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意义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思路和策略

2019-06-11 11:12
英语学习·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整体意义文本

《英语学习》线上沙龙第54期的主题是“基于主题意义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思路和策略”。在本期线上沙龙中,李宝荣老师带领嘉宾们一起讨论了进行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原因、思路和策略以及挑战和建议。此外,老师们还根据日常教学的经验,通过案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对思路和策略进行了具体阐释。我们将此次讨论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李宝荣:本次微信谈会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交流。第一,为什么进行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第二,基于主题意义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路和策略,内容包括:1.基于主题意义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整体思路;2.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内容分析;3.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学情分析;4.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确定;5.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学习的活动设计;6.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合性输出活动的设计。第三,基于主题意义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挑战和建议。

为什么进行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探索

基于以往的研讨、交流和对北京市不同类型学校与不同教龄教师的调研,我们发现教师普遍接受基于主题意义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但是觉得实际操作比较难,在教学中缺乏具体的思路、操作方法和实践策略。

庞淼:的确如此。我在基于主题意义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就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如何梳理出单元主线,依据什么判断主题意义的价值,怎样设定单元整体的目标等。

关媛:在跟一线教师们进行交流时,我发现大家普遍遇到由于教材中的文本不够充分或者难以整合,需要教师进行额外的补充或取舍的问题。另外,目前核心素养和单元整体教学的要求对教师的整合能力以及备课的深度提出更大的挑战。教师们对此感到非常困惑,不知如何操作。

闻超:我所在的学校地处远郊区,和很多农村学校有着相同的问题,即: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阅读量小,词汇量小;教师们觉得实施单元整合非常困难,又总是担心学生看不懂文本,无法实现输出。因此,教师们多以语篇为单位进行教学,主要精力都放在词句理解层面,对主题意义的关注不够,单元整体设计也更少。教师们非常想尝试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却又觉得高中教学内容多,整合起来太困难。

向东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日常教学依然是按照课型(听说、阅读、写作、练习等)进行区分,而不是从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因此存在课时割裂、教与学碎片化的现象。

关媛: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在高中学段也是很普遍的。我们在课堂观察中也发现不少教师按照单独的课时实施教学。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第一课时仅聚焦于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完成各种阅读理解任务,对语言的内化和学生的发展关注不多;教师在第二课时进行词汇、语法的单独教学,看似是强化了语言知识,但其实是破坏了语言学习的整体性。

向东方:是的。我们的初中教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通常在听说课和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设定、课堂引入以及活动的开展、词汇和语法学习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衔接和过渡,导致学生形成一种错觉,即两节课之间没有必要的内在关系。在输出任务方面,教师同样有课时任务设计孤立和割裂的现象,导致学生不能得到综合、进阶式的发展。

闻超:对。虽然教师们学习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了解了“单元整体教学”“英语学习活动观”“英语课程内容六要素”等概念,但是在常态课教学中,教师们还是更喜欢以单一课时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缺乏整体思考,导致听、说、读、写彼此孤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在引领学生简单理解文本大意之后,就会转而进行词汇、语法、单句的训练。由于缺乏整体考虑,语言教学还是比较零碎,不利于学生的整体理解以及语言输出。

庞淼:在尝试基于主题意义的教学时,教师也可能会把更多精力花在主题意义的探究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而忽视了对语言基础知识与听、说、读、写能力的关注,因此导致主题意义与语言能力和思维割裂、脱节的现象。

李宝荣:可以看出英语教学的碎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在按照课型进行的课时教学中,语言知识和技能相脱节,造成学生语言学习的碎片化;2.脱离主题语境主线、孤立的学习活动造成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的碎片化。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无法围绕主题意义建构起整体的、深入的理解,也没有发展相应的围绕主题意义进行多维度、多视角和连贯表达的能力。

语言知识和技能是要围绕主题语境整合发展的,因此,我们团队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探索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如何通过对单元整体教学的规划和实施来突破按照课型进行课时教学所带来的学习碎片化、语言能力割裂发展的问题,希望能够以此提升教与学的实效。

