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燕 卢勇 缪听雨
摘 要: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效能感是指该群体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对自身政治能力以及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进行主观评价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主观判断,并且这种判断会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政治参与行为。当前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效能感总体偏低,具有内部差异性,新的社会阶层的内外政治效能感不均衡。新时代要增强新的社会阶层政治效能感,必须依托统一战线加强教育引导,消除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疏离感;完善政策措施,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培养使用,发挥代表人士的引领示范作用;健全体制机制,畅通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渠道。
关键词: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政治效能感;统一战线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9.01.004
[中图分类号]D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9)01-0021-06
新的社会阶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目前,新的社会阶层主要包括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网络意见人士虽然不都属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但因其与新媒体从业人员关联度高,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开展工作。据中共中央统战部最新调研测算,当前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总体规模约为7 200万人,其中党外人士占比为95.5%,约6 900万人[1]。政治效能感是公民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政治行为的一个重要政治态度变量,是反映政治体系民主和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准确把握当前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基本情况,研究他们政治效能感的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6年3月以来,笔者依托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理论研究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就新的社会阶层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我们选取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北等地具有代表性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研究对象,就政治效能问题共发出问卷1 454份,收回1 454份,其中民营和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379份,中介组织从业人员945份,社会组织从业人员421份,新媒体从业人员和网络意见人士337份,自由职业人员317份。现综合专题调研的情况,就当前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政治效能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新的社会阶层政治效能感的内涵
对政治效能感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美国,此后逐渐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关于政治效能感的内涵,迄今为止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即“感觉说”“主观政治能力说”和“形成说”。“感觉说”以美国密西根大学调研中心的坎贝尔(Campbell)为代表,他和盖尼(Gurine)、米勒(Miller)等学者在1954年通过对美国民众选举行为的研究,发现选民的政治态度是影响选举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他们首次提出了政治效能感这一概念,并指出,政治效能感是公民认为自己可以在政治与社会的改变中扮演一定角色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2]。随后,美国学者阿尔蒙德提出了“主观政治能力说”,即认为自己在政治上能力较强的公民更喜欢关注选举、参与政治等,此观点指出了政治效能感的意义以及具有政治效能感的公民的表现。第三种观点被称为“形成说”,主要代表人物是伊斯顿(Easton)和丹尼斯(Dennis)。他们指出,政治效能感包括三个要素即作为规范的政治效能感、作为感觉的政治效能感、作为行为方式的政治效能感[3],这三个方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它们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应然的规范向能然的感觉转变,最终在必要的时候转化为实然的行动。
在上述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所谓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效能感是指该群体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对政治参与意愿、自身政治能力以及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进行主观评价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主观判断,并且这种判断会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政治参与行为。这个概念主要包含二层含义:其一,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效能感是其在自我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主观判断,属于一种特殊的自我认知態度,并非客观发生;其二,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效能感既包含这一群体对自身政治影响力的评价,也包括他们对党和政府回应其需求的评价,即美国学者莱恩(Lane)所说的内在政治效能感和外在政治效能感①。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效能感对于国家政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影响着个体政治行为动机的产生,而且反映着他们和政府关系的“亲疏远近”,更是测度新的社会阶层参与政治生活程度的指标。列宁曾经批评无政府主义“是绝望的产物”,认为“它是失常的知识分子或游民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无产者的心理状态”[4],这恰恰揭示了无政府主义者政治效能感严重缺乏的一种心理状态,即对自己和国家政治毫无信心。当前,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表达和实现自身利益诉求时,不是通过正常的政治参与渠道向党和国家提出要求,而是采取个人接触、制造群体性事件、不规范的网络参与等非制度化的方式,通过分析这些人政治效能感的有无或高低,能对他们的行为作出一定程度的解释。
二、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效能感评析
(一)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效能感总体偏低
