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左江流域民间文献所见佛道及民间信仰探微

2019-06-11 07:13杨文定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抄本石刻

杨文定

摘 要:广西左江流域民间文献所见佛道及民间信仰表现为儒释道杂存,且兼融土地庙等民间神灵。其发展历程存在佛教、道教所代表的“道统”与官府所代表的“政统”二者之离散与融合。佛道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受到官方的认可和推崇,确立其在地方社会的合法地位乃至权威,呈现出鲜明的政治色彩。二者的离散,使得其世俗化,并与当地民间信仰及民俗融合,演进为民间宗教。

关键词:左江;石刻;抄本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9.01.013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9)01-0072-04

关于广西左江流域的佛道及民间信仰研究,学界前辈、学者通过田野资料,普遍关注信仰活动的仪式、经书及其反映的壮族民俗文化。有学者深入探究壮族民间麽教,认为壮族麽教是從越巫发展而来的民间宗教,左江流域作为广西壮族占比最大的聚居地区,亦流行麽教,是布洛陀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从现有麽教的分布及研究成果来看,确也是民间宗教的一个教派[2]。 有学者指出经壮族大量民间宗教典籍的搜集、整理与研究,表明壮族花山岩画的众多人物与动物图像,与《麽经》的灵魂叙事存在着宏观对应关系[3]。目前所知,左江流域的宗教活动最晚在元初已有佛教传入,明代佛道亦广泛传播,随即与当地民间信仰融合发展,部分演化至今成为民间宗教的形态;其融入政统和地方社会的主流,确立佛教、道教在地方社会的合法地位乃至权威。

一、左江流域宫观庙宇及其碑铭管窥

道教传入广西左江流域,现难寻较早的宫观遗迹。大新县全茗镇那排有清代修建的太清宫庙,或为重要的遗迹之一,是当地土官奉行全真信仰的宫观。当地的全真道场以宫名庙,足见其深受官方认可,彰显当时道教影响之盛。左江流域宫观庙宇强调官方和政治秩序运作,还可从供奉的文昌帝和关武帝窥得一斑。龙州县上金乡河抱屯有一处修建于清末奉祀文昌帝及关武帝的文武二帝庙。大新县雷平镇存有清咸丰八年(1858年)记载兴建文星阁的《安平土州修建卢岩神像楼阁》,载有“塑玄天上帝、文昌帝君神像于其间” [4]。此外,宁明县明江镇亦有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修的文武庙,庙内不仅供奉有佛教的泥塑观音,而且还供奉兼具儒释道色彩的关公等塑像。文昌帝和关武帝作为被神化的人物,成为当地百姓信仰及政治和军事价值的象征。

佛教融入壮族当地主流社会,受到官方的认可和推崇,呈现鲜明的政治色彩。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江州第十三代土官黄河汉为其夭折的第五子绍伦建舍利塔,便是例证之一。此舍利塔为青石凿刻砌置,结构牢固,造型美观。塔基之上,共九层,5米多高,每层皆有六边形,塔基下葬有黄绍伦骸骨。塔基,正方形。第一层系鼓形莲花宝座,高近1米;第二层至第八层皆有浮雕石刻,如佛教符图、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第九层为塔顶。其中,第二层有一幅碑文,讲述建塔缘由:

大明国广西左江隶江州奉训大夫前知江州事致仕官父黄河汉暨母李氏、兄绍韬肇剏斯塔,为第伍官男绍伦而造也。男自度生以后,佛性天成,不染诸荤,因性遂送入寺,从佛阿师觉惠,旌名华延。云何彼苍,不祚于壬子年正月初七日酉时,溘然就寂。嗟乎!西天岂少佛子,而夺之速,金环落在何树,径觅麽处,尔父恸哉!图尔不朽,建塔以固尔骸。昔汉武帝思子不忘,而作归来望思之宫。尔父设塔,亦此意也。男乎有知,永此为识。