向东方:是的。随着团队探索的深入,我逐渐明白了如何通過单元整体教学来改善按照课型进行课时教学带来的学习碎片化、学生语言能力割裂发展的现状。

李宝荣:《课标》提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语言学习的最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依据《课标》的内容,我们团队开展了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的探索,并形成了初步的教学实践思路。

向东方:在探索的初期,我以为只要围绕“听”“说”“读”“写”的话题引导学生,那就是在进行主题意义探究。我把开展与话题相关的活动等同于主题意义探究,把输出时脱离文本的主题升华等同于主题意义探究。在教学活动和环节步骤的设计上,我过度重视提取文本中的语篇框架知识,没有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文本,导致学生在完成输出活动时,无法用从文本中获取的语言和信息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表达。现在我在单元整体教学中非常注重在获取文本信息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和发展与主题意义相关的语言表达能力。

庞淼:刚刚接触主题意义这个概念的时候,我认为主题意义就是单指主题意义升华,因此花费大量时间试图挖掘出每个文本中可以升华的点,纠结于文本主题意义价值的判断。我认为每个人解读文本的角度不同,所以文本的主题意义是多样的,这导致了对主题意义理解的片面性。随着学习和思考的深入,我对于主题意义的探究有了更多的理解,它不是对主题意义的无限升华。在确定主题意义时,教师不仅要深入分析每个文本,还要关注单一文本与整个单元主题的关系,以及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闻超:我之前认为一个语篇就是一个整体,也有意识地关注了语篇中的整体性,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意义,梳理文本框架,点拨学生的语言学习,再引导学生进行简单输出,以为这就是整体教学了。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觉得“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首先是一种意识和思想,是指教师在备课之初要站位高,做好全局总揽的工作,并实现单位上移,由关注课时转为关注单元整体。我们的单元整体教学应该基于主题意义细化目标,在基于主题意义的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再到同一主题意义下进行有意义的活动输出。

刘志蓬:基于团队的研究,我逐渐认识到每个单元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既有主题的连续性、语言知识的层次性,更有语言能力要求的综合性。学生的学习应逐渐从点、线过渡到面。

基于主题意义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思路和策略

李宝荣:我们来探讨第二个问题——基于主题意义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思路和策略。

《课标》中提出英语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包括六个要素,分别为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 、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课程内容的六个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如何基于《课标》中六要素整合的理念并围绕主题意义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呢?

1. 基于主题意义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整体思路

我们团队探索出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围绕课程内容的六要素对单元教学内容和学情进行整体分析,确定贯穿于整个单元的主题意义理解、表达以及学习能力发展的主线,在此基础上设计体现学生学习进阶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体现综合性、层次性、关联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助力学生围绕主题意义进行多视角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活动,从而形成对主题内容的整体理解并提高综合表达能力。

这个思路的实践操作要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以学生的主题意义理解和整体表达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主线;

(2)围绕主题意义设计体现学习进阶的单元整体目标和学习小单元目标,设计体现关联性和递进性的学习活动;

(3)围绕主题意义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螺旋递进式发展;

(4)以整合性輸出任务作为学生实现核心素养四个方面融合发展的落脚点。

关媛:对于李老师提出的这些主张,我个人的理解是:教师要关注单元整体目标的设定,引导学生对不同语篇进行整体的学习和理解;在学习不同语篇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对主题意义的整体理解,最终达到围绕主题意义的整合性输出。

向东方:同时,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主题意义,在获取和整合主题意义相关信息及发展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的过程中,提升规划单元学习内容、反思及评价学习效果等学习能力。

闻超: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理解主题意义,适当模仿学习之后才能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所以,单元目标、活动和任务设计都要有层次性。