新的社会阶层存在不同程度政治疏离感,政治参与的态度不够积极,政治参与的功利化倾向明显,以及存在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都从侧面折射出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效能感并不高。调研显示,新的社会阶层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同度为42.1%,认同水平一般,超过三分之一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科学社会主义持反对态度,近三分之一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模糊;当被问及是否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时,56%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当被问及“您怎么对待网络上经常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和跟帖”时,61.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只浏览不发表任何观点”,还有8.1%的受访者表示“不关心”。还有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违背政治活动的程序规则和既定的法律制度而采取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方式,如通过操纵选举或贿选等方式获得政治身份、通过个人接触获取经济利益、通过制造群体性事件影响政府决策以及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制造热点事件等,这反映出我国部分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素质不高,理念性不强。由此看来,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效能感有待提高。
(二)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效能感具有内部差异性
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的时间较短,成员构成复杂,思想活跃多元,正处于快速成长但尚未成熟的关键塑型期。再加上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深度转型期,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需求复杂多元,而现行的政治体系还不足以容纳各种利益群体进行广泛的政治参与,所以他们的政治效能感具有明显的内部差异性。调研中发现,具有较高学历和收入的中介组织从业人员政治参与意识较强,他们期望拥有更多政治参与的渠道,期望党委在进行政治和社会安排时,把他们和“体制内”的阶层一同考虑。相比较而言,受聘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的政治参与意识则较弱。另外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新的社会阶层参加的政治活动中,仅就“向政府部门反映情况”一项来看,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中所占比例为15.1%,在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中占10.5%,在自由职业人员中占8.3%,在新媒体从业人员中则更少,只有7.0%。这表明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效能感具有明显的内部差异性。
(三)新的社会阶层的内外政治效能感具有不均衡性
关于内在政治效能感和外在政治效能感的关系,布莱克的研究表明它们之间的关联度并不大,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我国台湾学者吴重礼和汤京平的再次验证。就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来说,他们的内、外在政治效能感具有不均衡性。调研显示,当被问及“您对以下群体未来的发展前景打多少分”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80后”“90后”青年群体的评分最高,为7.74分;其次为党外知识分子,为7.66分;最后是归国留学人员,得分为7.59分。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新的社会阶层的平均年龄为33.24岁,59.5%的受访者年龄都在33岁以下,即他们自身大多就是“80后”或“90后”。由此看出,新的社会阶层对自身的认同与期望水平较高,他们具有较高的内在政治效能感。关于外在政治效能感,从当前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政治参与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一方面,新的社会阶层在利益诉求表达方面,虽然表面上渠道很多,但因相关的制度体系还有待完善,常常只是围绕政府部门某一时期的工作中心转,政治参与的渠道并不完全畅通;另一方面,目前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仍以个体参与为主,没有形成一支有组织的政治力量,社会影响力不大,对政治系统产生的压力也微乎其微,所以他们的外在政治效能感相对较低。调查显示,在个人与社会关系认知方面,53.5%的受访者认为个人的成长是“国家、社会和组织支持帮助的结果”,有46.5%的人认为全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在座谈中,有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坦言感到自身与现行体制格格不入,甚至认为他们连“政治上的弱势群体”都谈不上,只是政治上的“旁观者”。这些都反映出新的社会阶层对党和国家回应其需求的现状还有更高的期待。因此,总体来说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效能感具有“高内在,低外在”的特点。
三、影响新的社会阶层政治效能感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关于个人因素对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目前学者们研究的范围相当广阔,既包括民族、性别、年龄、职业、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等个人背景因素,也有政治认知、政治信任、政党认同等主观政治心理方面的内容。这里主要选取政治信任和政治认知两项进行分析。
1. 政治信任。政治信任指的是公众对政府的信心。关于政治信任和政治效能感的关系,在莱恩对政治疏离感的论述中表达得很清楚,莱恩通过研究认为,政治疏离表现在政治态度上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认为自己对政治过程毫无影响力,因而不愿意参与;其次是认为政府不会在乎自己的利益,也不会为自己的利益而运作;最后是不赞成政府的决策[5]。在调查中,被问及“当您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如果家人、亲戚和朋友无法帮您解决,您最可能找下列哪个组织或个人”时,23%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选择向“各级党政部门及工、青、妇组织”寻求帮助,20%的人选择向“新闻媒体”求助,18.7%的人选择向“工作单位”求助,还有的选择向网友、慈善机构、宗教组织求助等,新的社會阶层在遇到问题时找政府解决的并不多。
2. 政治认知。通常来说,那些平时比较关注政治,政治知识水平较高的人具有较强的政治效能感,他们自然而然地会认为自己具备影响政治和社会的能力,即阿尔蒙德所说的“主观能力”。根据我们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调查,40.4%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只有59.6%的受访者表示了解这一制度。当被问及“在平常看书看报看新闻时,您一般最关注哪方面的信息”时,41.7%的受访者选择“和自己工作或专业相关的信息”,36.6%的人选择“时事新闻”,还有一些关注娱乐新闻、休闲杂文与小说等,这表明新的社会阶层对政治和政府事务的关注度不是很高,主观政治能力有待提高。
(二)社会环境因素
1. 转型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公民的有效参与,正如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和琼·纳尔逊在《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中所指出的:“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高水平的发展相伴随,而且社会和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也趋向于赋予政治参与更高的价值”[6]。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深度转型期,经济发展较快但发展很不平衡,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突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需求复杂多元。在这种情况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更关注自己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诉求相对较弱。
