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玲 方婷
摘 要:梳理了研究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相关文献,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回流的行为影响因素、经济效应和社会福利。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是劳动力自身因素,外部因素是一定时期经济、制度等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回流决策。农村劳动力回流带来经济效应和社会福利。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回流;经济效应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2-001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1 问题引出
1.1 现实背景
2017年,我国拥有农业户口的人数已达9亿。农村生活人口达到7亿,占农业户口的88.4%。庞大的人口基础,使农村劳动力回流不仅对农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也对促进农村经济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已经存在农村劳动力流动这一现象。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规模跨区域流动成为令人注目的社会现象。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发展,劳动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村劳动力有了回流的势头[1]。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表明,实现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可以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我国劳动力究竟该流向何处,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的问题。
1.2 理论意义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二是从城市流向农村。后者即是农村劳动力回流。前者发生时间远远早于后者,有更多学者发现并提出了不少研究成果。后者出现时间较晚,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2]。
2 中国农村劳动力回流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受内外因素影响,出现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学术界对农村劳动力回归进行研究,成果很多。
2.1 影响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内部因素
大部分学者认为,农村劳动力个体特征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基本因素。根据个人特质,就业能力结构维度包括职业动机、开放性、职业认同、前瞻性、弹性等方面。也就是说,就业能力影响了劳动力回流[3]。
就业能力是获得和维持就业所必须的能力。就业能力是个体意愿和能力的表现,也是个体通过积极改变和调整来适应工作环境,从而识别和抓住就业机会的一种能力。
郭正模(1999)认为,回流农民工尤其是回流的青壮年劳动力,善于摸索和总结,能够较快接受新生事物。刘铮(2006)等一大批学者认为,回流农村劳动力在打工期间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知识,积累了一定的人力资本。这样,农村劳动力回流也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和技术基础。
2.2 影响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外部因素
农村劳动力的回流行为受到外部因素制约,是否回流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影响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外部因素可分为3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状况方面的因素,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借贷难易程度等;二是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因素,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三是社会网络等方面的因素,如社会资本等。
2.2.1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指影响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宏观经济状况,主要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回流收入等方面的情况。
(1)社会经济层面。冉秋红(1991)认为,工业经济的波动是农村劳动力回流一个的主要原因。吴安(2004)指出,扩大和整合资源优势、挖掘转变非主导资源的能力,是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基础。刘俊威等(2009)通过调研发现,民间借贷难易程度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回流决策,而农信社借贷难度对回流决策影响很小。
(2)个体层面。张宗益等(2007)、张宏彦等(2016)指出,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收入很低,对改善生活帮助不大,同时农业绝对收入大幅增加(周青梅,2014),促使农民工回流。根据“收益—成本”理论,农村劳动力更愿意回流到迁出地就业[4]。
2.2.2 制度因素
社会制度规定了农村劳动力必须遵守的行动规则,构成了对农村劳动力回流行为的激励和约束。社会制度主要指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和相关政策,包括与农村劳动力行为密切相关的非正式规则、正式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的执行机制。
一些学者对回流农村劳动力的社会规范体系进行了研究,主要涵蓋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福利制度等。
崔传义(1994)认为,组织安排和组织安全等方面的缺乏是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原因[5]。赵耀辉(1997)、张照新(2001)、张成(2007)、章刚勇(2009)指出,输入地歧视政策、户籍歧视等因素,增加了农民工生活成本,导致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数量增加。
秦雪征(2011,2014)、余运江等(2014)指出,农村劳动力参加农村医疗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的意愿较强。参加城镇失业保险、城镇社会医疗保险、城镇养老保险等,对劳动力回流意愿的影响较弱,且影响程度在下降。
2.2.3 社会网络因素
农村劳动力与亲戚、朋友等其他主体发生联系,形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网络。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异质性越强,社会资本越丰富,对回流行为的影响越大。
保继刚等(2009)、石智雷(2012)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提出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可以同时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这是农村劳动力决定回流与否的决定因素。
