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家访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

2019-06-11 07:28莫国平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1期
关键词:班主任家长老师

莫国平

随着通讯工具和自媒体的不断发展,电话、网络已成为老师与家长沟通的主要手段,家访逐渐地被遗忘。而家访是面对面的交流,任何现代化的工具无法替代。家访能让教师切身感受学生真实的成长环境、家庭氛围,给家庭教育适当的指导;能让教师多角度去理解、认同学生,多发现一把评价学生的“尺子”。

一、家访,建设良好师德的有效路径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师德提出了明确规范的要求,或许大家认为师德是虚的,难以培训与考核。其实不然,只是我们没有找到一个能深入教师心灵的有效载体,而家访则是建设良好师德的一条有效路径。

教师真切感受了职业的幸福。教师如果没有职业幸福感,那他就不会热爱教育这份事业,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之中。家访则让他们真切感受了做教师的幸福。有学生宁可不吃晚饭站在路口等候老师的家访,有学生特地赶到公交车站头等候老师,孩子、家长的依依不舍让老师们舍不得起身。“老师,辛苦您了!”“老师,谢谢你!”“老师,拜托您了!” 一句句亲切的话语,一声声肺腑的道谢,一份份真挚的情感,一遍遍令人揪心的嘱托,令老师们难忘!

教师深刻接受了心灵的洗礼。家访比较多的是一些民工、单亲家庭的孩子,老师们因这些孩子窘迫的生活、残缺的家庭而震惊,从而对这些孩子多了份同情,更多了份关爱。金老师为了一位民工孩子连续家访了三次,让其家长感动不已。有天早上,家长特地请了会儿假,买了两只大公鸡到校表示对金老师的谢意与歉意。“我看着这两只他靠卖苦力得来的鸡,想到晚上六点多他家那锅盖上的一小块豆腐,怎么吃不下这鸡?”金老师在随笔中的真情流露让其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于是,她拿着鸡又去了学生那暂住的“家”。

教师由衷多了一份教育的担当。计老师在家访一位学习困难且性格孤僻内向的小男孩时,得知父母离异,只有目不识丁的爷爷奶奶照顾着他的生活,她由衷地发出了自己的教育担当,“我要去弥补这孩子缺失的爱,替他父母多督促他,争取使他各方面有所进步,用自己的爱心为他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成为他生活和学习上的朋友,思想进步的引路人!” “哎,缺乏爱的滋润,承受长期学习落后的打击,总是徘徊在无人关注的角落让她产生了自闭的心理。每每看到她孤独的身影,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带她回到班。”这是钮老师对学生的承诺,也是她的教育担当。

教师自觉多了一些教育的反思。家访在解决一些教育问题的同时,也让老师不由自主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新上岗的姜老师家访了有厌学症状倾向的学生后反思:在课堂上多鼓励,在生活中多关心,让他觉得上学是一件开心的事。一位学习落后生会亲手修理自行车、桌椅,会帮妈妈烧饭做菜,让陆老师陷入了沉思:考试为什么只考语数却不考做饭、修桌椅?为什么总是以成绩给孩子贴标签?他童年的天空也应是蔚蓝的呀!田老师在家访只有爷爷相伴且常常偷偷落泪的学生后,教育的良知使她自责:此时此刻只有无尽的悔恨,为什么没在平日多关心他?让他受了这个年龄无法承受的痛苦。

二、家访,建立深厚师生情感的催化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如何拨动孩子内心世界这根独特的心弦,家访为我们提供了可能性。在学生家里坐一坐、聊一聊,一句嘘寒问暖的话语,一个流露关切的眼神,胜过苦口婆心的教育、训导。在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中,学生会最大限度地悦纳教师,产生对教师的好感,会觉得自己是教师心目中重要的学生。

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注与喜欢。当任老师去家访一位因车祸骨折的小男孩时,他高兴得踮着脚给老师泡茶,让任老师感动不已。汤老师对学习落后生的家访,使得这些孩子倍感温暖与兴奋,不再觉得自己是被“遗忘的角落”。张老师总是被学生缠着去家访,当她执拗不过学生去家访的那天,学生的自豪与满足感比得到日思夜想的生日礼物还强。老师走进学生家里,似一股淙淙的小溪,流進孩子的心田,激起了孩子心湖里的朵朵浪花。