李宝荣:是的。我们围绕主题意义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三个关键词是:整体性、关联性、递进性。主题语境应贯穿于培养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学习活动中,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应融合发展,而不是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我们对教师开展的调研结果显示,教师对围绕主题意义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一个主要困惑是:教师让学生进行主题意义探究时可能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忽视对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这个困惑说明教师对围绕主题意义进行教学的认识有一定偏颇,以为关注主题意义探究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一定要进行脱离教学内容的主题意义拓展与讨论。

围绕主题意义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在主题语境中理解主题信息的基础上,在分析、对比、整合以及评价主题信息的基础上,发展对主题内容进行综合表达和迁移创造性表达的能力,切实提升自身的主题交际能力。当然,这需要教师有单元教学规划的整体路径或思路。我们团队初步提出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思路见图1。

关媛:在图1中,单元整体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分析单元的教学内容,即我们要对教材内容做一个基础的梳理和分析。这能帮助教师确定整个单元学习的主线,也就是单元主题意义探究的主线,以及围绕主题意义探究而确定的重点学习的语篇和内容。

向东方:接下来是学情分析和内容整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关注教材设计的逻辑、教师教学的逻辑,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逻辑。依据学生学习的逻辑进行学情分析的基本思路是:依据单元主线和主题意义,分析学生已有的话题认知基础、语言知识基础和语用能力基础,有时也需要依据教学文本内容和特征分析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等。

庞淼:在内容分析、学情分析和内容整合的基础上,教师应首先制定单元整体目标。整体目标在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方面始终都要围绕达成主题意义这个目标而设定。然后再将整体目标分解到各个小单元目标中。小单元目标的设定尤为重要,它处在单元整体目标和具体的课时目标中间,起到支撑上一级目标和统领下一级目标的作用。

闻超:是的。单元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材处理的重要单位。整体性就体现在“整合、融合”上。我们首先要梳理《课标》对于教学话题的要求,根据学生情况和主题意义,设定单元教学目标。从单元教学目标出发,整体规划整个单元的教学,考虑小单元目标,进一步细化课时目标。每个单元都以同一主题意义为主线展开听、说、读、写训练,每个活动都为单元教学目标服务。

教学设计应综合考虑语法、词汇、情境和任务等与语言学习有关的因素,思考如何为实现这些目标设计单元活动,并使这些要素彼此关联,让语言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任务与功能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环节、教学策略、教学活动和评价都要围绕单元主题和单元目标展开,这样才有利于单元目标的达成。更具深远意义的是,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将会得到提升。

李宝荣: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基于对单元整体教学的内容分析确定要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意义学习理解的重要方面,并把这些方面分成几个学习小单元,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学习小单元不是以课时为结点,而是以理解主题意义的一两个方面和发展综合表达能力为目标,这样的教学过程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不等,一般为两到三个课时。这种小单元突破了课型和课时教学的边界,围绕着一个或几个多模态文本展开。

2. 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内容分析

要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教师首先要对单元中的多模态语篇进行整体分析。下面请关老师介绍一下她带领团队进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的思路。

关媛:下面我来简单谈谈如何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分析单元主题和教学内容。首先,教师要确定单元主题。教师可以根据《课标》第14页“普通高中英语课程主题语境内容要求”进行判断,但是要注意确定主题群下的子主题,不能只宽泛地确定主题语境。其次,教师要分析教学内容,要对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初步了解,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翻阅教材和教参的层面上,而是要进行系统的梳理。教师可按照下面五个步骤进行内容分析:

步骤1:按教材某一单元呈现的自然顺序整理所有语篇的基本信息,包括文本形式、文本标题以及文本来源。教师可以通过表格的方式进行整理,如人教版《英语》必修5 Unit 4“Making the news”这一单元提供的所有文本的基本信息(见表1)。

步骤2:初步判断每个文本(包括阅读语篇和听力语篇)的主要内容(What)和写作目的(Why)(见表2)。

步骤3:确定主线,把握主题意义探究的大致方向,即单元教学的整体走向和核心素养培养的大致目标。通过初步分析和提炼每个文本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教师就能发现本单元的不同模态语篇的主要聚焦点(见表3),这就是单元主题意义学习的落脚点。

