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
摘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描绘了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图景,明确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海淀区作为全国教育高地,需要在全面学习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地谋划未来教育发展战略。该文旨在回顾和梳理海淀区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历程中积淀的历史经验,寻找海淀教育改革发展的文化内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分析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教育强区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而系统规划未来教育发展路径和着力点。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区;优先发展;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是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内容。《中国教育現代化2035》明确指出了教育的发展目标: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海淀区是全国知名的教育大区,区域内有177所幼儿园、163所普通中小学和400余家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幼儿园、中小学在校学生34万余人,约占北京市的五分之一,是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办学规模最大的区,教育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当前,海淀教育也面临着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教育强区的新任务、新挑战,深入地回顾梳理海淀教育的历史经验和问题困难,有利于明确未来的发展道路和重点策略。
海淀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始终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5年成立了教育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为海淀教育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推动海淀教育不断突破发展,在此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先进的文化内核。
(一)坚持改革创新是海淀教育最为优良的传统
改革开放40年来,海淀教育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几乎任何一项教育改革,在中国都具有“风向标”的引领作用。2002年,海淀区成为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深入进行了全国课程改革实验。2010年,海淀区承担了7个国家级基础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包括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等,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名校办分校、九年一贯制等改革,着力提升海淀区农村学校、普通学校的办学品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海淀教育相继承担了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等6个国家级项目,从学生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学业负担等方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带动学校课程体系、教与学方式、学校治理、资源配置等方面改革,实现育人模式的升级转型。改革创新为海淀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绝的动力和活力。
(二)坚持将“人”的因素放在核心位置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学生是教育最根本的服务对象,教师是优质教育服务的根本保障。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是海淀教育任何一项改革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1年,海淀区推进了“自主排课”实验,提高学校课程设置的自主权,通过课程内容的重组和优化、自主安排课程时间,试行长短课、大小课等,使学校的课程结构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成长的需求。
此后,相继实施潜力学校提升工程、新优质学校建设和新品牌学校建设工程,引导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教育供给,截止到2018年底,海淀区有独立设置的小学84所,纯初中校9所,纯高中校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0所,完全中学40所,形成了高品质、多元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形态。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海淀教育的宝贵财富。为激发教师队伍热心从教、潜心育人的教育本心,海淀区倡导教育家办学,充分发挥“教育名家”的引领示范作用,相继成立了海淀区特级教师研修中心、海淀教育党校、海淀区名师工作站等,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如刘彭芝、李希贵、郭涵等名校长,王春易、张鹤等名教师,体现了对区域教育的发展的引领带头作用,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教育职业认同,更多的教师开始寻求教育本真的意义,自发地钻研提升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更加敏锐地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激发学生潜能。
(三)坚持宽松人文的生态环境激发学校活力
学校是最基本的教育单元,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区域整体热爱教育、支持教育、尊重教育规律的体制机制支撑。海淀区注重为学校的办学实践提供宽松、民主、支撑的体制机制保障,不随意干涉学校具体的办学行为,切实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海淀教委推进了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完善了重大决策事项管理机制、加大了政务公开工作力度等,为进一步释放办学活力,切实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坚持服务导向,发挥行政的支撑保障作用,努力为学校的办学实践提供宽松、民主、支撑的体制机制提供了保障。
2015年,全面启动学区制改革。依据街镇行政区划,将海淀区所有中小学划分为17个学区,对应29个街镇。通过学区制改革,把学区内的政府资源、企业资源、科研院校、大专院校等资源聚集在一起,统筹社会资源,促进学区内教育资源共享,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为学校提供更为切实、周到的服务。同时,构建科学的学校评价体系,引导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四)坚持开放包容的文化为教育发展注入源源活水
海纳百川是海淀教育基本的文化特质。在坚持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海淀区不断与国际教育接轨,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促进海淀教育与世界教育平等对话。积极开展“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系列活动,相继举办“G20教育对话”“2016年国际教育创新‘文晖奖颁奖大会”“‘一带一路教育对话”、海淀区融合教育国际研讨会、2018北京国际儿童阅读论坛等近20场国际论坛,参加美国优质学校蓝带高峰论坛,在国际舞台上讲述海淀教育故事,发出海淀教育声音,增强海淀教育国际影响力。
同时,在英国、美国等建立八个海外教师培训基地,派出干部教师赴外研修、交流,支持海淀优质教育资源向境外拓展,英国埃郡小学数学教研员到海淀研修,海淀区“基于科学本质的探究教学”研究班9位学员在全美科学教师学术年会上进行教学案例展示。相继同美国、英国、芬兰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丰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
改革发展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在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教育强区的征途中,海淀教育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一)“有学上”和“上好学”的双重压力持续存在
一方面,由于户籍人口出生周期高峰和全面二孩政策實施的叠加,使得海淀教育面临着持续的人学高峰,学位缺失问题严重,学位供给和资源配置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据测算,未来三年,海淀区中小学幼儿园学位总缺口达6万多,学校建设和教育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全力增加学位供给依然是政府的重点任务。另一方面,海淀教育也面临着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的挑战。海淀区驻有30余所高校和100多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区内人口中超过50%的比例受过高等教育,高素质的家长有着非常高的教育需求。
(二)教师队伍面临数量紧缺和能力结构更新的双重挑战
当前,由于生源持续增长带来的教师绝对数量短缺,以及中高考改革走班选课造成的教师队伍结构性紧缺,使得海淀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普遍处于师资紧缺的状态,亟需补充大量的师资,而且随着适龄学生数量的持续增加,教师队伍的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而且现有教师队伍潜力的持续挖掘,使得现有教师超负荷工作,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身心健康。此外,中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对现有教师队伍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也提出新的要求。
(三)优质资源扩张和优质资源稀释的矛盾并存