佛道二教融入地方民众生活,演化为世俗宗教,占据了当地信仰生活的主导和权威。佛教信仰深入地方社会,俨然演化成为地方文化的圣地。例如,江州区江州镇的观音岩,其内有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撰刻的摩崖《观音山寺碑》:

此魁星楼也,起于悬崖峭壁之上,日凿石级为路,仅可容足。凡朔望进香,每心惊。□□俊于是倾囊出银,三两□□倩匠加立石, □□上下易为扳援云耳。匠人凌严,俊男凌仁立。乾隆三十九年季春月谷旦。

据碑文及结合该寺信徒邱陆平所述,此寺当兴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之前,一直香火兴旺,灵验无比。不仅当地村民,尤以老人妇女为主,虔诚供奉,外来信众亦为数不少。 观音岩距山脚40米左右,洞口朝西南。岩中有南海院,供奉观音娘娘,右岩建文武阁,供奉白马将军,左岩建神阁供奉魁星鳌鱼。山脚立有2017年刊刻的《功德碑》;山路中途有2004年4月19日刊刻的碑文《观音山寺》;岩内有今人用毛笔书写的捐资碑《重建观音寺善谱》《诚心筹拜观音信善》。2017年,江州经联社群众和崇左各界人士发起集资,自发组织重修寺庙道路。

政统之道的宗教力量往往贯通地方社会生活和文化盛事,突显其号召力和权威性。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濑江屯的观音庙,每年都有观音诞、三月三及其他重大节庆,加上初一、十五上香,观音庙内香火鼎盛。此外,濑江屯借助花山景区的优势,在观音庙外50米左右处修筑了村史馆,在屯内手工炼制蔗糖吸引不少游客。除村民供奉庙内观音神像外,过往的行人也常上香祷祝,为其加香添火。

左江流域供奉的土地神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民间神祇,其融合儒释道亦被赋予一定的社会治理功能。左江流域的各村、屯,皆建有规模不等的土地庙。村民供奉土地庙,祈求土地神和列祖先师庇佑生产丰收,福寿康宁。同时,每年龙抬头 “二月初二”,各村屯每户派一代表参加祭祀活动,出席村屯议事会议,回顾通报上年事务,决定当年相关事宜,在土地庙前的议事决定无人违逆。左江河畔归龙村土地庙存放的清光绪二年(1876年)《归龙村分粮碑记·清光绪二年》或为其重要例证。碑文有记:

盖自禹贡有则壤成赋之典,而耕田者必纳粮,由来充实。如归龙、明堂二村,原系崇善县所属地方。前元朝成宗年间,有妖龙伏于宝塔深渊,时害行船,舟楫难通。幸获土思州牧奇谋扎带船,杀狗灸香,藏钓钩于狗,放在带船流于江中。妖龙果系来吞,遂上钓钩,合乡人等帮张弓射弩,刻将妖龙歼除。事载《府志》。郡守念其有功,因禀上宪,遂蒙奏准,将归龙、明堂二村许其管辖。当时扎带船费钱二千元,因以收带将钱二千元为粮以报微勋,所以纸张钱,即粮之别号,即带将钱之别名。由是二村居民,历代照纳无异。洎乎我朝仍是,率由旧章。越至道光二十五年,土思州牧黄溢额加征,我父老具禀前府宪,呈蒙恩批示,自后每年定征归龙村粮钱五千贰佰文,定征明堂村粮钱贰千捌百文,以贻平充并无杂夫役等项陋例,嗣是二村照数合缴粮钱八千元。今恐人心不古,或延绥国课,故自光绪二年,归龙、明堂二村,众议分纳钱粮,从此永远遵守,安居乐业,爰勒贞珉,以垂不朽。

