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时机,相机而行

2019-06-11 15:03谭志雄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质数圆锥圆柱

谭志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自主探索,与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合作精神的绝好机会。这就需要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洞悉教学时机,正确把握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相机而行。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数学概念教学时,学生常常出现对概念理解模糊不清的情况。此时,教师不应急着给予解答,而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小组中开展研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寻求正确的答案。

例如,“质数”和“互质数”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区别,教师设计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1、2、3、5、7、8、9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你会选取其中的两个数组成互质数吗?为什么?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各小组争辩激烈,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在激烈的讨论中,正确理解了“质数”和“互质数”的本质区别与各自内涵,还掌握了组合互质数的规律。

二、在探究规律性知识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才能发现,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须挖掘集体智慧,才能集思广益,达成目标。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在老师的要求下动手操作:“你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什么图形?这个新拼成的图形和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初步比较出拼成新图的平行四边形与原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面积的关系,从而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在“操作—探究—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意见不统一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意见不一时,组织小组合作,让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形成两种意见,有的举“√”,有的“×”。这时我没有裁决,而是讓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对”“错”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讨论各自理由。一会儿,他们在小小的辩论会中准确深入地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课堂气氛紧张却又其乐融融,还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在选择解答策略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独立学习时,往往解题方法单一、笨拙或者新的解题策略模糊,自己又决断不下来,希望从他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验证。此时,安排合作学习效果较好。

例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要求学生算出“一个气象小组测得一周中每天最高气温分别是32度、35度、31度、32度、29度、32度、33度,这一周平均每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度?”。教师先让学生通过独立解答,然后再小组内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一般解法,但有小部分学生用了较新颖的解法:30+(2+5+1+2-1+2+3)÷7=32(度)。这类学生不但掌握了一般的解法,还学会了用“假设平均数+校正数=平均数”的创新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能发现一些能力强或思维活跃的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出乎教师的意料,敢于创新。对此类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肯定他们的闪光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在课堂教学重点、难点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例如,《圆锥的体积公式》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时,老师说:“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什么的体积有联系?(圆柱)比一比,谁最先探索出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拿出学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经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顺利发现了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在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进行分析、比较,循序渐进探索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在个人思考困难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常常对新知的本质把握不准,出现思考困难的状况。此时,教师如能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就能有效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为了使学生对“年”的概念有进下一步的认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小刚今年11岁,妈妈今年43岁,几年以后,妈妈的年龄是小刚的3倍?”问题提出后,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此时,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小组从妈妈和小刚的年龄差不变出发,得出小刚几年后的年龄,最后再拿这个年龄减去11就是要求的答案。有的小组通过列表的方式进行计算,直到妈妈的年龄正好是小刚年龄的三倍为止。在思考有困难时,学生采取合作学习,各个小组成员纷纷献计献策,合作学习非常有效。

总之,合作学习要富有实效,教师必须是合作学习活动精心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洞悉教学实际情况,把握好时机,相机而行,有效组织合作学习。这样,合作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才能放射出迷人的光彩,课堂才会出现互动的、主动的、和谐的情景,每个学生也才能在合作交往中开启心智, 放飞个性,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质数圆锥圆柱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质数迷宫
学包圆锥粽
质数“嫌疑犯”
圆锥计算题,“展开”来思考
巧记质数
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
跳出常规巧解题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