2. 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有待畅通。英国理论家哈罗德·拉斯基曾指出:“人们一般是习惯于服从的,如果他们离开了政治行为的常规,那就是说明国家存在有严重弊端。”[7]在那些制度化政治参与水平比较高的社会,通常都有一套相对稳定和健全的制度程序,公民通过正常的制度安排就能够实现有效的政治参与。而当前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渠道还不够通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政治效能感。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当前表达意见、反映问题的渠道,33.1%的受访者表示“一般”,表示“非常不通畅”和“有点不通畅”的占33.2%,三者相加占到66.3%,这表明新的社会阶层的利益表达渠道亟待畅通。
3. 互联网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 653万,互联网普及率为59.6%[8]。互联网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在短时间内获取和分享信息资源的机会,但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不时在网上散布各种虚假信息甚至反动言论,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等,极大影响了人们的政治认识,造成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情感冷漠,影响了他们政治效能感的提升。
四、新的社会阶层政治效能感的提升路径
当前,要增强新的社会阶层政治效能感,必须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方针,依托统一战线努力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新力量。
(一)加强教育引导,消除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疏离感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要以教育引导为主线,着力巩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消除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疏离感,同时提高他们政治认知水平,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参与到政治中来。
1. 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思想教育引导纳入各地区和相关部门、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总体规划,及时了解和分析研判不同群体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想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采取政治培训、理论研讨、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帮助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深入了解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 加强实践教育增进政治共识。深入开展国情考察、实地调研、社会服务等活动,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更加理性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到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和相关单位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增进了解与认同。充分发挥革命老区、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前沿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增强实践教育效果。
3. 分类施策,做好有影响有个性人士的教育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人数众多,来源广泛,内部差异明显,所以必须分类施策。要深入了解各群体的基本状况、利益诉求和现实困难,找准工作中的问题及症结,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指导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开展工作。对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少数有影响有个性的人士,不能轻率定性、轻言放弃,要坚持平等对待、尊重包容、求同存异,通过分析研判、摸清底数,进而制定个性化的工作方案,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二)完善政策措施,为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 推动形成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一是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全面贯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建立统战部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经常性联系机制,建立健全相关经济决策意见咨询制度。推动政府加强改进服务和监管职能,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托工商联和行业商(协)会,开展第三方对涉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制订完善发展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产权保护等方面政策法规、改革举措和实施办法。有条件、有工作需要的地方,可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协调机制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协调[9]。
2.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推动实施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消除体制性障碍,鼓励引导企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领域和行业,积极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提供创业辅导、信息咨询、法律帮助、人才队伍建设等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充分、有序地进行市场竞争,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和活力。
3. 提高政府的服务职能,优化发展环境。政府要积极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解决问题,维护其合法权利。一是了解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事业、政治参与中的具体问题和實际困难,通过帮助他们解决相关问题,密切加强联系,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二是积极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提供信息服务。为他们提供相关政策、商品、市场、技术等信息,按照国家规定,提供管理、融资、法律、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做好经营管理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经营活动和管理工作中。三是帮助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强与社会广泛联系,宣传为地方社会公益事业和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士先进事迹,扩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影响,塑造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新形象,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培养使用,发挥代表人士的引领示范作用
