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昌敏
【摘 要】语文的使命是形式与人文的结合,没有孰轻孰重之分,就如一张纸的正反面。教师的教与孩子的学却有所不同。对于成长,人文的种子是潜移默化的。对于应试,技巧是实事求是的。作为师者,在教学中“言”“意”兼得是方向,“带得走”“留得下”“读得精”是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坚实地走自己的路。
【关键词】工具 人文 带得走 留得下 读得精
巴金:“文学只有一个使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语文也只有一个使命,让孩子变得更美好”,这是王崧舟在南京上完《爸爸的花儿落了》后的深情感言。关于语文的使命,历来有争论:语言形式与人文精神,有谁与没谁的争论,孰轻孰重的争论。其实形式与内容是无法真正彻底的剥离,形式是内容的形式,内容是形式的内容。内容以形式而呈现,形式因内容而鲜活。皮之不存,毛将蔫附。学生较普通的读者,要更加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而不只是文字流淌的精神存在,因为还要学着运用。普通的读是一种闲读,是悦读,而学生的读更多是任务阅读,是解剖读。
语文教学有两翼――教材与文学。现在的教材,文学与语言没有分科设立,文学品质相对薄弱,它只能勉强承担一些语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责任,基于现状,不管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我们在教学中要针对文本的不同,对“言”“意”的轻重缓急要具体的分析与合适的处理,遵循“带得走”“留得下”“读得精”三个基本原则。
一、带得走
“带得走”是孩子习得的言语表达的技巧方法,是阅读习作时的“精确知识”,这是儿童必须有的,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可达到。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选自《城南旧事》里的一篇小说,作者是林海音。作者以参加小学毕业典礼的过程为主线,穿插了对往事的回忆,从中表现了父爱的伟大,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感激和怀念之情。其中回忆的事有三分之二。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想让孩子“带得走”的就是“插叙”这种自由的叙事方式。老师通过剥离文本——回忆往事——复原文本——练笔延展等几个清晰的环节带领学生们在这篇3500字的长文中走了个来回。开始呈现出的是剥离了插叙部分的少量文字,再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发现英子回忆父亲的三件事,通过时间、地点、事情等简洁的提练,让现在发生的事(学校大礼堂,我参加毕业典礼)与回忆的三件事(昨天,医院,看望病中的父亲;六年前,家里,爸爸逼“我”上学;多年前,让我一个人到正金银行给在日本的叔叔寄钱)有了清晰的对比,在这样的一件事一件事的对比学习中,一遍一遍地理解着父亲说过的那句话:“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就是这样的一唱三叹,回环复踏,让文字中弥漫中的爱与怀念不经意流进了孩子的心里,这就是这篇小说最大的秘密——插叙。第二次通过回顾今、昔几件事时间(今天、昨天、六年前、小时侯)、地点(学校礼堂、医院、正金银行、家里)的重新发现,体会插叙的叙事自由这个特点。学以致用,孩子们在认识、体会、理解之后学着创作插叙(爸爸虽离去了,我也渐渐长大,上中学、大学、工作……一定会遇到困难,你又想起了爸爸。)
薛法根老师执教苏教版四上《诚实和信任》则聚焦对话这种言语形式。叙事中的对话如何写?生活中的对话,特别是电话中的对话,与文本中的对话有何区别?老师通過对比读、分角色读,让学生进入对话情境。当学生读的平淡时,老师及时点拨关键词“我”应该有歉意,小红车主人的“谢意”要表现出来。老师还教同学们“变化读”的小窍门,即把礼貌用语多说几遍显得谦恭了许多,如:
“噢!是你,很对不起,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
“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已经换上了。我打电话是向你表示感谢的。”
“不,不,不,是我要向你表示歉意。请你把购货单据寄来,好让我把钱寄给你。”
“不用了,不用了。你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下字条,这使我很感动。”
“这是应该的,这是应该的,这笔费用应由我来支付。”
“不,不,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我再一次谢谢你!”
