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日胜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发生了很大变化。文献资源建设、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在发生变化。读者检索方式、阅读习惯在发生变化。图书馆人应该适应形势,开放包容,以服务读者、培养人才为宗旨,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开拓图书馆工作新局面。
网络信息时代,文献信息资源从传统的纸质文献向纸质文献与数字文献并驾齐驱方向发展,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图书馆工作必然发生变化。文献资源建设、读者检索方式与阅读习惯在发生变化,相应地,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及人才培养目标,都要发生变化并作出调整。
中国高等教育的层次化发展,要求不同层次的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方面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地方院校在办学条件、教育资源、学术能力方面有自己的定位和特点,与研究型大学有较大的不同。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地方、面向实际应用,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应该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购置适应学校教学科研实际需要的文献,而不是层次越高越好,理论性越强越好,应该向实际应用方向转移。图书馆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开展调研,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了解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文献资源建设原则,调整馆藏结构,提高文献资源适用性。
地方院校具有地域特点,学校所处地方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历史传统、文化特征往往是学校重要的办学资源,也是学校办出特色的依据所在。以辽东学院为例,学校所在地丹东市,濒临鸭绿江、黄海,东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丹东地区有着丰富的鸟类资源、水产资源、旅游资源,地方经济有轻工业特点。辽东学院根据丹东市的地理位置、区域条件、地方经济特点,设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单位和研究部门。图书馆应该加强与这些教学单位和研究部门的联系,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文献保障,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献资源。
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读者的检索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文献以检索迅速方便、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备受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的青睐。有调查表明,年轻教师备课、搞科研都以查阅电子文献为主,学生课下愿意看纸质图书的比例仅占20%左右。另一方面,有的读者信息检索能力并不理想,有的还很薄弱,需要图书馆帮助提高。
从阅读角度看,电子阅读的出现,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其优势是信息资源无限丰富,材料获取方便快捷,文献提供与利用双向互动。其缺点是容易产生阅读碎片化、轻松化、浅俗化,容易减少阅读的专注度,迷失阅读目标。读者往往耗费了不少时间精力,但获得的是些皮毛或垃圾。
与电子阅读不同的是纸质阅读中的经典阅读、深阅读。经典,必定是某学科的典范之作。阅读经典,可以说是阅读文献族的根和干,它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深阅读是基于培养人们的思维和感悟能力,让人们更深刻地领悟道理、汲取营养的阅读。深阅读有利于培养读者的思考能力和深度学习的能力,增强读者的文化底蕴,为其今后的学习、研究和工作奠定雄厚的基础。
图书馆具有向读者开展阅读推广工作的义务。阅读推广,旨在鼓励和支持阅读活动,在促进读者科学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同时,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终身阅读的习惯。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新成立了推广部,成为上海市首个设立专职阅读推广岗位的图书馆。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导读功能,在帮助读者掌握电子阅读能力的同时,大力倡导纸质阅读,培养读者经典阅读、深阅读的习惯。要联合二级教学单位,编制一些读者必读书目,建立健全阅读推广机制,帮助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文化修养,让读者真正体会到良好阅读习惯的价值与意义。
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自助借还系统的引用、业务外包、开架式借阅,使图书馆员从繁杂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和书目进行图书馆资源的检索,只有在自己不能完成检索或者检索结果不理想时,才向馆员提出信息服务要求。馆员从台前退到了幕后,从提供一般的简单劳动转变为提供专业服务。
新时期,图书馆仍要做好文献组织与保护、信息提供、用户教育、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书馆还要尝试开展一些新的工作。
3.1文献组织与保护。包括文献的采集、整序、组织排架等工作,仍是图书馆的基础工作,仍然不可或缺。传统的文献组织模式是设有书库、报刊阅览室,方便管理,但不方便利用。新的文献组织模式是以方便读者为宗旨,文献组织围绕专业来进行,有可能是书、刊、报存放在一个空间,也有可能是纸质的、电子的文献在一个空间,藏借阅一体化,优先考虑的是读者的方便而不是管理的方便。在数字环境下,我们要加强对数字资源保护的力度,促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与保护。
