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小好老师:打造教育发展的“最强引擎”

2019-06-11 07:28陈克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1期

陈克

【摘 要】根据习总书记“四有”好老师要求,宜兴市实验小学致力于“实小好老师”行动。“实小好老師”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成长方式和一种文化境界,通过“实小好老师”建设,立足新时代,打造教育发展的“最强引擎”,走在高质量发展的最前列!

【关键词】实小好老师  精神追求  成长方式  文化境界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这一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宜兴市实验小学一直在书写着培育“实小好老师”的“奋进之笔”。宜兴实小素有“择师严格、治学严谨、教学严实”这一“三严”垂训,历史已经对此作出了注解,现实是更有力的印证。在2018年江苏省第十九批特级教师评选中,潘淼、褚明月两位老师双双获此殊荣,“一批一校两位”开创了学校批量培育特级教师的先河。近期,宜兴实小又有10名教师成功获评无锡市、宜兴市两级学科带头人。“实小好老师”的不断涌现,集中彰显了实小教师初心之坚定、敬业之至诚、爱岗之赤城、工作之笃实、律己之严格,生动展现了新时代实小人把强教担当化为行动力量的师者品格和先锋形象。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老师们对“实小好老师”的草根认识,更坚定了我们对教育发展的信心和实践决心。

一、“实小好老师”是一种精神追求:从“归零”到“归一”

教师是驱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引擎”。学校在“最强引擎”的锻造中并不会一帆风顺和一劳永逸的。3年前,实小教育集团三个校区各自独立建制,当时的省特级教师、无锡市名教师等一批领军人物均离开了实小、充实了兄弟学校,实小的名特教师一下子“归零”。且还存在着教师专业人才发展面不广、层次不高、数量不足、结构不均衡等问题。

面对“归零”的尴尬与危机,作为一个老“实小人”和现在的“当家人”,我也深知:唯有“大破”,方能“大立”。名特教师的“归零”,也逼迫我们在百年实小的文化精髓上不断发掘、传承与突破。我们欣喜地发现:人才输出,带出去的是百年实小的文化气度,留下来的却是百年实小的文化精神。无论是省特级教师钱阳辉、吴红华,沈华英,汤建英,史玉君,还是无锡市名教师许丽、周旭红、李云,他们身上都印记着实小人的一个共同特质 —— 一种争做“好老师”的精神品格。从“归零”到“归一”,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与希望。为此,从名师“归零”的那刻起,学校就紧紧把造就一支“实小好老师”队伍、构建教育人才高地视作高品质办学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我们的核心把握是准确的。3年来,“实小好老师”工程已初见成效。2018年7月,学校对照标准一举推出了15位无锡市、宜兴市学科带头人参评人选,其中10位顺利晋级。特别是潘淼、褚明月两位同志均在今年教师节前夕获评江苏省特级教师,一所学校在同一批评上2名特级教师,这在宜兴是创造记录的。我们有信心,在“实小好老师”这一目标引领下,2年、4年后的第16批、17批省特级教师评审中,实小还将会再破记录、再创辉煌。

二、“实小好老师”是一种成长方式:从“供给”到“供需”

名校之名在名师。在“实小好老师”的路径探寻中,我们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用“人本”的方式,通过“凝练‘真心想做的共同愿景、展开‘自我设计的行动规划、落实‘走向彼岸的成长机制、掀起‘树搭引展的精业热潮”的本真实践,从“供给”转化到“供需”,用行动构建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式。

第一,专业规划:构建一个“切己”的“愿景场”。一方面,通过每年一次“教书育人奖”和一次“突出贡献奖”的“两奖”评选和隆重典礼,用“重视重用重奖”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做让学生喜爱的老师”的博健论坛、“天天看到你,处处感动我”的教育故事、“不好意思这样做、不好意思不这样做”的反思对照活动和以“学规章、学两奖、做重要他人”为内容的实小“微格两学一做”党建活动,用“真心真情真言”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事业心,通过量身定制各自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引领教师不断走向职业自信、成长自觉、事业自为。

第二,专业成长:构建一个“切需”的“学习场”。针对不同学术层次的不同需求,构建的“三级三格”梯队培养模式,格而有度,学做结合,逐级提升,实现了教师全覆盖,营造了成长“学习场”。面向新进教师和新分配教师,依托“结对合作、魅力双赢”与“青年教师成长营”,开展专业“入格行动”,讲究“格式”,让大批“新教师”在活动中磨练,在磨练中成长,在成长中成熟。瞄准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依托语数英术科四个“学术团队”,通过“结对子、搭台子,架梯子”等“同伴互助”活动,开展专业“升格行动”,讲究“格调”,为升格骨干教师积蓄“力量”。针对有较高层次学术称号和发展空间的骨干教师依托语数英三个“名师工作室”,开展专业“出格行动”,讲究“格局”,重在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向名特教师目标努力。

第三,专业突破:构建一个“切行”的“研究场”。名特教师的专业突破,需要“打开”外部通道的同时“打破”内部牵制。学术“升格”或“出格”行动往往会止步在“学术研究”的深度上,学校瞄准研究的难点,联系知名教育杂志推介教师,联络学术专家指导课题,邀请全国名师同台切磋……借力专家名家的精准帮扶,构建高端的“研究场”,助跑学术突破的“最后一公里”。

三、“实小好老师”是一种文化境界:从“一个”到“一群”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今天,我们欣喜于2名新晋特级教师的光荣,目的不仅仅为了彰显“一两个”的“好老师”亮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名师的自律自强和辐射,通过普通教师与名师的“对标”,唤醒、激发和“点亮”更多个“好老师”的成长。

第一,名师要有“引力”。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特级教师是教师群体的翘楚,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标杆”与“导师”身份,做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用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引导和激励更多年轻人争做“好老师”。因此,我们要求两位新晋特级教师要提前做好“名师工作室”的筹划工作,用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主张、教学智慧和教学魅力吸引老师们加盟,把“名师工作室”打造成为共同成长的“学习场”和专业自觉的“文化场”,让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第二,名师要有“定力”。名师培育不仅要讲“数量”更要讲“质量”,不仅靠“急功”更要靠“慢工”,不仅靠“打造”更要靠“自造”。评上了特级教师就意味着自己被推到了聚光灯下,成为公众人物,大家对“特级”的期望值也会越来越高,今后的工作一定会越来越繁忙。但千万不能在繁忙中变得浮躁,甚至于迷失自我。要始终保持学习的定力,挤出时间来“用心”去阅读,留出空间来“静心”去领悟,用书籍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用思考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在漫漫学习与思考中不断感悟、积淀与超越自我。

第三,名师要有“活力”。特级教师“特”在何处?除了文本上的标准界定,我个人推崇的是有“活力”之“特”。一种课堂教学的“活力”,小朋友喜欢听你的课;一种课堂研究的“活力”,老师们喜欢听你讲为什么这样上;一种教育思想的“活力”,专家们喜欢听你讲自己的教学主张。有了这种活力因子,就会保证你的“为了学生,在学生中,基于学生”的价值导向不变形。有了这种活力因子,就会“下得了课堂,上得了讲堂”,在学术上取得自己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真正成为学生、家长、老师们敬重和喜欢的“好老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组成的,也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带出来的。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把“对标”作为成就“实小好老师”的第一要求,我们就一定能够立足新时代,打造教育发展的“最强引擎”,走在高质量发展的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