步骤4:根据初步确定的主题意义学习的落脚点大致确定小单元。前面我们提到教师可以通过梳理单元内每个文本的主要内容(what)和写作目的(why),确定教学主线和主题意义学习的落脚点。我们可以把聚焦同一内容、不同类型的文本划入一个学习小单元,这有助于突破按照课型进行教学所导致的教学碎片化问题。大家请看基于表2制作的学习内容小单元划分图(见图2)。

表3中的重点内容是经过对单元语篇的初步分析梳理出来的,这也是之前提到的单元主题下的三个学习小单元(见图2红色方框里的内容)。这三个学习小单元里所对应的语篇数量不等,语篇模态不同。教师可以灵活地进行取舍。

庞淼: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面临教材取舍、整合和补充的问题。

关媛:教材语篇的取舍问题,可以有两种解决思路。

思路1: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和课时等因素来进行取舍。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学习更多的内容,甚至可以补充学习课外的语言材料。反之,基础较弱的学生建议重点学习部分语篇,舍弃其他語篇。如图2与制作新闻步骤相关的学习小单元共涵盖四个语篇,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其中的某个或某几个语篇引导学生学习。

思路2:教师可以通过判断不同的文本在单元主题中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不同价值,确定重点学习文本和次重点学习文本并对其进行取舍。有些文本涉及的内容对高中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如图2中的阅读文本Getting the“Scoop”。该文讲述的是新手记者Zhou Yang从挖掘“独家新闻”到新闻最终印发的整个过程。与新闻主题相关的信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因此这个语篇的价值就在于意义的提取和理解。

学生熟悉主题内容的文本,其重点价值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培养学生用英文进行相关主题内容的表达能力,如人教版《英语》必修1 Unit 4“Earthquakes”这个单元的课文。而有的文本内容对学生的已有认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种语篇的价值可能更多地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步骤5:从How这一角度微观分析小单元内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特点和语篇结构等,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和学生语言发展的基本落脚点。步骤5聚焦到单个语篇的分析,具体方法可参考《课标》第59页。

向东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尝试了关老师所说的不同模态的语篇之间的学习小单元,以外研版《英语》九年级上册Module 9 “Great inventions”为例。教材呈现的是一个关于“网络和电脑的发明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听力文本、一个关于“造纸术、印刷术、网络和电脑的发明”的阅读文本和综合词汇语法练习三部分内容。基于主题意义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我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整合,围绕主题意义设计了一个学习小单元,以促进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主题意义和发展表达能力:

(1)伟大发明的内涵;

(2)介绍伟大发明所需要的语篇表达框架;

(3)介绍伟大发明所需要的信息和语言表达方式;

(4)主题意义的落脚点——伟大发明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

如果不是因为关注主题意义和单元整体教学,我可能会仅仅停留于探讨教材上的问题“书籍是否会被电脑替代”,从而忽略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和学生语言的发展。

闻超:我校最近也尝试了一下小单元教学。北师大版《英语》必修1 Unit 3“Celebration”中Lesson 1“Festivals”介绍了中国节日,而Lesson 4 “Christmas”和Culture Corner的Happy Halloween!分别介绍了西方的两个典型节日。文章虽然是不同的文体,但是同为节日主题。于是我们将Lesson 1 + Lesson 4 + Culture Corner作为一个小单元进行教学。

李宝荣:通过关老师、向老师和闻老师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中,主题意义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贯穿整个单元设计的一条主线,教师应围绕主题语境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梳理并概括与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在发展语言技能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

概括来说,为了促成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整体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分析时可以侧重以下四个方面:

(1)主题的内涵及价值或意义;

(2)承载主题意义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特点和语篇结构;

(3)主题意义表达的多元视角和支撑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

(4) 主题意义探究的落脚点。

3.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的分析很重要,但是静态的教学内容分析一定要与鲜活、生动的学情分析相结合,这样教师才能针对自己所教学生的语言水平、个性特点及需求,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和学习活动。

