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鑫
富春山水,天下独绝。灵动的水使得那里的山多了几分婉约秀丽,葱翠的山使得那里的水多了几分宁静深沉。而吴均就生在这拥有奇山异水的地方。
初中语文课本选用了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在文中,吴均将富春江的山水写得飘逸生动。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描写山水的诗文也是层出不穷: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
古人热爱山水,寄情山水,从山水中获得心灵的慰藉。陶渊明曾说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誤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看来陶渊明打小就想当一个隐士。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的一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也写出了自己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
那么,吴均也如陶渊明一样很小就钟情山水吗?读完了《与朱元思书》之后,不妨再去读他的《与顾章书》《山中杂诗》《咏宝剑》和《胡无人行》。
通过读《咏宝剑》和《胡无人行》,我们可以读到另一个吴均。清人王士祯说:“边塞之作,则出鲍照、吴均也。”在《胡无人行》中,吴均说:“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在诗中作者极力描写边塞的荒凉、凄苦、险恶,且在这种情况下,男子汉大丈夫不在乎个人的荣辱得失,一腔热血,豪迈刚强。这样的文风在缘情绮靡的六朝,确实算得上刚劲有力。
古往今来,能写边塞诗的人,一定是有大胸怀大气魄的人。岑参的“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李华的“浩浩乎!平沙无垠,夐(xiòng)不见人”,高适的“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些文字视野开阔,笔力雄健,振人心魄,吴均的诗也是如此。
吴均年轻时,还喜欢佩戴一把宝剑。宝剑配英雄,无数仗义疏财、披肝沥胆、济人危难的侠客故事在民间流传。通过这些,我们能推断,少年吴均也应该是一个汲汲于功名,想一展身手的英雄,可惜,命运和他开了一个玩笑。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zhāng)人也。家世寒贱,至均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相称赏。天监初,柳恽(yùn)为吴兴,召补主簿,日引与赋诗。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
据史书记载,吴均早年虽然家贫,但是勤学上进,得到了沈约的赏识,而且他的诗歌在当时受到了很多名流的认可。
建安王伟为扬州,引兼记室,掌文翰。王迁江州,补国侍郎,兼府城局。还除奉朝请。先是,均表求撰《齐春秋》。书成奏之,高祖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jié)问数条,竟支离无对,敕(chì)付省焚之,坐免职。
可是,他因为撰写《齐春秋》触怒了梁武帝,“高祖以其书不实”。在古代修撰历史有很大风险,因修史获罪的文人有很多。吴均获罪,书被烧了,官被罢了。这个有着才情与抱负的志士看到了政治的险恶,变得心灰意冷了。
他慢慢开始由热衷功名转变为寄情山水。当文人与山水结缘,山水便多了几分情趣,文人也得到了些许慰藉。
吴均通过山水来排遣自己内心的忧愁。读《与朱元思书》,文字的背后总有一种清冷的宁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一个“寒”字是全文的感情基调。经历了宦海沉浮,人情冷暖,再去看眼前的山水,山水美则美矣,然而感触显然更加丰富。清冷幽昏的山林,带给作者的应该是一种永恒的宁静。
不是说人生就像看山看水吗?年轻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老年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一个“还”字里面有多少况味啊!曾经的鸢飞戾天、经纶事务,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唯有眼前的山水,看似无情却最懂人情。人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会想到它们,而热闹人只会欢喜着自己的热闹。
历史上,文人墨客的一生不少都是少年成才意气勃发,中年宦海跌宕迷茫,老年顿悟以山为友。经历了世事变迁,才更加珍惜与山水的情缘,吴均应该就是这类文人吧。
在这个世界上,人心可能会变,但山水不变。所以读过人生的人,他们笔下的山水是清冷、安静的。
我们再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时,会为他人生的奔忙而感慨。或许,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留一片青山绿水在眼前,留一域清净世界在心中。
从南朝吴均的山水情缘中,去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山水情缘吧。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水的诗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