老师看到了在校难以发现的闪光点。“这饭是他做的,菜也是他热好的,他自己先吃好了,我们很忙的,晚饭经常是他做的。”“其实,她身上的闪光点还是挺多的,10岁的孩子,烧饭、洗衣等家务活都会做,还能照顾年迈的奶奶。”“他动作太多,手脚不停。家里的自行车拆了装,装了拆。”家访中,几乎所有的老师看到了在学校难以发现的闪光点,家访让我们离真实的孩子又近了些时,教育中就多了一把评价的尺子。有的家长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相机给老师和孩子留影,这美好的一幕定会永远定格在师生心灵的情感深处。

三、家访,产生家校教育合力的助推器

一个家庭演绎着一个故事。虽然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教育的愿望基本一致,但由于沟通的缺少、教育的视角不同也难免出现误解,甚至是抵触。走近孩子,多聆听他们的声音;走近家长,与他们探讨孩子的教育。家访,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架起了交流沟通的桥梁。

引导家长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我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是每位教师的教育职责。在家访中,每位班主任都会告诉家长“喜欢课外阅读的孩子成绩不一定是最优秀,但无疑是最具有前途的”;每位班主任都会参观孩子的小书房,询问家庭的藏书量;每位班主任都会向家长建议亲子共读;有的班主任每次家访都会给学生带去他喜欢的课外书,并写上鼓励期待的话语。全体班主任通过家访,力争让家长给孩子创设浓郁的家庭阅读氛围,让书香润泽孩子的心灵。

引导家长重视家庭的育人环境。孩子的习惯养成,家庭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班主任在家访中经常与家长探讨怎样的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养成教育是科学有效的。当王老师家访有早恋倾向的女生时,委婉地指出家长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同时,建议不要让孩子单独与奶奶居住,而要与父母住在一起,要多与孩子沟通,多给她关怀,要尊重孩子,千万不能打骂,以免引起孩子强烈的反感。蒋老师因一位经常漏做作业的学生而家访,建议孩子做作业时家长不要看电视、上网,给她安静的环境,以免影响孩子的注意力,作业要逐个检查,不要象征性地问一声就了事。当朱老师在家访中得知父母经常打骂学习不争气的孩子时,要求父母不能简单地以打骂代替教育引导,建议家长平时多关心他、引导他、监督他。

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动物,有人物,有梦境,有情绪,杂乱无章地塞在里面。如果不经常打开来看看,有一天当你不经意地打开时,也许会从里面跑出来一只老鼠,吓你一大跳。”在家访中,班主任建议家长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家庭教育,努力了解孩子真实而合理的心理需求,不要主观臆断,不然亲子间会造成误会,甚至破坏亲子关系。不管孩子的现状如何,建议家长平心静气地接受现实,与之充分地交流沟通,慢慢去引导他、改变他、提升他,相信孩子终有一天会协调好身体的每一个关节,轻快地行走在自己的旅途上。

四、家访,树立良好学校形象的最佳载体

家访,不但使老师和家长有机会谈一谈孩子教育中的成功与失败,聊一聊家庭教育中的困惑,议一议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也让家长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师做一个沟通,尽可能地避免家长对学校、老师的误解与偏见。每位家访的老师成了关爱学生的践行者,学校办学理念的宣传者。

树立了爱生如子的教师形象。老师们利用晚上、周末,骑着单车或乘车、步行到学生家里时,已经让家长对老师多了一份敬重;当老师为学生所想地与家长交流、建议时,家长更是满怀感激之情。曹老师为了一位两次尿裤子的孩子家访时,家长十分惊讶:老师不仅重视孩子的学习,更关心孩子的身体。当汤老师乘公交车到学生家时,家长拉着汤老师的手连声说:“现在的老师可真好,星期天也不休息,这么远的赶来,真是谢谢!”一位外来民工家长对家访的老师感叹地道:“你们这里的老师认真负责,把我们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来看,还告诉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真好!我们即使苦点累点也值!”

办学理念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和而不同、因合致成是我校的教育理念,树和合教育高地、为生命成长奠基是我校的办学目标。老师们在家访中用很多身边的例子向家长阐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目标,让家长从看得见的榜样中认同学校的教育,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土壤。

上善若水,老师们的一次次家访就是一次次的善行,这样的上善就如水那样泽被着学生的心田。因物赋形,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老师们的家访往往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与策略,让学生喜欢老师的家访。

猜你喜欢
班主任家长老师
我的班主任①
家长错了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家长请吃药Ⅱ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犯错误找家长
六·一放假么
我们的班主任等
我的班主任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