向东方:的确如李老师所说,教师依据学情分析结果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情调研和分析,教師一方面可以确定单元教学中的整体发展目标,同时可以找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和障碍,并在各个课时的实践中,帮助学生突破障碍,发展能力。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为了更客观地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我通常会做学情调研。在之前的“Great inventions”单元整体教学中,我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话题认知程度、语言基础和学习能力等(见图3)。

通过分析问卷,我获取到了以下信息:

学生对于“Great inventions”的主题内容和内涵较为熟悉,所以文本的重点价值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本内容比较突出的特点是语言表达时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且恰当地使用了被动语态和表示对比的语言结构。这些都是学生需要重点理解并在围绕主题意义进行交流时需要尝试运用的内容。

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如“你怎么规划教材学习内容?”“你对本话题的学习目标是什么?”等。从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和学习目标等方面来引导学生形成整体规划意识和反思评价能力。

庞淼:在单元学习内容较多的情况下,教师除了要做单元整体学情分析外,还要针对小单元进行具体的学情调研,之后再决定学习内容的整合、取舍和补充,以及制定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活动。以北师大版《英语》必修1 Unit 3“Celebration”中Lesson 1“Festivals”为例,教材内容是三篇简短介绍中秋节、元宵节和端午节的文章,词汇和句型都比较简单。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学情调研,分析得出:

(1) 语言知识方面: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中国的部分传统节日,但词汇和句型不够丰富,会使用被动语态。少部分学生能够了解说明文的语篇结构特征;

(2)语言技能方面:学生梳理结构化知识图和主题词汇分类图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不能准确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表达方式描述节日的活动、起源、风俗及意义;

(3) 文化知识方面:学生对于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了解不够全面,对于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理解不深。部分学生认为有些习俗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及审美;

(4)学习策略方面: 部分学生没有形成利用网络或求助他人的渠道来丰富自己所需信息的策略。

从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教材提供的文本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方面的需求,因此我在教学中补充了三篇阅读文本,分别介绍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三个节日。三篇文本丰富了理解中国传统节日这个主题意义的视角,提供了表达这一主题意义所需的较为丰富的语言知识。

我在教学设计中借助文本学习,侧重培养学生梳理结构化知识图和主题词汇分类图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网络资源和jigsaw阅读方式培养学生学会拓展信息获取的渠道、丰富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与习惯。这种基于学情分析的文本补充和教学设计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于主题意义的理解与表达。

闻超:我认为学情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日常的观课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教师照搬别人的课件或教学设计,却没有考虑学情,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收获,我们需要多方位了解学生,从学生的语言基础到班级学生间的差异,从学生对话题的已知再到学生通过本节课所要提升的能力,这些问题都要考虑。

李宝荣: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学情分析是贯穿在课堂教学前、中、后的一个连续体。教师在教学前要分析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学习需求。在教学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捕捉学生学习的智慧,分析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障碍,为后续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活动提供依据。在课堂学习要结束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三到五分钟的时间自主总结学习收获,反思学习问题,这是贯穿单元整体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一个思路,也是值得教师们探讨和关注的一个方面。

4. 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标》指出:单元是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单元教学目标是总体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单元教学目标要以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围绕主题语境整体设计学习活动。下面请庞老师来谈一下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路和实践策略。

庞淼:在制定单元教学目标时,教师首先要进行单元文本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之后围绕单元主线,结合《课标》中对课程内容六要素在不同课程类别的具体要求,从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确定整个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下面以北师大版《英语》必修1 Unit 3“Celebration”为例:

單元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

(1)梳理出描述各种庆典活动(婚礼和节日)的结构化知识图、信息结构图以及主题词汇分类图;

(2)提炼出中外同类庆典活动的异同,探讨具有相同点的原因,理解导致不同点的理由,学会欣赏或借鉴优秀的文化;

(3)从时间、起源、风俗、意义等方面对不同的庆典活动(婚礼和节日)进行描述;

(4)谈论参加各类庆典的感受,分享和体会庆典活动对于促进人与社会之间交融关系的作用;

