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皮影戏:“操纵影子”的戏剧艺术

2019-06-11 11:10胡雅南
新湘评论·上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幕布皮影戏皮影

胡雅南

灯光打在舞台中心的幕布上,主角们便隆重登场——圆圆的耳朵、尖尖的嘴巴,细长的尾巴灵活地甩动着,三只小老鼠的剪影惟妙惟肖,在银幕中跑来跳去。原来它们发现了一缸快要见底的油,老鼠们为了独自霸占油缸里的油而相互“戏弄欺骗”。在观众朋友们的笑声中,三只老鼠齐齐被关在了油缸里再也爬不出来。短短8分钟的皮影戏《三只老鼠》,没有一句台词,只靠光与影活灵活现的动作和恰到好处的配乐,便将老鼠贼头贼脑的神态和贪婪狡诈的禀性演绎得生动传神。

演出结束,皮影静静躺在后台道具箱里,很难想象片刻之前是它们在银幕上生龙活虎、绘声绘色地演绎了一出精彩的剧目。而赋予它们神奇生命力的,是皮影戏艺术家们“操纵影子”的高超技巧。

一方水土造就独特风格

皮影戏是一种在中国广泛流传的戏剧艺术形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人物和动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操作傀儡,当光投射到幕布上时,傀儡的影子便出现在幕布上,当艺人手持连接傀儡四肢关节的“扦子”上下舞动时,幕布上的剪影便会随之做出相应的动作。皮影艺术在北方比较常见,主要分布在河北、陕西、山西一带,在南方,皮影戏较为少见,长江以南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一定特色、产生较大影响的则是湖南皮影戏。在湖南特有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滋养下,湖南皮影戏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湖南皮影戏的表演风格同北方有很大差别。我国北方因天气寒冷,皮影表演多在室内,表演风格注重唱腔,热闹粗犷。而湖南气候温暖,皮影戏时常露天演出,相对空旷的演出环境中观众往往听不清楚唱词,皮影的动作表演技巧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因此湖南皮影戏表演比较注重动作的稳健准确、细腻传神。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湖南皮影戏将角色的身法、步态进行细化分工,每个角色基本都需要至少两名演员同时操纵。如想在幕布上做出一只狗熊奔跑的动作,则需要一位演员控制头和前肢,另一位演员控制后肢,两人按照相同频率轮番舞动操纵杆,配合得分秒不差才能让狗熊像模像样地跑动起来。

湖南地区气候湿润,影形制作必须使用硬质的材料,否则随着空气中湿气的不断浸入,影形便会弯曲变形,所以传统湖湘影形多以硬纸板或者硬牛皮为原材料,经由制皮、描样、雕镂、上色、压平和订缀共五个步骤制成,影形线条简洁明快,图案突出显眼,色彩对比强烈,视觉效果显著,同时能适应南方潮湿的气候条件,便于保存,不易变形。因湖南影形使用硬质材料制作,故而艺人在操纵影形时多为平端操纵杆,人物只能向一个方向移动或者向后转,北方皮影因多为软皮所制,拿操作杆多采用斜举式,影形可以前后翻转。但平端式操作可使皮影更加贴合幕布,能更好呈现影形细节,且艺人不易在操纵时误将手影投射到幕布上,影响观赏效果。

发展历程彰显璀璨价值

皮影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1570-1623)曾在湖南常德观看皮影戏,并赋诗三首,收录于《袁宏道集》。诗中描述了“华灯高烛月玲珑”的观影环境,“冠带飘摇魍魉身”的表演内容,以及“纵无筋骨有神情”的观赏体验。

清代湖南民间上演皮影戏已蔚然成风,各地方在撰修县志、乡土志时也将皮影戏作为地方民俗收纳其中,《醴陵县志》载:“前糊纸为架,剪纸夹彩为人,生旦净丑悉以充之。所演剧目,如湘剧然。”清末民初湖南皮影戏发展迅速,不仅班社众多,而组织形式也从“草台班子”发展成专业化的皮影戏班。

湖南民间皮影戏手艺的传承最初是父子师徒口传心授,多系家族传承,因此出现了不少皮影世家,如望城县白箬乡真人桥邢氏班,家传四代,手艺精湛,传人遍布长沙、湘潭等地。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湖南军区洞庭湘剧团灯影队的艺人骨干多是邢氏班弟子。著名皮影艺术家何德润就是邢氏班第三代传人,进入湖南军区洞庭湘剧团灯影队后,他与其他艺人一起,改进皮影人物造型,扩大窗幕,使戏剧画面更加丰富精致。演出时使用多个光源,避免操纵杆的影子出现在幕布上,改善了皮影戏的观赏体验。

