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年级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2019-06-11 11:07谢凤明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技巧文本课文

谢凤明

一、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部编三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雨》,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热爱与感恩的情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文章是作者情感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二、选好朗读训练的“点”

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才能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在备课时,应重点设计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的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三、感同身受醞酿情感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以读为本,以读感悟,才能真正体会文章蕴含的教育意义,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朗读可以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如教学部编三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我是这样指导朗读的:(1)第二年春天,鸟儿满怀高兴地飞回来,却看不见好朋友树时,只看到树根,心情会有什么变化?(伤心、焦急,并有礼貌)。(2)用这种焦急的语气读好鸟儿向门先生、小女孩询问树的下落的句子。通过指导学生能入情入景地一次比一次焦急地朗读。(3)当发现用树制成的火柴也用完了,只剩灯火还亮着,这时鸟儿心里会怎么想?(惊讶、伤心)把它心中的这种感情读出来。(4)鸟儿唱完歌,再看一眼灯火才飞走。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呀?(恋恋不舍、伤心)至此学生已体会到这是一只重情重义,恪守诺言的鸟了。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四、技巧指导,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例如,教学部编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我对春季和夏季的景色段落作细致地朗读指导。<春天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任务:(1)读“春天,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在这个句子里“抽”能换一个词吗?你会做“抽”纸巾的动作吗?那有感情朗读时要重读或轻读“抽”这个词。(2)“小鹿在河水喝水,正在欣赏水中自己美丽的影子呢。”又读重读哪些词语?(欣赏)重读这个词能体会到小鹿什么心情?<二>教学夏天段,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一是这段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呢?二是你认为重读哪些词语能体现作者喜爱夏天的小兴安岭?(密密层层、严严实实、乳白色的浓雾、透过、照射、大花坛)。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长期通过对重点句中的重点词的重读训练,学生朗读就不会出现唱读,而变得抑扬顿挫。掌握了最基本的朗读技巧。

五、以自由朗读代替集体朗读

朗读是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朗读的速度取决于看字的速度和识字的熟练程度。一个班级几十人,知识和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集体朗读就出现快的等慢的,无形中就把读书变成唱书。

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只有学生自由读或两人一起读时,才能在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得“栩栩如生”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书就像我们平时讲话,因为文章是作者把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想写下来的,所以要做到“读书如见”,感同身受,唤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令人回味的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工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猜你喜欢
技巧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指正要有技巧
端午节的来历
提问的技巧
背课文
例谈三角恒等变换的常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