通过加提示语“我说”“小红车主人说”“我连忙说”“小红车主人接着说”等等让学生体会没有提示语的简明。师生通过背靠背地演一演生活中打电话的场景也能一下子发现文本对话的简洁:
“喂?”
“喂!”
“你哪位?”
“你还记一辆小红车,反光镜被碰坏了。”……
薛老师这种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实践课上得轻松幽默,每个孩子都有了不小的收获。
二、留得下
“留得下”是基于儿童生活,有高度的灵魂触动,它是一种美好的洗礼与升华,是儿童成长的底色,是精神丰盈的基因,影响一生,传承三代。我们听王崧舟上《爸爸的花落了》有很多的感动。每当老师领着孩子们在爸爸的故事里走一个来回,深情地问“多好的爸爸啊,可 ”引学生读板书“爸爸的花儿落了”,特别是“落了”这两个字低沉着滑过似乎哽咽的喉咙里,眼泪一下子奔涌出来。我想王老师一定是由文中的爸爸想到了自已去世的老父亲。我们落泪不仅是因为作者父亲的不幸去世,而是感慨英子在爸爸的爱中慢慢长大,王老师称为“精神独立”,爸爸的话音犹在耳:“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听众也跟着老师的引导为英子的成长而欣慰的流泪。我们随着同学们一起经历着英子在一件件往事的回忆中慢慢长大:逃学被打,以后每想起爸爸的话都不会迟到;独自去银行寄钱(想着爸爸的话成功了),在初中、高中、大学、工作,一定也会遇到许多困难,英子也常常想到爸爸的话,就有了力量。当一件件事情这么被提起,王老师一遍一遍地问:
“爸爸的花儿落了吗?”“没有,落在了_________________。”(生说)“英子的心里。”
“爸爸的花儿落了吗?”“没有,落在了_________________。”(生说)“英子的心里。”
这就是作品的人文情怀,这就是语文的核心——有高度的灵魂,语文就是精神。
薛老师由生活中孩子们心里的诚实到故事中的诚实到课尾《信用卡与流浪汉》美国乞丐的诚实,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诚实是任何金钱也买不来的好东西。这就是这样的故事留下来的精神种子。周益发的《好心儿巨人》是以孩子喜欢的方式,以一个好人的故事,树立了一个好人的榜样:帮助别人是不需要理由的。故事中好心儿巨人总是被其他巨人欺侮,可他保护了小男孩苏菲,把好梦吹给孩子们,把恶梦封住,多么善良。
三、读得精
“读得精”指阅读的品质。真正的阅读是“越读”,是挑战自已,能经历挑战,阅读的品质和能力才会有很大提升。这类作品内容深刻,主题鲜明,孩子可能读不下去,需要教师的引领,探讨。周益民老师执教的《好心眼巨人》,台湾李玉贵执教的《明锣移山》都是有价值的读本。帮助别人不需要理由,遇到困难要有勇气地面对,这些都是文字传达给我们的东西。阅读,是真正能帮助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好的品质大多在小学就打好根基了,错过了关键期,是无法弥补的。幼儿时期无是非,小时侯是习惯,长大后成品质。
真正的阅读只有快乐是远远不够的,既要读进去,又要读出来。说故事、编故事,这是读到脑子里去了。大一些,读到心里去的文字,要能自然地把心里所悟变为文字的倾吐。
运动与静读。小孩子一定要适时的运动,运动完了之后,他们才可以静下心来专注地看书,不要总是安安静静的。
阅读不要有过多的附加,但一定要有老师的潜移默化的指导。并不能漫无目的,要有计划完成阅读。老师要广泛涉猎,开展行之有效的阅读指导,如关于某个人物的专项阅读,可能会对人物有纵深的理解;如主题阅读,可能会对某件事或现象有更全面更理性的认识。
阅读,不能止于课内,更广阔的天地在课外。阅读指引生发于课内,燎原必于课外。文字落于眼底,是非存于心中。
語文教学,要两翼齐飞。语言技能是基础,精神成长才是核心。有价值的语文教学,一定是基于语言与精神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