皮影戏传至湖南后,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当地风俗技艺,至清代形成了有湖湘特色的影戏流派。湖南地区方言众多,民间曲艺发达,皮影戏融合了湖南各个地方剧种的表演特色,涌现了《大闹天宫》《柳毅传书》为代表的以湘剧等各类地方戏剧为基础的经典剧目,成为湖南地方曲艺的补充和延伸。同时,皮影戏的演出也成为湖南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人们往往在节庆祭祀、红白喜事等场合搭台演上几出皮影戏。如《钟馗捉鬼》有祈求家宅平安、消灾解厄之意,《岳飞传》则通过塑造岳飞这一民族英雄形象来歌颂美德、教化民众。抗日战争爆发后,戏剧界泰斗田汉先生还曾组织皮影戏艺人参加抗日救亡宣传,借皮影戲这一为广大军民熟悉的艺术形式,歌颂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广大军民坚持斗争,勇夺胜利。许多皮影戏艺人通过投身革命提高了思想觉悟,增强了艺术素养。

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传统戏剧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而湖南皮影戏的传承历史、地域特色和丰富内容在中国皮影艺术中独树一帜。它与湖南人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是湖南人民的智慧结晶和情感记忆,也是湖湘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湖南地区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精神,对研究湖南地区的历史、民俗和艺术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探索创新激发非遗活力

1941年,万籁鸣、万古蟾两兄弟怀着“以动画为武器”的信念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创作出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这部动画大胆创新,在人物造型设计、动画打斗和场景制作等方面大量运用了皮影戏等中国传统戏剧元素,不仅在国内反响热烈,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深远影响。尔后几十年随着声、光、电技术飞速革新,电影、电视、电脑等媒体艺术蓬勃发展,我国动画行业借风腾飞,欣欣向荣。

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皮影戏等传统民间艺术在时代浪潮的冲刷下,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演出市场急速萎缩,老一辈艺人相继离世,许多技艺濒临失传,年轻人更是认为皮影戏是个“没出息”的行当,传统艺术的传承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012年,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划转为保护传承中心后,经过大半年精心打造,推出了大型皮影戏《人狼同舞》。《人狼同舞》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森林中狼群之间发生的童话故事,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人狼同舞》在皮影艺术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上大胆探索,首创“三屏并立”的舞台空间,画面可任意开合、分割,打破了传统皮影戏相对单一的视觉效果。同时大胆吸收借鉴现代声光舞美技术,使舞台表现更有张力,让观众能同时领略皮影艺术的古老韵味和时尚魅力。

《人狼同舞》在第21届国际木偶节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最高奖项“最佳剧目奖”。《人狼同舞》还获得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及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原本因市场低迷而陷入窘境的保护传承中心大受鼓舞,大家铆足力气创作好剧目,探索新技术,此后好戏连台,屡屡获奖。

为了进一步激活湖南皮影戏的生命力,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开展各类惠民演出,将优秀剧目送到群众中去。每逢周末,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剧场里欢快活泼、寓教于乐的皮影短剧轮番上演,剧场里充满了小朋友的欢声笑语,剧目表演间隙主持人不仅向观众介绍皮影戏的原理和发展历程,还邀请小朋友上台体验,学习让“小猴子”“小狐狸”动起来的神奇“魔法”,切身感受传统艺术的趣味与韵味。有好戏自然有观众,跟上时代步伐的湖南皮影戏让年轻观众认识了这门传统戏剧艺术的青春面貌,也让很多年纪大的观众能在重温儿时回忆的同时,又有了崭新的视听体验,传统艺术的种子在越来越多的观众心中生根发芽。

湖南皮影戏曾因无人学艺而青黄不接,而现在院校委培的方式可以为这门古老艺术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其实在入行之前,我也觉得皮影戏就是又旧又土的‘老古董。”谭鸥是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皮影戏演员,和当下大多数活跃在舞台上的年轻演员一样,科班出身,经过五年的专业学习,有着扎实的表演基本功,“但做了皮影戏演员之后,和同事一起排戏演出,创作的剧目受到观众欢迎,也获得一些荣誉,回过头才发现皮影戏本身是不会过时的,我们做的不仅是传承,还要让‘遗产真正‘活起来。只要想到能让更多人看到皮影戏的美,就觉得自己的坚持很有意义。”她的话,也是许多年轻非遗传承人的心声。

猜你喜欢
幕布皮影戏皮影
演出开始前
指间功夫
有趣的皮影戏
编辑精选APP
夏夜的梦
有趣的皮影戏
主角光环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皮影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