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为
2月,沪上有件轰动的低调事件发生——诞生90载的比利时记者“丁丁”终于在中国开设了官方授权的首家店铺“丁丁历险记的世界”。这也是这部风靡全球的漫画在85年后“重返”上海滩,那个出现在故事《蓝莲花》里的中国城市。故事里的上海尚处于日本侵华的战火风云中,而如今平静鲜活的上海在城市一角点亮故事里同款的“莲”字宫灯,让不少年届中老的“丁迷”忍不住泛泪。而作为“丁丁”在中国的“大总管”,王越更是感慨万千!这位为《丁丁历险记》原作者埃尔热家族工作了13年的初代“丁迷”,从童年开始其人生就一直没有离开过“丁丁”,直教万里之外的埃尔热家族成员都惊讶:怎会有这样一个外国人,比我们更了解“丁丁”?也因此王越受邀加入埃尔热工作室,負责《丁丁历险记》在中国大陆的一切事务。作为狂热“丁粉”,王越一直希望能让这家官方旗舰店与中国“丁迷”见面,但因版权保护等各种问题,他深知欲速则不达的后果。于是积蓄13年、筹备13年,他终于“小火慢炖”在此刻将这家面积不大但内有乾坤的店铺展现到大家面前。如今这家店面的橱窗里摆放着全世界001号的“丁丁”雕像就是布鲁塞尔总部办公室被他和中国“丁迷”的诚意打动而特地割爱送来的。“‘丁丁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融合的结晶,他极富冒险精神和正义感,总是无忧无虑,类似西方骑士和中国游侠的结合体,同时他又打破一切意识形态的限制,带领人性畅游。”
Q“丁丁”作为几代中国人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其中有不少融合中西文化的内容吧?
A:当然,1936年出版的《蓝莲花》就是一个中西融合的完美例子。“丁丁”的创作者埃尔热一生都未到过中国大陆,1934年在他构思《蓝莲花》这个关于中国的故事之初,只是凭借一个西方人对神秘东方的想象。但他的朋友戈塞神父向他引荐了当时正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的中国艺术家张充仁。两人相见恨晚,最终共同讨论、创作出了一个真实还原的1930年代的上海。同时,张充仁还向埃尔热介绍了中国画中的单线白描技巧,最终发展出埃尔热著名的欧洲漫画“清晰线条派”风格。张充仁则运用中国画技法为《蓝莲花》创作了许多上海街市的背景。埃尔热一直认为《蓝莲花》是他和张充仁共同创作的作品,它也让两位中西方艺术家结下了深厚友谊。1935年,张充仁回国,两人终因战争而失散。内心一直牵挂中国好友的埃尔热始终没有放弃寻找他的中国朋友,每到中餐厅吃饭,他都会询问老板是否认识张充仁。1975年的一天,在一家新开业的中餐厅里,他竟真的问到了张充仁的消息,这时距他们相识已过去40多年!几经辗转,1982年他争取到让张充仁访问比利时,两人的重逢甚至惊动了比利时国王和一众媒体的跟踪报道。可以说这次重逢让整个比利时都流下了眼泪,在这眼泪中融合的正是中西方文化与友谊的真挚感动。
Q:作为一种文化融合的产物,“丁丁”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
A:我只举一个例子。《蓝莲花》是丁丁系列里第一本跟中国有关的故事,反映的是当时日本侵华的野心与罪行,同时也成为为中国争取国际声援的武器。这本书是“丁丁”系列里在中国卖得最好的,但同时也是在日本卖得最好的。在日本销售的《蓝莲花》绝对没有做任何内容上的删改或对日本人的美化。这个也就是说,在“丁丁”的故事里,有一种超越了意识形态和国别限制的价值存在。我想这种价值正是人类身上存在的最原初和纯粹的那种正义感、冒险精神与和平向往,还有永不退却的生命热情。这是人类不论经历何种至暗时刻也终究不会熄灭的希望火苗,是人性永远坚守的光芒。
Q:“丁丁历险记的世界”试营业以来,中国“丁迷”的反应怎么样?
A:令我特别感动的就是我们如此低调,这里还是迅速成为了“丁迷”的大客厅。进来这里的人没有一个是看热闹的,全都是真正热爱“丁丁”的人。他们不仅来自上海,还有从其他城市慕名而来者,甚至有的人只是在上海转机都要挤出时间专门跑一趟。我们已经接待过的客人里,上至白发老人,下到学语孩童,还有不少是上一代的“老丁迷”带着自己的孩子过来,想要把他们熏陶为下一代“小丁迷”……我记忆犹新一位妈妈到这里来,对展示柜里的人物、情景全都如数家珍。她说她小时候每晚都要读过“丁丁”才肯睡觉,现在她成了母亲,每晚也要给她的儿子读一个睡前故事儿子才肯睡觉,而她读的正是“丁丁”……这种几代人之间的连接竟然系在一个来自比利时的漫画人物身上,仿佛昨日与今时、西方与中国都鲜活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