思维活跃,眼界开阔,关心时事。中国知识分子向来就有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打开青年知识分子的视阈,以新的思想升华了传统的忠君爱国意识。1919年8月,湖南青年毛泽东奋笔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一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凸显了五四青年的高度自觉。
青年在推動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作用毋庸置疑,谁拥有青年,谁就拥有未来。1939年,毛泽东站在延安的窑洞前,满怀对青年的期待,激昂讲道:“‘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什么叫做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他还指出:“参加五四运动的青年是真正的模范青年,因为他们反对卖国政府,在五四运动中流了血,参加了那样的斗争。这些青年是革命的先锋队,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自由、幸福,进行了那样的斗争,英勇得很。”
青年作用的发挥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代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机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大干快上的工农业建设高潮需要青年们去推进,互助友爱的社会新风需要青年们去开创,技术革新能手、英模人物中年轻人占大多数,青年作用不可小觑、不可替代。
改革开放最大的特色是打破旧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创造新机制,开创新局面,以求新求异求变为性格底色的青年群体义不容辞地成为改革先锋。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是要求打破传统的论资排辈,以能否敏锐捕捉市场信息、能否成功搏击市场风浪来影响社会评价,能者上,庸者让。一大批优秀青年因拥有新观念和新知识结构而尽情释放创造力。
互联网时代是最为典型的后喻文化时代,青年既是新媒体技术的最先体验者、享用者,又是新技术快速迭代的推动者、创造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青年就没有互联网的繁荣兴盛,没有互联网也没有当代青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五四”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不甘屈辱的仁人志士“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洪秀全、康为有、严复、孙中山,他们学习的都是建设资产阶级国家的学说和经验。但这些实验,都没有成功。
民国成立后,不单挂出了共和国的招牌,连议会制、多党制、普选等这些西方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和活动程序,一度也被热热闹闹地搬到中国来。结果不但党同伐异,争论不休,而且在袁世凯旧势力的反扑下,连那点形式上的东西也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矛盾和缺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暴露得更加清楚,战后欧洲的满目疮痍使一些西方人也深感失落,甚至断言“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1920年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来到中国演讲时,就对资本主义的弊端直言不讳,并对社会主义赞誉有加。
林伯渠曾回忆道:“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新的转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么遥远,于是慢慢从痛苦的经验中发现此路不通”。
当陈独秀从西方请来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方兴未艾之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一时间,社会主义成了最时髦的东西,也是当时人们公认的新思潮。
但这一“新思潮”却包罗万象,十分庞杂。既有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更有各种被为“社会主义”的各种流派: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互助主义、新村主义、泛劳动主义等等不一而足,他们所表述的社会主义的意义并不是很清晰。
当时大多数青年还没有确定自己的信仰,他们还在讨论、比较和选择。起初无政府主义是占有优势的,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邓中夏等许多进步青年当时都曾受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许多青年也对工读互助团抱有很大的热情,但在实践过程中均无法通行。
应该说,五四运动爆发时,相信马克思主义的还很少,卷入这场运动的人思想状况相当复杂。五四运动推动着一大批知识分子迅速实现了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
在通过对各种思想流派的仔细推究之后,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决定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將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济世药方,一些志同道合者在新的旗帜下开始集结。除了陈独秀、李大钊两位导师式人物之外,一大批在五四运动中崭露头角的先进青年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如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瞿秋白、周恩来、恽代英、赵世炎、李达、李汉俊等人,以及老同盟会员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人,也都经过各自的努力,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这些马克思主义者深入到工人当中去,与劳工为伍,创办工人学校,举办各种讲习班、补习班,宣传马克思主义。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五四运动最伟大的成果,它的创建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1923年4月,北京一所大学进行的公民常识测试中,就有一题是关于中国社会发展走向的问题:“你欢迎社会主义吗?”和“你欢迎资本主义吗?”答案显示:欢迎社会主义者为2096票,不欢迎者为654票;欢迎资本主义者为736票,不欢迎者为1991票。可见社会主义在当时是一种时髦的社会思潮。
共产主义的幽灵已经在中国出现,马克思主义已被社会公认为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势力了。
100年来,尤其是近70年来,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李大钊在五四前夕就说过:“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我甚望我们中国的青年认清这个道理。”
五四运动中,敏感的知识分子“渐知工人阶级的势力比学生大”,革命运动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仅仅依靠学生的力量是无法完成使命的。于是,他们提出与社会各界联合的主张,并付诸实践,这才使五四运动由开始的学生运动迅速发展为全国范围内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爱国斗争。
1920年的《民国日报》登载:“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的潮流滚滚而来,‘劳工神圣的声浪也就一天高似一天”。邓中夏领导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已经把原来市区的范围局限,扩大到“乡村讲演、工场讲演”。
同一年,由周恩来领导的觉悟社主持五团体会议在北京陶然亭召开,会议发所起的“改造联合”,不仅要求组织起来,而且喊出了“到民间去”的口号。因为他们察觉到青年知识分子许多自身不易克服的弱点,只有深入工农群众,深入到斗争中去,才可能逐步得到克服。
这样,中国青年运动开始突破知识分子群体的有限空间,逐渐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广大青年参与、影响农工商各界的社会性运动。
经过革命斗争的长期实践,毛泽东在五四运动20年后提出:“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结合的,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任何脱离人民群体的事业都将一事无成。革命年代是这样,建设时期也是这样,改革开放时期依然是这样。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历史铁律。
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青年有激情,有闯劲,有创意,所缺乏的可能是应对复杂环境适应能力、百折不挠的抗挫折能力、攻坚克难的执行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习得,需要在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获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鲜明指出:群团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实质是脱离群众。共青团不能脱离广大青年,青年不能脱离广大群众。当代青年只有懂得基层、懂得社会,才能懂得中国,才能建设好国家,治理好社会。
自15世纪以来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九个国家先后崛起,撇去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战备,其中的青年因素也颇有些耐人寻味。
英国、日本这些岛国青年的忧患意识,往往比俄罗斯、美国这样的大陆国家来得还要早、还要快,从而成为民族崛起的先决条件。俾斯麦把分散的联邦统一后,包括德国青年在内的全德人励精图治,崇尚节俭,视诚信和荣誉为生命,强大的民族精神支撑着国家崛起的脊梁。而美国在崛起过程中,致力把工业生产与正在形成的美国精神相结合——既追求现实,又充满青年特有的理想主义,尽可能地让年轻人服务于國家计划。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近10年。我们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未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什么样的青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匹配的民族性格是什么?现在的“90后”“00后”所具有基本素质是否够用?还需要做哪些培育和拓展呢?
的确,当代中国青年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一代。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青年群体中“小确幸”“小而美”大行其道,还有的以“佛系”自居,以“废人”自嘲,传染着一些与民族复兴“大时代”不大相称的消极彷徨情绪。
泰山半腰有个叫“快活三里”的地方,登山至此,忽逢坦途,青山四围,气爽景幽,让人陶醉留恋。然而,有经验的挑山工绝不会在此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会很艰难。
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无数事例反复证明,成功的奥秘,在于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
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重温五四时期李大钊先生的青春寄语:“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强国一代有我在”,当代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行动起来!继承五四精神,复兴中华民族,成就个人梦想!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社会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