(5)使用网络资源拓展关于庆典活动的知识,多视角理解庆典活动的意义。

单元教学目标制定后,还要根据学情及教学内容特点将整体目标合理地分解到小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中,各层级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见图4。

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的不同,一个大的单元可以被划分为两个或多个小单元,一个小单元可以通过不同的课时来完成;单元整体目标与各层级的子目标之间相互关联,每个课时目标的设定要为达成小单元的目标服务,每个小单元目标的设定又要为达成单元整体目标而服务。

李宝荣:教师不仅要注重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还要精心设计学习小单元的目标。确定学习小单元目标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小单元内部目标的分解,还要关注小单元之间目标的关联,关注层次性和整体性,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在达成各个小单元目标后,让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得到综合进阶式的发展。

庞淼:我个人认为由于文本内容的不同,在理解主题意义和文化知识方面,小单元之间可能是平行关系,也可能是进阶关系。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是相互衔接、互为基础、螺旋上升的。我以北师大版《英语》必修1 Unit 3“Celebration”为例,具体说明小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中表达能力的进阶发展(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小单元之间表达能力方面是逐层进阶发展的:从口头简单句表达→口头文段表述(简单句+复合句)→书面体(简洁的说明文)→书面体(体现情感和活动的记叙文)→ 整体综合输出(口语+书面语);从简单句→ 复合句→ 倒装句、感叹句、非谓语等。

向东方:以学生整合性输出目标为例,我对于“小单元教学目标的层次性”的理解是:要体现其在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丰富性、逻辑性和连贯性等方面的进阶性发展。如在“Great inventions”的学习中,通过小单元中第一个小课时的学习,学生达成的目标是:能使用新学的结构“name + influence”和语言结构“in the past... but now...”简单、连贯地谈论电脑和网络的发展及其对生活的影响;通过第二个小课时的学习,学生达成的进阶性目标是:在原有谈论框架“name+ influence”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完整地谈论发明的“development”,并使用更加丰富的、体现逻辑性和连贯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如compare... to、a much larger amount of、in more varied forms,还会恰当使用被动语态等。

庞淼:在小单元目标的设定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关注层次性外,还要注意对小单元主题意义的理解和表达在整个单元主题意义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小单元内部主题意义理解与表达的完整性。

李宝荣:在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下,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学情,有针对性地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和学习小单元目标,并关注如何促进学生在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围绕主题意义实现多维度、进阶的发展。

5. 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学习活动的设计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认真分析单元教学内容,梳理并概括与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确定教学重点,统筹教学安排,在活动中拓展主题意义。请庞老师结合案例说明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思路和具体策略。

庞淼:在围绕主题意义设计学习活动时,教师通常需要考虑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1)活动是否围绕单元主线进行,是否为主题意义的达成而设定;

(2)活动是否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相融合并同步发展;

(3)一个小单元内的活动层次安排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语言学习规律;

(4)活动是否突出了实践性,体现了用语言做事的原则;

(5)小单元之间的活动是否相关联。

以Memories of Christmas和Spring Festival两个语篇组成的学习小单元的教学活动设计为例(见表5)。

围绕着Memories of Christmas和Spring Festival这两个阅读语篇进行的小单元教学设计中,五个学习活动都是围绕节日这一主题展开的;活动从学习理解类活动到应用实践类活动,再到迁移创新类活动;在活动中,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如活动2中,学生在梳理圣诞节的活动并形成信息结构图和结构化知识图及主题词汇分类图的过程中,理解了文本,训练了阅读理解力,提取了有关圣诞节的文化知识和描述圣诞节的语言,体现了活动的整合性。活动4与上一个学习单元的活动进行了有效关联,学生再次阅读关于春节的描述,运用主题词汇分析中西方两个节日庆祝方式的异同并发表个人观点。活动5基于从Memories of Christmas中获取的关于表达回忆和情感的写作方式,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节记忆”的记叙文,在聚焦主题意义的同时对所学的语言进行迁移。