清光绪二年十一月初十日。

碑刻记载壮族青年杀狗除妖龙的传说和纳纸张钱的由来。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土思州牧黄氏要求归龙、明堂二村百姓增额纳粮。村佬禀告太平府,得官方批示,每年定额征收归龙村粮钱五千二百文、明堂村粮钱二千八百文,二村照数合缴粮钱八千文,此外并无杂夫徭役等项目。清光绪二年(1876年),为防人心不古,延绥国课,归龙、明堂二村村民要求分粮纳钱,所以立此碑放入土地庙中,二村共守民约。归龙村,现名归龙屯,属江州区江南街道大村村。归龙屯近期又新建一处土地庙,每年二月初二、八月初二举行两次祭祀活动,并商议决定村屯大事。

二、左江流域经书抄本彰显浓厚的道教色彩

佛道的宗教道统,不仅通过宫观庙宇信众香火得以赓续,并且也以经书传诵得到传承。宗教文献在刊本系统之外,一直存在另外一个写本系统,即民间秘传知识体系的抄本系统。这些抄本经书大多记载科仪。见经如见圣真,科仪之经不乏玄门经典,在从道操法者看来,其凝聚三界自然之真精、真气、真神。民间的道派和法门仪轨,虽然没有如正统宗教严谨有序,但其密切结合地方实际,以独特的方式接续传统,根植民间,的确是其独特的生存之道。这些抄本背后的精神寄托和信仰依据,正是探讨地方信仰的核心所在。据笔者考察所见,目前左江流域民间宗教经书,以民间道教抄本为大宗。仅大新就有200多册,崇左市壮族博物馆也有100余册,都为民间道教抄本。其分类虽未系统探明,但从这些杂糅正一教、佛教和民间信仰的抄本来看,俨然构成了当地信仰活动和文化传承的写本系统。这种写本介于口传与刊本之间,属于“限制性知识”系统。其具备使用地、抄写者、使用者及年代等精准的秘传信息。这类信息一般保存于抄本的首页或末页注记及书中钤印。如崇左市壮族博物馆的馆藏抄本《请祖入宅、解送六郎哥七妹姐共科》首页记录:“公元九八年冬岁次戊寅年,农普宏秉科。”上林县师公覃教柏抄录的《阴阳巡傍宽》落款:“祖师黄法清所传,弟子覃统高留给弟子杨经隆留传后世子孙。岁次庚申年新戒弟子覃念法新立书本,留传后代子孙,中元甲子,庚申年季夏接抄,覃经法留书本,主书覃教柏,庚申年季夏上三日辰未完笔。”[6]

佛道教在左江流域的传播及影响,亦可从民间流传的抄本窥得一斑。例如大新县硕龙镇流传的抄本《滕一殿重门书》,是用当地壮话抄写,经书中讲述了十大神王。十大神王,即秦广大法王、楚江大法王、宋帝大法王、五官大法王、阎罗大法王、大城大法王、泰山大法王、平等(政)大法王、都市大法王、转轮大法王。这其实是受道教主管地狱的十殿阎罗的影响,即第一殿阎罗秦广王,第二殿楚江王,第三殿宋帝王,第四殿五官王,第五殿阎罗天子,第六殿卞城王,第七殿泰山王,第八殿都市王,第九殿平等王,第十殿转轮王。此外,还有少见的狮子大法王、高天大法王,二者鲜见于其它经书,这也是道教世俗化的表征。狮子大法王是指佛陀,其一般被称为狮子王。高天大法王则是指高天大圣玉帝。《滕一殿重门书》载:“滕玖殿重门,都市大法王幻民,夕钦民点叩,画蚊民点出,点灯光照天,那鸡下坐堂,江痕下坐镇,光照升月亮,垦么上意约”“滕拾殿重门,转轮大法王幻民。轮王许父转,父会转地民。轮王许妹拜,妹会拜地民。轮王眉烙带,宗卦海常身”。前者意为,来到第九重殿门,都市大法王在此,傍晚他点灯进来,白天他点灯出去,点的灯光亮上天,公鸡来坐堂,夜半来坐镇。光亮像天上的月亮,光亮像天上的星星。后者意为,来到第十重殿门,转轮大法王在此。轮王让父亲来围 ,父亲会到他那地方转;轮王让母亲来拜,母亲会到他那地方拜。轮王有一条光带,亮过天上的月亮。此经书不仅承接道教经典,并在世俗化补入狮子大法王、高天大法王,即将佛道的最高统帅融入经书中。

