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辩论中提升高年级学生思辨能力

2019-06-11 08:36陈亚平
课外语文·上 2019年4期
关键词:高年级学生思辨能力辩论

陈亚平

【摘要】辩论是锻炼人思维品质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准备过程就是一个锻炼思维的过程,辩论交锋更是能磨炼思维,促进思维的系统性发展,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更具有长效性。

【关键词】高年级学生;辩论;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应该着眼于儿童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能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高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的思维到抽象逻辑的思维的过渡阶段,坚持和证明自己的观点其独立意识也有所增强,在这个阶段有意识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能见成效的。而辩论,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是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锋,是很好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手段。有人甚至这样认为没有任何一种休闲活动,能够像辩论这样这么密集地锻炼一个人的思考效率,它是锻炼“脑能”的方式。那么,如何在辩论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循序渐进,逐步提升。

一、辩题生活化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想像真正的辩论赛中的选手那样妙语连珠、唇枪舌剑是很难的,真正的辩论赛的选题也是很有讲究的,而我们以辩论训练学生思辨能力的形式首先要消除他们对辩论的畏难情绪,要让所有的学生乐于参与。那么,在选题上就要走进学生的生活,这样才更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生生、师生、父母子女之间的交往,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看到的现象,包括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社会热点话题等都可以进行辩论。“乐思方有泉涌”,这些源于生活的辩题,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乐于去说,乐于去探讨,也更有自己的见解,才会产生思维的火花。

案例一  当今网络时代,网络语言成为一种时尚,许多学生生活交往中、作文中都会出现大量的网络语言,班上一个孩子曾在一篇作文中通篇都是网络语言。那么,到底该不该推崇网络语言呢?问题一出,立刻激起了他们的兴趣,议论纷纷。真理越辩越明,那就开始一次辩论吧。正方:利大于弊,反方:弊大于利。学生们在一番准备后辩论开始,他们各抒己见,观点总结如下:

正方:网络语言是一种时代进步的象征,是一种创新,比较形象,与人交流时显得幽默,更有亲切感,一些符号更能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更有活力。反方:网络语言丢失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语言的美感,也显得粗俗,甚至是思想不健康,有些网络语言就是一些病句,一点不规范,有些意思表达也含糊不清,出现代沟问题,无法沟通。

他们在辩论的过程中针锋相对,并能以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最后谁输谁赢,结果并不重要了,在收集、整理、表达的过程中他们对网络的利弊已经了然在心,已经在心中形成了思辨能力,这些社会现象看似与校园生活不相同,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将课堂延伸到生活,拓寬了思维的广度。

二、形式多样化

(一)小小辩论会常态化

教育是面向大众,辩论的目的是提升所有学生的口才表现、思辨能力等,正规的辩论赛只是少数孩子参与,大部分学生是得不到锻炼的,显然只有改变辩论形式。而“小小辩论会”这样的形式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一个话题,把它的两面性立出来,可以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再分正反方进行辩论;也可以是全班进行,正反观点各是一体,自由辩论,反驳对方。这样小型的、相对来说比较自由的辩论形式,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这样的形式比较好组织,形成常态化。长期这样思考、分析、辨别、筛选、整合,提升思维的宽度。

(二)辩论空间灵活化

辩论的思维训练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磨炼的过程,若是只是依据学校每两周一次的口才与表现课进行辩论,远远达不到训练的效果。作为老师,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话题引导学生辩论,灵活应用有限空间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

案例二  课间,走廊上,两个学生不知为什么在那儿吵得面红耳赤,旁边有一大堆的围观者。问及原因,原来就为一件小事:原来是A学生在上一节课下课藏起了B学生的钢笔,导致B没笔做作业,干着急。A认为只是开了个玩笑,B太小心眼儿;B认为是A有恶意的,害得他没找到笔做作业。看着周围一大帮子的吃瓜群众,我把话题抛给了他们:你们觉得同学间这种玩笑开不开得?同意的、反对的立刻形成两派,一个小型辩论也就在走廊上展开了。

没有刻意布置的场地,没有刻意资料的准备,就在走廊这一空间完成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是搜肠刮肚,挖空脑袋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经验,力争说服对方,同时他们也在质疑、思考、反驳的过程中学会更全面地考虑问题,处理同学间相处的问题,培养了思维的远度。

(三)辩论平台多元化

作为老师,可以将辩论融入平常的教学当中,可以善于精心设计一些环节,也可以抓住随机生成的话题,给学生创设辩论的平台,为他们创设有效的辩论情境,提供表达的机会,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地展开训练和培养,让学生在辩论中更加深入文本,训练思维。

1.辩在模糊时

案例三  在讲《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谈到谈迁立志编写翔实可信的明史,一个学生提出:这里的“立志”应该用“励志”,《徐悲鸿励志学画》不就是这么用的吗?他这一提问,有些学生也附和,觉得可以用“励志”。“立志”“励志”到底怎样区别,这儿可不可以用?学习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赞同、反对的立刻展开了辩论。

通过辩论,学生们明白了“立志”“励志”的不同点,“立志”侧重点是立定志愿,“励志”的重点在奋发志气,集中精神做某事,两篇课文中的具体语境并不一样,谈迁是从小有这个志向,是给自己设立的未来目标,而徐悲鸿是在受外国学生嘲讽后激发自己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在这样辩的过程中,他们辨析知识的异同点,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2.辩在出错时

案例四  讲阅读短文时,《窗外》中有一条题目“老人有什么样的眼睛”,许多孩子都认为老人有一双明亮的、善于发现的眼睛。他们这一结论显然与正确答案相反。对着其他的孩子不同意的学生,我把这球“踢”给了他们。文章中没有明确答案,需要他们思考、辨析、推论,然后把理由呈现给错误的学生。

哲学家波普乐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不轻易地去评价学生的对与错、优与劣,而是以一句话“上面的结论你们同意吗”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辩中明理,促进其进行思考、探索,完善认知。

3.辩在意外时

案例五  《滴水穿石的启示》本是一篇说理文,论点、论据清晰,强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道理。可是却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心里的疑问:水滴花了几万年才滴穿石块,可我们人生是有限的,如果平时明明知道做一件事要耗费一生心血,也许还不会成功,为什么不转换目标?人生不是应该学会放弃吗?

不得不为这位学生的独到思维鼓掌,那么人生是该坚持还是该学会放弃?此话一出,教室里不用老师说已经开始辩起来了。辩论犹如一个强大的引擎,能极大地驱动学生深入其中,无论是选择坚持的还是选择放弃的都从自己的理解列出了理由,并能用大量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人生选择本来也如此,有很多人是始终如一地坚持最终取得了成功,比如这单元中出现的人物:李时珍、爱迪生、诺贝尔、谈迁等,但有不少人因为选择了放弃,选择适合自己或有利于自己的那条路,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如:鲁迅弃医从文,孙中山弃医从政等。把一个问题能从多个角度思考,本身就是对人生的思考,也是学生辩证思维完整、严密的形成过程,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度。

辩论是锻炼人思维品质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准备过程就是一个锻炼思维的过程,辩论交锋更是能磨炼思维,促进思维的系统性发展,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更具有长效性。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高年级学生思辨能力辩论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漫谈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体会
小学高年级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大学英语写作思辨教学策略研究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