聞超:我们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活动也和庞老师的有所不同。我们的单元目标是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

(1)运用文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介绍中西方的主要节日和与其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

(2)用英语介绍中国节日和自己关于节日的记忆,倡议大家保护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3)以小组为单位,创设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节日,内容应包括日期、意义、主要活动或食物等。

在北师大版《英语》必修1 Unit 3“Celebration”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团队有两种小单元处理方案:

第一种处理方式:重点学习Lesson 1。教师们认为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并据此进行了文本分析和学情分析(见表6)。

基于以上分析,教师需要侧重对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第一课时的引入阶段,学生介绍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节日,教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表达时存在的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原有基础和需求,我们认为一节课不足以使他们掌握所有的内容。节日是学生熟悉的话题,但是如何有逻辑地、准确地进行表达是难点。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循环提升。一方面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进一步内化信息;另一方面让学生有计划地学习词汇、语法,使表达更加精准,更加具有交际性和可读性。

学情分析如下: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各种节日的介绍,但是所使用的语言和结构都比较简单。班里的学生能够简单介绍节日,但语言中的错误很多,仍需要进一步改进;词汇的运用不够丰富,需要一定的补充。有接近半数的学生对于说明文常用的被动语态存在理解和运用上的困难,需要进一步体会、学习和运用。学生对于节日记忆的表达不够深刻,需要体会如何在字里行间通过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使用增加语言的表现力。通过学习Culture Corner中的文本,还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到我们的其他节日,用英文讲述中国节日,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生成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这种学生活动的设计主要体现为信息提取和模仿复述。

第二种处理方式:如前所述, 北师大版《英语》必修1 Unit 3“Celebration”中Lesson 1“Festivals”介绍了中国的节日,Lesson 4“Christmas”和Culture Corner板块中的Happy Halloween!分别介绍了西方的两个节日,我们将这三部分作为一个小单元进行教学。

小单元目标见表7。

李宝荣:可以看出,教师确定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分层学习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整合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发展,引领学生对主题的内涵和意义形成新的认知和理解,在活动中内化并通过输出任务,更好地表达对该主题的认识。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学习能力的培养。单元整体教学注重围绕主题意义发展语言能力,同时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要更加关注如何把对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单元教学中。

向东方:在单元教学中,我常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个体学习的需求做“个性化的英语笔记”,及时总结并梳理单元学习内容,反思单元学习效果,并开展依据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困惑进行“学法交流”的相关活动。我针对之前提到的单元整体教学内容“Great inventions”,设计了学情调研后测卷(见图5),了解学生在单元整体学习之后的学习效果。

基于前后问卷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介绍伟大发明时的表达框架更加科学合理,语言表达更加完整丰富,且更具逻辑性和连贯性。同时,学生能客观理解主题意义的落脚点——伟大发明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

闻超:这个方法的确不错。英语学习的过程是持续和渐进的,我们不能指望学生一下子就能学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设计各种语言实践活动。这些合理的活动给学生创设了使用语言知识的语境,学生只有在具体学习活动中不断实践,才能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例如在北师大版《英语》必修1 Unit 3“Celebration”的学习中,我们在带领学生梳理了文章主题意义、文章结构和语言特色后,首先让学生绘制自己的mind map。学生在梳理过程中学习节日的日期、意义、主要活动、传统食物和传说,根据自己的mind map进行复述。教师指出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建议学生运用新学到的语言再次练习。之后,我们设计了另一个活动:假设我们的荷兰姊妹学校的师生在重阳节来访,请你用英文向他们介绍重阳节。在周末的口语作业中,我们也让学生介绍一个自己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要求学生注意语言的交际性,注意运用新学习的词汇(falls on,is served in hot water,decorate... with...)、句式(sb./ sth. is said to be...)等。通过这样螺旋递进的方式加以推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会逐步得到提升。

