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令军
班上有一个叫丽丽(化名)的女生,很敏感。有几次,我走近她,想看看她在草稿本上的演算,她都用手遮挡着,说:“老师,你能不能不看我的本子?”
行!那就不看吧!以后从她旁边经过,我都特意加快步伐。
一段时间以后,她变得很不认真,上课经常梳头发,照镜子,找周围的同学讲话。有一次我忍无可忍,点了她的名,她大声抗议说是在借东西,不是讲话。
我知道她很敏感,没有继续批评她。
可是,另一天数学课上,她又四处找人说话。我盯着她看了许久,周围的学生都有所收敛,偏偏丽丽还无所顾忌地找人“借”东西,还“翻山越岭”,委托临近的同学向相隔几个组的同学借。
我绷紧脸,说:“有一个学生,找左边的同学讲话,又找右边的同学讲话,找前面的同学讲话,找后面的同学讲话。”
我没有点名,但全班学生都知道是谁,大家都向丽丽望去。
没想到,丽丽在众目睽睽之下大爆脏口。
全班学生都愣住了,场面极其尴尬。我当时真想大声训斥她两句,或者甩她两耳光。
但我知道,这样的教育方式除了恶化师生关系之外毫无益处。
我平静了一下,跟全班学生讲:“老师最讨厌两种学生,第一种是戴首饰的男生,第二种是说脏话的女生。”然后不再说什么,继续上课。
午自习的时候,我走进教室,对丽丽说:“你出来一下。”
丽丽知道自己闯了祸,乖乖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来到办公室门口,我对丽丽说:“你先到教学楼下的那个垃圾堆旁的大树下站10分钟,待会儿我叫你的时候再上来。”
丽丽有些不情愿,问我:“老师,去那里干吗?那里很臭呢。”
我表情严肃,告诉她:“老师就是想让你去闻闻那里的臭气。”
丽丽脸上有了一丝愠色,磨蹭了一阵,还是心不甘情不愿地下楼去了。
我这样做有三个目的:
第一,将“臭”这个教育内容具体化。口吐脏言,通俗讲就是“嘴臭”,但是,这个词太空泛,学生理解不了,让人厌恶也缺少具体的体验。我让丽丽去闻臭就是将语言中的脏字具体化为垃圾堆的恶臭,让“臭”这个气味变得可感受、可体验。
第二,放大她对“臭”的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种体验,但有些体验过于粗浅,不足以形成经验。比如,我们会丢垃圾,但时间很短,所以不觉得垃圾堆有多臭。我让丽丽过去站10分钟,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持久的无处躲藏的闻臭体验,放大她内心的感受,强化她的认识,让她明白臭是让人厌恶的,每个人都会本能地拒绝臭的东西。
第三,与“香”进行对比。等她闻完臭以后,我还会让她闻香10分钟,香和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她才能领悟,每个人都喜欢香,每个人都厌恶臭。
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我一直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尽量将那些空泛的教育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去经历真实的体验,之后,学生才会在内心深处有真实的反思和抉择。
我站在楼上张望,看到丽丽站在垃圾堆旁边的那棵大树下,刚开始用手捂着鼻子,后来,大概觉得手捂鼻子,不足以遮挡气味,于是脱下外衣,把嘴和鼻子都捂了起来,还不停地跺脚,不时抬手看表,用眼睛瞟教学楼上的我……
我看了看表,10分钟快到了,下楼对丽丽说:“时间到了,到我办公室来!”
进了办公室,我指了指桌上的那盆茉莉花,说:“你到那边上坐10分钟。”
茉莉花正在盛开,有淡淡的清香溢出来,沁人心脾。
10分钟很快就过了,我问丽丽:“你有什么感受?”
丽丽说:“茉莉花很好闻,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我说:“现在给你一道选择题,你希望你的旁边有个垃圾堆还是一盆这样的花?”
“当然是一盆花!”
“为什么?”
丽丽说:“老师,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用问吗?站在垃圾堆旁边,必须得把鼻子和嘴巴都捂紧,太难受了。”
我说:“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能,会自觉接近清香,远离恶臭。讲脏话本质上就是制造了一个很臭的环境。对那种语言很臭的人,其他人会本能地想远离他。茉莉花很香,我们都想亲近它,人也一样,语言文明的人,所有人都愿意亲近……”
听了我的话,丽丽的脸一下子红了:“刘老师,我错了,以后再也不讲脏话了。”
我点点头,说:“你看你,一个这么漂亮的女孩子,本来应该人见人爱,结果与你交往以后,发现你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脏话,你觉得别人会不会像厌恶垃圾堆一样厌恶你,远离你?
“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每个人都需要朋友。如果你希望自己将来朋友众多,那么就必须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变得温文尔雅。
“老师今天让你站到垃圾堆旁边,不是体罚你,而是告诉你一个道理,要想让人喜欢自己,就要做一個语言文明的人。”
丽丽很认真地点了点头:“刘老师,谢谢您,我知道怎么做了。”
要让口吐脏言的学生变得语言文明,教师施教的口诀就是:放大“臭”,对比“香”。
(作者单位:湖南省宁乡市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