胡金华等(2010)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地区、职位和行业等方面社会网络变量的异质性对农村劳动力回流有着重大影响。行业异质性越强,地区、职位、实际强度越弱,劳动力回流概率越大。
杨刚强和范长煜等(2013)揭示出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为受个体间信任感和网络广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决定了农村劳动力的回流决策。
3 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经济效应和社会福利
农村劳动力回流,为地区带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地区经济建设、农村经济建设等方面带来积极影响。同时,农村劳动力回流也为社会发展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3.1 城镇化建设方面
刘光明、宋洪远、白南生等(2002)认为农村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对城市化的贡献大于工业化。李郇(2012)、辜胜阻、李文忠(2013)等一些学者认为,农村劳动力回流是一种理性选择,影响回流后的行业和空間分布,有利于构建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城镇体系,促进了乡镇空间结构的优化。刘铮(2006)、马红梅和金彦平(2009)却认为,农村劳动力回流阻碍了城镇化发展。
3.2 地区经济发展方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99)、林斐(2004)、陈大红(2007)、王山河(2008)、张军(2009)、殷江滨(2012)指出,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具有技术知识、市场信息、资金等积累,回流具有示范效应,能够带动当地县域经济增长。
叶静怡、李晨乐(2011)、傅允生(2013)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以农村地区工业化发展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为起因的农民工返乡,才能有利于形成协同效应,有利于平衡发展区域经济。
一些学者却持不同观点。徐永良(2007)研究发现,农村转移劳动力回流会导致制造业产业集聚规模下降。李晓阳、黄毅祥(2014)指出,农村转移劳动力适度回流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过量转移容易导致区域经济两极分化。
3.3 农村经济发展方面
邱海盈(2001)、郭灵(2004)、王翠绒(2006)、金沙(2009)认为农村劳动力回流带来社会经验、技术和创业精神,提高了农村地区专业化分工水平。赵丽芬(2007)认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回流可以增加粮食产量,降低粮食价格,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杨云善(2007)、李秀美(2012)指出,非农籍社会人才、农村籍大学生以及农民工回流,能防止农村出现人才“空心化”现象,保障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陈兵、王文川(2010)指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现阶段特征更容易吸纳回流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回流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也会带来不利影响。李红卫、吴国兰(1990)根据调查数据发现,回流劳动力降低了农业生产率,为我国农村发展带来沉重包袱。田明辉、盛运来等(2009)发现,农村劳动力回流给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黄振华(2009)指出,回流农民工可能形成新的土地纠纷,加剧本地用工市场激烈竞争的格局。邵腾伟等(2010)认为,农民工失业返乡对生活宽裕程度、乡村发展等带来冲击。
3.4 社会和个人福利方面
罗桂芬(2001)认为,我国农村妇女选择回流是基于社会、家庭和内在的自身条件和能力进行选择的结果,最主要目的是增加家庭整体福祉。伍振军(2011)经过对回流农民工考察后,发现回流后人力资本的回报率和教育收益率都有了很大提高。智雷(2013)指出,农民工外出打工期间积累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回流后结合家庭禀赋加以有效利用,可以创造出更多投资回报。
4 文献述评
整理我国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目前关于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学术研究非常丰富。对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研究,处于稳步发展过程中,研究领域涉及回流农村劳动力内在因素、影响回流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等外部因素,以及农村劳动力回流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城镇化等方面的作用。农村劳动力回流背后的经济逻辑在于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政策调整和城镇化发展趋势。农村劳动力回流对城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政治制度、经济环境等方面,我国农村劳动力回流都有着明显的特殊性。虽然回流农村劳动力规模不断加大,但大部分劳动力不愿回农村参加农业及农村生产建设。青壮年、高素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造成了农村环境恶化、农村土地抛荒以及空心村等重大问题出现。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公众参与、政府调控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从动态角度平衡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对于目前农村劳动力回流问题还有研究拓展的空间。比如: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回流;如何将农村劳动力回流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平衡发展结合起来;如何对农村劳动力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如何让回流农村劳动力对农业发展真正发挥作用等。
参考文献:
[1]宁夏,叶敬忠.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工流动——一个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综述[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1):43-62.
[2]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为选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7):30-32.
[3]胡枫,史宇鹏.农民工回流的选择性与非农就业:来自湖北的证据[J].人口学刊,2013(2):71-80.
[4]张宏彦,张红萍,张金福,等.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返乡趋势及就业趋向研究[J].甘肃农业,2016(13):53-55.
[5]崔传义.中国农民流动调查[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