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贯穿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的,比如:在单元主题意义的引领下,学生学会了模仿主题内容进行自主表达,学会联想并学以致用,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为了更好地表达,学生们学会了利用word spider去梳理和复习话题下的语法、词汇、短语等;学会为了表达意义而学习。为了完成单元任务,他们还要学会分工合作、学会勇敢地走上讲台用英语展示等,这些都是促进能力的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④语用知识:正式的书面语言形式。

下面我谈谈整合性输出活动的安排和要求:在单元教学之初,我明确告诉学生本单元的整合性输出任务是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根据输出任务安排自己的计划,以及关注为了完成输出任务所需要的本单元的关键语言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学习活动的整体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完成一个关于身边同学生活方式的调查,然后依据调查结果,用英文撰写一份书面调查报告,并以小组形式用PPT展示调查的过程以及调查的结果。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探讨我们的生活方式与英国人的生活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产生异同的原因,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首先组织活动小组,然后确定小组成员及分工,再制订活动计划。

活动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调查目的:了解本学校同学的生活方式。

(2)确定调查的对象:本学校的十名同学(姓名、班级、年龄、性别)。

(3)调查问题所涉及的方面以及问题设计:问题主要涉及学生生活的四个方面(食物、业余生活、运动和音乐),问题的设计依据本单元所学习的句式(例如:Do you prefer…to…?以及How often do you…?等)。

(4)采访时间及地点的确定,如:周三下午放学,在本班教室。

(5)采访实施及数据收集,如:录音或录像等。

(6)分析数据:利用本单元所学词汇知识(giving statistics 和making generalizations)。

(7)撰写报告:利用调查报告的语篇知识(introduction、findings和conclusion)、词汇知识(giving statistics和making generalizations)、语法知识(present simple和 past simple)和句法知识(表示爱好或者偏好的句式等)。

(8)制作PPT进行展示:PPT内容包括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分析和调查结论。

(9)全班讨论分析在中英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异同以及产生异同的原因,以此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李宝荣:我们团队探索的单元整合性输出任务的设计思路为:在单元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多模态的语篇围绕主题意义,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单元教学过程中不断把主题意义目标分解为若干小的学习任务和阶段输出任务,并关注阶段输出活动任务之间的联系与延伸,思考以下问题:(1)学生在一个小单元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信息和技能等的迁移能力;(2)基于每个文本的学习和输出任务为后续的学习和输出任务作好哪些方面的铺垫;(3)哪些内容在单元学习中需要不断循环复现,如何复现才能够使学生具备完成单元整合性输出任务的能力。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相互关联的单元学习活动,发展学生就主题意义进行整合表达的能力,这是单元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我们团队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基于主题意义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挑战和建议

闻超:我觉得实施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的挑战之一是教师要从整体上来设计单元教学目标,并厘清单元整体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课时与课时之间需要相互对接、逐步上升。在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过程中,单元教学逐层推进,优化各个小单元或课时的细节化处理,如优化语篇的整体性设计、语言的逻辑推进及各板块的巧妙连接和推进等。这些工作往往需要集体智慧,需要教研组或备课组的通力合作。

实施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教学的挑战之二是在单元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侧重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多方面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使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得以发展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交际的技巧,提升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停留于每单元的语言知识层面,但也不能一味地拔高,从而忽视语言的学习。对这个“度”的把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李寶荣:是的,我们团队在过去的一年中也只是初步实践了单元整体教学。

今天我们围绕基于主题意义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这个主题,探讨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如何围绕主题意义进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活动设计,还探讨了如何以单元整合性输出任务为驱动,在单元教学的不同阶段,设计整合性、实践性和层次性的活动,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希望本次交流能够引发更多教师的思考,激活更多的教学智慧。

李宝荣,北京教育学院外语与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北京市中学英语卓越教师工作室负责人。

闻超,北师大良乡附中英语教研组长,北京市英语特级教师。

庞淼,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

关媛,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英语教研室主任,北京市英语学科带头人。

向东方,北京汇文中学初中英语教研组长,北京市英语骨干教师。

刘志蓬,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整体意义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有意义的一天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留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