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如
摘要 心理学在教育中的运用数不胜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养成良好班风,淡化学科阶层,制约教师的课堂言行,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让教育教学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 心理学 逆反期
如何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去呢?笔者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为例,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在此做初步探究。
一、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在课堂中的应用
初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1岁至15岁之间,这一时期,学生的记忆广度达到最高峰。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这一优势,要求他们在课堂中完成对知识点的记忆。但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各科被人为地分成了“三六九等”,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这些义务教育阶段能够为学生打下良好基础的学科被称为“小科”“副科”。根据观察,很多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政史地常识。人为地将学科“阶层化”的坏处之一,就是“小科”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被忽视了。根据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分析,如果班级集体认为所谓“小科”作业可以不完成,上课可以不听,平时可以懈怠对待,那么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将对“小科”学习极为不利。养成良好班风、淡化学科阶层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十分重要。
二、行为主义理论制约着教师的课堂言行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自于观察和模仿。教师要做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有理想、有追求、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人,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学生的榜样。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在评价时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时,要关注社会主流,不宜夸大其词,更不宜进行负面引导。心理学上另外一个“善于容纳他人”的要求也适用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容纳即无条件接纳。形形色色的学生挑战着教师的容忍力,如果没有对学生的包容就难以完成对学生的塑造。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理解与尊重,用情的感化、爱的包容、理的疏导来教育学生,是每一位科任教师必须做到的。
三、巧用心理学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初中阶段是所有学段里学生逆反心理最强烈的阶段。据心理学家研究,学生逆反的对象主要是父母,但这一逆反具有移情性,这点可理解为,如果逆反中的学生觉察到教师和家长是“同一战线”的,往往对老师也逆反。在课堂上,笔者有时会遇到这种场景:批評某位同学或者请某位同学回答问题时,他们对教师的要求置若罔闻,全程不言不语,冷漠相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都是从低到高逐级实现的,那么这些同学是哪一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呢?任课教师要与班主任、家长进行沟通,找到他们沉默与冷淡的根源,再针对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心理学上还有这样一个经验:当一个人的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将离开集体;当一个人的归属感得不到满足时,他将反集体。从这个层面讲,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有深层原因。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可曾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一味归咎于学生的不成熟、不懂事,恰恰说明了教育者的无知。
四、用好心理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在同课异构的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同老师的上课效果是不同的。心理学在“表述”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怎样表述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同一节课,有的老师深入浅出,表述形象、幽默,点拨到位,引导科学合理。而有的老师可能浅入深出,简单的知识点,讲得颠三倒四,让学生一头雾水。造成差异的原因之一是,老师对问题的表述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路。心理学认为,越具体越细致的表述,越能激发学生的动机。但表述的时候,要尽可能不让学生听出“限制”,一旦被要求、被限制、被约束的感觉滋生,预期的成效也就宣告失败了。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笔者在教授《交友的智慧》一课时,充分利用心理学中记忆思维训练的知识,把一系列知识点重新编排,让学生巧妙记忆;帮助学生记忆“如何建立友谊”时,笔者编了一句话“空调持续开放”;记忆“如何呵护友谊”时,编了“两只小麻雀在冲突中受到伤害”的小场景;记忆“网上交友要注意什么问题”时,根据答案做成了一个小品。以下是小品剧本:
人物:网上交友(日本人)
学习(男,中国人)
生活(女,韩国人)
女王(英国)
女王(对网上交友):客人所为何来?
网上交友:尊贵的陛下,此次为您的安全而来。请您一定要理性辨别,慎重选择……要学会自我保护!
女王(高冷、霸气、不屑):理性辨别?慎重选择?自我保护?还要你教我吗?
网上交友(诚惶诚恐):陛下,小民的意思是,你不要再搭理学习和生活这两个渣渣!
女王:传朕谕旨——本王不再把网上交友当成朋友,不再与网上交友交往!即日起将网上交友逐出国境!
小品并不复杂,稍微操练一下,学生就可以很有创意地把它展演出来。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们对趣味记忆十分欢迎,在开心大笑中,此题的默写与运用几乎没有一人再出错。巧妙运用心理学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为我们的教学插上双翅。
心理学在教育中的运用数不胜数。比如,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如果学生是右利手,最好站在他的左边,这样学生就更能听得进劝告。与学生交流的最佳距离也有讲究,与学生谈话的距离保持1米左右为宜。有的学校管理者由于缺少必要的心理学知识,让老师在扇形围坐的学生中间讲课,貌似场面新颖,但是从心理学人际距离的角度来说,教师在这样的教室里授课,其心理压力是巨大的,反而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心理学上也强调“共情”这一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有了负面情感,教师一定不要急着摆事实、讲道理,而是耐心听孩子说完,适时适度地表达“共情”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师多学点心理学知识,并灵活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我们的教育教学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