还有一集四篇的手抄册子亦在大新县的道公系统中流传,即《太上设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妙经》《太上设天曹消灾妙经》《太上设元始天尊北方真武妙经》(亦名《太上洞玄灵宝设元始天尊北方真武妙经》)和《太上洞玄录宝设升玄消灾护命妙经》(亦名《太上洞玄灵宝设升玄消灾度厄护命妙经》)。这些册子经文抄录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其中《太上设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妙经》之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系道教雷部天神,即雷祖。三家本《道藏》第1册收录《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太上设元始天尊北方真武妙经》的元始天尊,为道教之老子化身,其来历深受佛教影响。《云笈七签》曰:“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元始天尊之名号于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而《太上洞玄录宝设升玄消灾护命妙经》亦曰:“从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其实,此护命妙经正是《道藏》的《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7],以“消灾护命”为主旨,主要阐述色空、有无、轮回、无碍之理,认为元始天尊“放无极光明,照无极世界”。目前所见最早的护命经注颂本是唐代高道司马承祯的《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其后有元代王道渊和李道纯注本。

此外,左江流域的佛道仪式专家共有僧道、巫公、觋公、觋婆、青道、花道等六种,彰显浓厚的道教色彩。据广西解放初统计,大新县恩城乡有道公和巫公各三四十人,分散在各个村屯;觋公、觋婆6人。左江流域壮族人家丧事盛行“买水”,指僧道领着死者的儿子或侄子,到河边向各方丢一文铜钱,念经后将买来的水为死者洗尸超度时,由僧道颂念经文和咒语;至出丧时,则念道教的咒语“亡者回山去,阳世好风流,逍遥又耍街、亡者不回头”“尊吾太上老君急急如令……赶快去投身”。当地的成年男子普遍粗通佛道仪式,有的甚至还专门拜师学道。如恩城乡排屯40多户人家,就有10多家的男子学做僧道。学道期为40天,一般可以学会受戒、超度、解关、解命、安祖、安墓、看课、合命、做斋、赶鬼、造房、生日、满月、结婚、丧葬等各种祈神仪式[8]。道教原本就是以民众的信仰为基础而成立展开的,因此,其经典可说是民间宗教思想的结晶[9]88。

三、结语

目前,民间文献中的碑刻及经书研究新成果特别关注其与地方社会、普遍民俗、日常生活的关系,试图从中发现中国历史的潜流,倾听底层社会的声音[10]。在中国地方社会演进中,我们探讨民众思想和生活的历史时,有两种方向:一是以民众和统治阶级的对立或紧张关系为中心;一是深入发掘民众本身的生活意识,以民众为主体来看,这两种立场其实是一体两面的关系[9]4。着眼于地方社会的民众,从具体民间文献资料出发,结合史志记载和田野调查资料,或能直指民众的心灵,了解佛道二教在地方社会的传播过程和演进真相。

[参考文献]

[1]黄桂秋.壮族民间麽教与布洛陀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2003(3).

[2]王熙远.桂西民间秘密宗教[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15.

[3]林安宁.《麽经》灵魂叙事与花山岩画研究的新途径[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2).

[4]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57—58.

[5]张景星,等.崇善县志[M].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1962:190—191.

[6]覃延佳.仪式传统与地方文化建构:广西上林师公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55.

[7]道藏(第1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772—773.

[8]《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四)[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28.

[9][日]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M].于万居,译.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

[10]郑振满.碑铭研究[M].北京: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

责任编辑:韦梦琦

猜你喜欢
抄本石刻
晚清民国徽戏抄本《八阵图》叙考
图片资料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浙江图书馆藏《三朝北盟会编》明清抄本考论
谈抄本中医药古籍的欣赏与修复
《姑妇曲》校补四十六则
大足石刻优美的雕塑语言——气功相
南京六朝陵墓石刻探微
渭北民间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