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材料语言越来越受到艺术创作者的关注和喜爱,广泛地使用材料来表现其艺术理念与理想。材料是一种媒介,我们这里探讨的并非是简单的物质材料本身。本文通过结合个人的创作和实践经验,选择研究木材料烟熏形态设计与情感表达这一题是想通过对木材料本质属性的研究,结合火的燃烧,对木与火最原始材料组合进行的一种思考,打破材料一直以来的固有表现模式,实现材料的情感化表达。本论文首先对材料进行概述,结合艺术设计领域相关设计动态进行分析,对材料及其属性进行分析,其次对材料属性研究分析,提取材料的潜在情感表达,改变材料固有语言认知,试图挖掘材料更多的新语言。
【关键词】材料语言;木材料;烟熏;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材料作为一种物质基础,与我们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选择用材料来表现艺术作品,就要建立在对材料属性状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将设计的内容通过材料这一物质转化成物质化形态的设计,以一种视觉媒介传达给受众。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平凡又普通的材料,对他们的认识与了解已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往往不被人们关注与思考,然而简单的东西往往潜藏着深刻的含义,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充分了解材料的本质属性基础上,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法改变它的一种固有状态,挖掘材料的情感,发现“新”的可能,打破传统模式约束,使其具有更鲜明、直接的艺术语言与视觉化的效果。
材料是一种媒介,我们这里探讨的并非是简单的物质材料本身,选择研究木材料烟熏形态设计与情感表达这一题是想通过对木材料本质属性的研究,结合火的燃烧,对木与火最原始材料组合进行的一种思考,打破材料一直以来的固有表現模式,实现材料的情感化表达。钻木取火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然而人类对火的过度使用造成的污染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雾霾”就是一典型的因不完全燃烧导致的空气污染现象,通过用最原始的木与火两种材料结合的视觉效果,表现材料潜在的深刻艺术语言,从而传递出材料的隐喻情感表现。
一、木材料烟熏形态的认识与分析
(一)材料的概述与分类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艺术创作中可以把一切看得到的物质用来做设计,比如石头、钉子、木材、 纤维、毛发、树枝、棉花、玻璃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材料不再单纯地代表其本身,而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体现时代的进步,体现人类智慧的结晶。材料的概念也不再单一,而是变得更加自由和多元化。材料的意义也得到了升华。材料种类多样化,我们在对材料的范围有所认识之后,应从材料本体语言出发,对其进行大的归类和划分。
我们可以把材料大致分为两大类: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天然材料是指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未经人为加工的材料,如石子、木材、沙子、煤矿、石油、石材、黏土、铁矿等。选择用天然材料做设计,往往给人一种简单质朴的感觉,材料的简单纯粹使设计更加具有亲和力,视觉感受舒服。人造材料指非自然的,人工合成的原材料,主要包括金属、非金属矿石、复合材料等。
(二)材料属性与设计分析
材料本身没有任何含义,没有任何情感,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一定是建立在对所选材料属性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属性,会唤起观者的感觉记忆,很容易被作品感染。材料也具有隐喻,比如蜡烛,除了照明外还会让人们想到希望和光明,想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比如子弹,会让人们联想到战火硝烟,同时又能联想到珍惜和平;比如钉子,会让人下意识地感觉到“疼痛”或不舒服;再比如沙子,很渺小很不起眼,但却又不容忽视,俗话说“一沙一世界”。充分运用材料语言特点设计作品,使观者在感受材料本身含义的同时又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记忆分析得到作品背后想要表达的隐喻含义。优秀的设计作品一定是对所选择的材料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也就是材料本身的属性,再结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比如,黄炳培选用“红白蓝”这一具有象征香港精神的尼龙帆布袋做设计,在设计师的眼中,红白蓝尼龙袋最能体现香港精神,它作为一种时代符号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经过作者的构思与现象,在保留基本材质的基础上,结合设计,解构、重组、拼合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让这一件生活中的小小物件散发出了无限的活力。日本设计师面出熏设计的火柴也同样让观者耳目一新,打破了对火柴最原始的印象,他设计的火柴取材简单,用大自然中的小树枝,在枝头点上红磷,外形看起来好似梅花,使原本枯燥的火柴形象一下子变得生动又有趣。在这些设计中,往往就是充分运用了材料本身的语言特征,通过再设计传达出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二、运用材料思维——木材料烟熏形态设计
对于材料媒介,海德格尔的看法是最透彻的。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家使用材料媒介和工匠人有所不同,他不耗尽材料,只是把材料纳入形式。
我这次研究的是木材料烟熏形态设计,主要是研究木材料另一种形态下的感觉。在传统认识中,木头给我们的感觉是质朴、笨拙、自然的感觉,材料也有固态、液态甚至是液态的存在方式。这次我主要是研究将木材料燃烧后形成的一种痕迹,打破传统形态的一种存在。
现如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快,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雾霾天的出现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通过分析得知,有很大一部分污染是来源于燃烧,这就引起了我的思考,什么是燃烧?燃烧后会留下什么?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寻,我试图在材料上寻找答案,试图用材料语言来表达对环境污染的呼吁。尝试通过在木材料上燃烧发现更多的视觉语言。在作品中,运用木材料,通过燃烧的方式在材料上留下痕迹,每一块木板上用火熏出一个动物的造型,这个动物造型不是具象的图案,而是动物的剪影,甚至是模糊的轮廓。通过对动物的特点来识别它的具体名称。燃烧,给人类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雾霾,正是大自然对人类活动行为的严重警告;通过思考与分析,试图用不同材料燃烧后产生的“烟”做图形,以“烟”这一特殊材料为研究对象,在纸上制造出具有层次感和朦胧效果的边缘,甚至有水墨般的味道。之所以会运用这样烟熏的形式,也是看中了火在木板上燃烧时会形成深浅不一的痕迹,而这种痕迹十分自然、生动,可以深刻地表现主题。观者对这些特殊的材料很容易被感染。对于综合材料的表现要充分了解所选材料的性能特点和材料所具有的精神内涵,才能很好地运用,准确地表达其含义,获得对作品的感受。
三、材料语言情感价值取向
本次选择研究木材料烟熏形态设计与情感表达这一题是想通过对木材料本质属性的研究,结合火的燃烧,对木与火最原始材料组合进行的一种思考,打破材料一直以来的固有表现模式,实现材料的情感化表达。结合“雾霾”主题是对环境污染的一种思考。而“雾霾”就是一典型的因不完全燃烧导致的空气污染现象,通过用最原始的木与火两种材料结合的视觉效果,结合烟熏的手法改变它的固有形态,用一种物理方式再次呈现,表现材料潜在的深刻艺术语言,从而传递出材料的隐喻情感表现。
燃烧伴随一股烟,不再留有痕迹,而这种在木材料上烟熏的方式却能直观保留烟熏的痕迹和状态,甚至能看到燃烧的过程。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已从外部形态向内部蕴涵方面转换。艺术语言也在材料自身的感染力与创造力的表现中得到新生。通过对材料的再设计,进一步挖掘材料的新语言,从而更好、更准确地进行表达,实现材料语言的情感价值。
作者简介:雷文蔚(1990-),女,汉族,山西太原,研究生,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