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进程中,海淀区通过“名校办分校”“委托承办”等方式,充分发挥名校的辐射影响作用,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迅速扩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迅速扩大了优质教育学位的供给,快速地提升了海淀北部地区的办学质量,满足了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但是也面临着优质教育资源“牛奶稀释”的风险,如何能够在发挥名校辐射作用的同时,促进名校的进一步发展,激发普通学校的内生力量,实现互通互助、共生共长,仍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四)需要进一步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发展战略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新中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等技术的深入应用和广泛普及,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求,基础教育对海淀区“两新两高”战略的保障和支撑作用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于学生个性成长、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教育评价的体系和标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五)需要进一步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纵深发展、社会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以及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各方对教育的关注度、参与度越来越高,多主体的教育诉求和教育主张开始井喷式地爆发。社会各方各种利益诉求汇聚、教育热点问题频发,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叠加,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能力,以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制方式推动改革、化解矛盾的水平,用深入改革的方式,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需要积极构建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能力,加大与社会各方的沟通、互动和合作,推动理解和对话,为区域教育的改革发展凝聚多方力量、营造良好氛围。
面向2035,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的教育强区,在海淀教育的战略地位中要保障优先发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大改革创新和战略统筹,抓住关键领域、重点施策,加强保障、综合推进,推动海淀教育跨越式发展。
(一)加大统筹力度,完善整体政策设计和支撑体系
进一步树立教育是海淀金品牌的意识,切实完善教育综合改革保障体系,健全教育、财政、编办、发改委等多部门共同研究推进学位供给、教师编制、教育用地规划等关系教育深层次改革的工作机制,为海淀教育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配套支撑。统筹考虑学前、小学、初中、高中的协调发展,加强重点区域教育设施规划建设,扩大学位供给,有效缓解局部地区就学供需矛盾。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建设一批优质学校,满足海淀区多元、优质教育需求,推动形成一批学校品牌。
(二)落实立德树人,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探索新时代育人模式改革,切实加强德育,在继续完善德育体系的基础上,切实推动德育工作方式创新,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切实加强智育,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为核心,转变课堂教与学方式,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切实加强体育,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针对近视、肥胖等问题,重点施策,推动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完善冰雪运动育人体系;切实加强美育,提高对美育的重视程度,秉承“多元多彩立德立美”工作理念,完善学校美育课程,强化音乐、美术课程育人效果;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统筹规划学生实践活动,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有计划、有系统、有重点地组织学生,开展适当、适度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实践技能和劳动精神,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
(三)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式作用,进一步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健全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制度。积极应对人才紧缺压力,加强教育人才储备库建设,提前储备教师,积极解决教师短缺问题。
推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教师培训有机融合,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智慧教师教育平台及移动终端,实现教师研修、教师教育管理的智能化、即时化、标准化和流程化,打造教师终身化学习平台。通过各种措施激发教师活力,引导教师深刻认识教师职业的神圣之处,培育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柔化教师管理机制,为教师营造一个信任、理解、和谐的工作氛围,让教师心平气和、聚精凝神,潜心研究教育教学。推动教师角色转变,引导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引路人”“陪伴者”的角色转变,做好“四个引路人”。
(四)深化学区制和集团化改革,充分实现优质教育共建共享
学区制、集团化改革的核心目的,是要打破优质学校和普通学校、中学教学和小学教育、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的流通共享,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海淀区将进一步完善以学区制为抓手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和以集团化办学为依托提升区域教育品质的综合改革模式。深入推进海淀区学区制改革,总结提炼学区制改革经验,加强学区制改革研究。进一步明确政府、学区、学校、社会的角色定位,完善资源共享、互帮互助等机制,促进教育资源学区内流动。设立海淀区学区制改革专家智库,邀请专家学者对学区进行培训指导和理论引领,提升学区工作品质和水平。
同时,进一步完善以优质校为龙头的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健全教育集团一体化、孵化式管理机制,深化育人模式改革激发集团办学活力,构建集团内学校之间共治共享共发展的新型教育生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校际资源共享、教育教学研究、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学科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特色课程的学生跨校选修平台。
(五)实施智慧教育工程,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进一步依托信息技术,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管理体系、育人模式、教与学方式创新,推进现代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适切性。利用信息技术重构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跟踪教育教学全过程,精准开展学情分析和学习效果诊断,变“单一”的结果评价为“综合”的过程性评价。
建立教育决策大数据支持系统,加强教育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统筹采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数据,提高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决策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强教育大数据收集和分析广度和深度,建立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成长等全方位数据于一体的教育教学云平台,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分析、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分析、诊断功能,精准帮扶区域内基础薄弱学校,使大数据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支撑。
(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设海淀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梳理完善各类行政检查、督导评估事项,统筹整合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的项目评审、质量评估、人才评价和检查事项,减少对学校办学的干预,切实给学校松绑减负,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深入推进学校章程建设,完善章程执行和监督机制,依托学校章程,健全学校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和议事规则,健全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等制度,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引导学校办好家长学校,用好家长委员会,充分利用学校开放日、家长大讲堂等活动,广泛吸引多方主体参与学校治理,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主体治理模式,促进各方面深度理解,形成合力,为教育改革发展争取更多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新征程、新使命、新担当,海淀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精神,緊紧围绕海淀区“两新两高”发展战略,对标世界一流基础教育,全面提高现代化水平,建设教育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