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前的梅花不觉间红了,不是鲜血一样的红,而是像桃花一样红得淡雅,红得羞涩,红得傲岸,红得让人生出一份牵肉割筋般的疼痛。在冬天一片肃杀之中,这怒绽的梅花所显示的生命的意味,显得格外引人瞩目。那几天,天上下着鹅毛大雪,我站在教学楼的走廊上一遍遍搓着双手,心里不停地为梅花祝福,我祝福雪儿早停,也祈祷梅花早些长大。梅花并不理睬我的牵挂,它只是按自己的意志绽开着,一瓣一瓣,一朵一朵,几天功夫,树上就像点着一团火了,梅轻轻松松地走过了自己的冬天。
中国人似乎特别喜欢梅,歌唱梅花的诗比比皆是。不过,梅花在不同人心中,自有不同的意味。陆游的梅是美丽而又寂寞,无人理解的,他的《卜算子·咏梅》这样写:“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林和靖的梅是特立独行的,《山园小梅》云:“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林和靖对梅的高洁极尽赞美。
教学楼前的梅是寂寞的,没有谁给它写诗,因为它生长在文学家们看不到的地方,因为它与一个不知名的城市、不知名的学校联系在一起,甚至它也无法得到我们这些来去匆匆的校园人的赞赏、关注。然而,我却并不因为她出生贵贱和她的长久被轻视而看低她,她在我心里已不仅仅是一株自然的梅树,更是一种倔强生命的象征。
无法忘记我的学生远怀揣一盏梅花离别这个校园的情景。远左手有些残疾,个子矮小,十七岁的男生居然只有一米五八。他的家境也非常贫寒,父亲英年早逝,母亲体弱多病,是小他一岁的弟弟主动放弃了求学机会,进私人小煤窑挣钱供他上学,他才进了大学的校门。然而,命运就像一个势利小人,偏偏喜欢欺负弱者。远进入大学的第二年,十六岁的弟弟因为劳累过度患了肾炎综合症,需要大笔医药费。虽然师生们给他捐了不少钱,却依然杯水车薪。为了给弟弟治病,远拖着病残之躯暂时休学去了北方打工。临走时,学校的东西他什么也没要,单单跑到梅树下摘了十七朵梅花放在口袋里,他说他要像梅花一样在生命的冬天绽出自己的花朵,灿烂自己,也灿烂那些关爱他的人。
远去北方已经两年了。两年来,他干车工,为别人推销保险,在建筑工地当小工,为重病人做男保姆,可以说是尝尽了生活的艰辛。然而,他没有向生活屈服,一边拼命地工作,为弟弟寄回了大把钞票,使弟弟得到了及时的救治,一边继续做着大学时代的文学梦。前不久,他写信告诉我:今年一月份,某大型诗刊推出他的一部五百行的长诗,最近准备再写一首。
教学楼前的梅花,浓艳欲滴地书写在我的视线里,每一朵都像是远瘦弱却又无比坚强的身影。我不知道远何日重返校园,也不知道远计划中的另一部长诗写到了什么程度,但我相信,远一定是这个世界上少数的几株永远开不败的梅花,这株梅花正在变得越来越艳丽、越来越深厚。我不禁生出了几分母亲般的牵挂。
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梅花色彩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尤其是“牵肉割筋般的疼痛”,极写自己的怜爱之情,语言因此就有了温度。
“一瓣一瓣,一朵一朵”,抓住花的特点,写出了花绽放的过程。“树上就像点着一团火了”,既写出了梅花的色彩之美,又暗写梅花给人以力量。
古人写梅花的诗歌很多,但作者只引用陆游、林和靖写梅花的诗句,前者是写美丽寂寞的形象,后者是写特立独行的品格。
称呼梅花由“它”变成了“她”,表达了作者对梅花强烈的喜爱之情。
十七朵,与年龄相吻合。远摘下梅花的用意,就是期许自己十七岁的青春要像梅花一样。既交待了十七朵梅花的来历,又点了题。“灿烂”,形容词用作了动词,让语言精粹简洁。
远的感人,不仅在于他不向生活屈服,更在于他保持了内心的那一份追求。这样的人生就更有了可敬可叹之处。
远身处逆境,依旧写诗,于是这里的梅花是“书写在我的视线里”,而不是开放在我的视线里。
【总评】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但所写的人,与传统的主题有所不同。
诗人赞梅花,或叹其悲苦,如陆游“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或怜其无人欣赏,如李清照“玉瘦檀轻无限恨”“浓香吹尽有谁知”;或赞其坚强,如毛泽东“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又如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或赞其清香怡人,如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或赞其形态之美,如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疑是经冬雪未销”。而本文既赞“我”的学生远面对困难,敢于担当,不向生活屈服,更赞其在困境中依旧不忘初心,梦想依旧,保持對生活的热爱,写下了五百行的长诗。
游宇明散文语言平实,但是在平实之中不乏生动,如梅花绽放,其色“红得羞涩,红得傲岸”,拟人的修辞,移情于物,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不乏精准,“一瓣一瓣,一朵一朵”,把梅花绽放的过程准确地呈现给读者,先是一朵花“一瓣一瓣”地开,后是一树花“一朵一朵”地开,由一朵而一树,由少及多,次第缤纷开放,恍若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