3.2信息提供。包括文献信息检索及提供利用,但职能有了很大的发展。提供的不仅是文献单元,还包括知识单元、信息单元。不仅提供馆藏文献,而且提供馆外文献。不仅提供公开出版的文献,而且提供网络知识信息。不仅服务到馆读者,而且服务未到馆读者。不仅提供实体服务,而且提供虚拟服务。以前对读者的服务是批量进行的,现在提供的是需求驱动的个性化服务。
3.3用户教育。读者获取信息的能力高低不同,图书馆开设文献检索课以及组织各种培训,就是为了帮助读者提高信息意识,帮助读者及时掌握信息获取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已经深受数字化的影响,我们要探索如何适应數字化环境,图书馆要与读者在数字化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新技术、新工具的积极应用者和推广者。
3.4咨询服务。从参考咨询、信息咨询,到学科服务,咨询服务的理念在不断变化,用户受关注的程度在不断提升。学科服务是以用户及用户信息需求为中心,学科馆员融入用户信息环境的一种全新的服务。它需要学科馆员具有某一学科专业背景,又具有信息检索技能,深入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嵌入用户信息需求过程,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服务,是传统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新境界。地方院校图书馆在人力资源、创新能力、开展学科服务的能力还存在不足,但学科服务所倡导的需求驱动、融入一线、嵌入过程的理念是今后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图书馆员要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积极主动地开展咨询服务。
3.5学习支持服务。这是一个新的服务内容,有的高校设立了信息共享空间(IC),有的设立了學习共享空间(LC),旨在以独特的室内环境和多功能学习设备为依托,打造高效学习空间,注重学习过程的人机交互和人员协作。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远程教育、网络教育更加现实可行。慕课(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提供各种线上优质课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
3.6创业支持服务。将创意变为现实的物理场所称为创客空间,设立创客空间这一做法始于国外,国内2010年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率先出现。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更是引发了高校图书馆开展创业支持服务。这项服务,旨在为满足用户创业需求,帮助用户实现创意、解决问题、发掘新技能,为用户提供技术、设备、空间,提供文献保障和创业信息,培育企业家精神,为校园创业提供各方面条件和保障。
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发展完善的过程,还是个人发展成为完善、适宜的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价值。图书馆如今的工作重心,已经完全不局限于文献提供,而是更加关注在读者成长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人才培养是以人为本核心思想对图书馆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把“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宗旨渗透到对读者的服务中,提高读者的能力与素养,成为读者成长成才的得力助手。除了上文提到的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外,图书馆要开展好下列工作并提供支撑和保障。
4.1加强专业教育。帮助读者接受专业教育是图书馆的基础工作。我们要搞好专业文献信息的采集、提供、利用。注重专业文献的充足与保障,也要注重读者的潜在的需求。专业文献要帖近读者需求的水平,不能脱离实际、好高骛远。但文献保障也不能围绕读者的兴趣转,唯读者的喜爱是从,不能失去图书馆的办馆目标和人才培养原则。
4.2开展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的教育。它起源于欧美,缘于大学的学术太过专门,目的是让学生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识教育者提倡学生的人生榜样应该是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学生应摆脱功利影响,按照自己的心性发展。对社会影响较大的人,应该对人类文明有较深入的理解,有较高的道德和文化自觉。
4.3提高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2002年6月29日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只有人们的科学素养提高了,才能进一步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国家的全面发展。读者除了学好专业知识,要在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要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4.4注重文化熏陶。人类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每一分支都璀璨夺目,令人叹为观止。2009年9月30日,中国书法申报非遗成功,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彰显了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我们的读者,不能对人类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还没有了解涉猎、欣赏,就匆匆过了学习的年龄,学生的眼界不能仅仅局限在职业领域,高校不能把学生仅仅培养成职业人员。
图书馆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图书馆对人们有益。在新的环境下,图书馆的地位与作用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图书馆需要转型发展。新时期,传统与现代并驾齐驱,新思想、新理念与传统作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图书馆工作者肩负着传播文化、培养人才的使命,要有终身学习的紧迫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开拓图书馆工作新局面。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