着力物色、培养一支优秀的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队伍,既是引导新的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需要,也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要将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纳入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以省、市、县为单位重点联系培养一定数量的代表人士。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密切联系本领域群众,反映情况、解决问题,增强代表性和影响力。在公共舆论平台上为代表人士提供展示机会,支持他们引导社会舆论,壮大红色网络力量,净化互联网空间,弘扬主旋律。支持代表人士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引导更多人爱岗敬业、服务大局。
1. 拓宽选人视野和推荐渠道。要研究和把握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成长规律,有组织、有计划地物色发现代表人士,做到宽推荐、严把关。注重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集中的城市和领域聚焦,向非公有制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和社区拓展,重点关注职业经理人、律师、社会组织负责人、自由撰稿人、新媒体企业出资人、“网络大V”等群体。建立分级分类、科学实用的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试点探索开展综合评价工作,为选人用人提供客观依据。
2. 创新代表人士培养方式。针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加大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的比重。把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纳入党外干部实践锻炼规划,有条件的可建立专门挂职锻炼基地,重点安排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以项目化等方式到政府部门、群团组织、国有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3. 逐步加大安排使用力度。要合理做好对新的社会阶层优秀代表人士的政治安排、社会安排,积极做好向各级人大、政协及社会团体的举荐工作,向政府部门、司法机关推荐特约人员,将他们纳入体制内轨道,并以此为动力,不断规范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行为,切实把他们引导到“同心”旗帜下来,为他们有序政治参与、发挥正能量创造条件。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吸纳为统一战线新型智库成员,引导他们围绕重点问题尤其是社会舆论热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发出正面声音。
(四)健全体制机制,畅通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渠道
1. 各级党委要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宣传工作计划,纳入党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加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党建工作,完善党组织体系,发挥党组织主体作用,做到党组织建到哪里,统战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各级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做好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多组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加统一战线活动,主动把特别优秀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吸收到党组织中。
2. 建立分工明确的责任制度。统战部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加强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指导推动工作。组织、宣传、网信、民政、司法等部门要研究解决本部门、本领域涉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的重要问题,做好政治引领和培养使用,做到“管事”与“管人”相统一。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做好相关领域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民主党派要做好本党派成员中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有计划地把符合条件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适量吸纳到党派组织中。争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所在企业出资人和单位负责人的理解支持,强化他们的法人责任意识,积极承担教育引导任务。
3. 健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由统战部牵头、党政有关部门参加、社会有关团体参与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研究部署、沟通交流、督促指导等功能。建立统战部与有关部门、单位的双边协调机制,研究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建立统战部与宣传、网信部门和互联网行业组织、重点新媒体企业的联系沟通机制,及时研判涉及新的社会阶层的舆情动态,妥善處理有关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约7200万人[EB/OL].(2017—01—04)[2018-12-06].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01-04/8113847.shtml.
[2]Angus Campbell,Gerald Gurin, Warren E.Miller. The Voter Decides[M]. Row, Peterson and Company,1954:187.
[3]David Easton and Jack Dennis.The child's acquisition of regime norms:political efficacy[J].The American PoliticalScience Review,1967:25—26.
[4]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18 .
[5] Lane,Robert. Political Ideology[M].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2:162.
[6][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涛,吴志华,项继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74.
[7]蒋云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88.
[8]第43次CNNIC中国互联网报告发布!中国网民达8.29亿[EB/OL].(2019-02-28)[2018-12-23].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228/c14677-30907687.html.
[9]如何推动形成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EB/OL].(2016-03-07)[2018-12-25].http://tyzx.people.cn/n1/2016/0307/c396781-28179374.html.
责任编辑:朱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