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班、分配、北漂……中国人“找工作”的40年

2019-06-11 06:27
党的生活·青海 2019年1期
关键词:蜂窝煤分配公务员

1983年,邹有华接了父亲的班,当上了教师;1984年,邹有智考进了国企;1991年,邹有信被分配当上小学教师。老邹家三个儿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用不同的方式找到工作。再后来,有人追赶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浪潮,也有人追求理想成了北漂、深漂……

接班

1983年,仅仅读了初中的邹有华,在26岁时顶替了父亲的教师岗位。对此,老二邹有智内心颇为不满。“老大刚退伍没有工作,还要养两个小孩不容易,你现在读大学(实际是技术学院),将来有更好的路子。”父亲苦口婆心,劝邹有智别往心里去。父亲以身体状况不好为由提前一年退休,就是为了让邹有华的工作有着落,家里的日子好过一点。

顶替,也叫接班

1956年1月,原劳动部发出的《关于年老体衰职工以其子女代替工作问题复轻工业部的函》中首次提出,允许职工退休后招收其符合条件的子女参加工作。1990年底,这一制度被彻底废除。

老二邹有智1983年高考落榜后考进了一家技术学院,也就是父亲口中的“大学”。1984年,当时19岁的邹有智在学校遇上了一家国有企业的招工考试,顺利通过后拿到了就职批准。“那一年刚定了亲,家里掏了不少钱(条件困难),自己根本无心学习,所以学没上完,就去单位报到了。”邹有智说。

分配

1981年,在国务院批转的原国家计委、教育部、国家人事局《关于改进1981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报告》中提出,对毕业生的分配确定为“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实行‘抽成调剂,分级安排的办法”。

1984年,廖萍一边放牛一边学习,最终考上了贵州医学院。毕业后,廖萍通过统招分配方式进入一家医院工作。1989年,邹有华的三弟邹有信高中毕业考上了当地一家师范学院,3年后通过定向分配,到离家50公里的镇上当了小学老师。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这种人才分配方式的弊端也愈发明显。1996年,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的制度被正式取消。但直到2007年4月,随着西藏取消大学生毕业分配,延续了50多年的毕业分配制度才终成往事。

下海

改革开放之后,除了考试找工作、分配找工作,还有一批人开始了创业之旅,当时称为“下海”。

上世纪80年代末,廖萍的大哥廖健平听说蜂窝煤生意很挣钱,就去城里学了技术,然后在乡下做起了蜂窝煤生意。“一块钱一堆的煤渣通过技术加工之后做成蜂窝煤,价格翻了10倍!”廖健平成了镇上第一个“万元户”。“万元户”这个词在20世纪70年代末产生,指存款或者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家庭民户。

铁饭碗

2010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100万人竞争1.5万余个岗位。邹有智的女儿邹莹莹那一年26岁,第3次参加公务员考试。在此期间,她同时还报考了县城几家银行、电视台,但都没被录取。

那几年,在家长的眼中,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都代表着“铁饭碗”,但是,邹莹莹公务员考试第3次落榜。“要不再试试隔壁县的教师岗位?”教师,是家人们最后的底线。当老师,工资低了点,福利少了点,但起码稳定。

2011年,邹莹莹一共参加了近40场考试,最终考上了一个偏远山区小学教师的岗位。至此,邹莹莹解脱了,家人们也松了一口气。

北漂

2014年,邹莹莹的表妹吴筱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当地一家知名媒体的记者岗位,非要去深圳见世面。“这孩子不听话,安排好的路不愿意走,非要出去活受罪。”家人说。“我一生下来就在以家为中心的方圆几十公里转悠,从小学到大学,连最后找工作都在离家两站公交站的地方。”吴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未来,但绝不是父母安排的这样。

过去3年,吴筱在深圳一家报社做过调查记者,去过上海一家金融公司做过品牌策划,现在她在北京当北漂,是一家外企的公关。吴筱目前正在准备明年去香港进修的事情,“算是充实自己,也算是给这几年一直忙碌的自己放个假”。

1978年离现在的我们相去甚远,但改革开放的影响始终如影相随。从接班、招工考试、分配工作到自主就业,年轻人对待工作的态度,从养家糊口的基本需求演变成对自由、梦想的追求。

(摘自《每日經济新闻》)

猜你喜欢
蜂窝煤分配公务员
景区山体被游客戳成“蜂窝煤”?
Crying Foul
遗产的分配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民生·百态渐行渐远送煤工
千元掘金煤炭市场赚取黑金财
阅读理解Ⅳ
我会好好地分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