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首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占据了移动支付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在集聚了大量资金、增加了交易风险的同时,单家独大的市场模式也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由此“云闪付”支付平台应用而生。“云闪付”旨在满足用户对更加方便快捷的支付服务的需求,但在其运行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支付缺乏场景化、缺乏搭载平台、宣传力度不够、存在感较低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云闪付”;移动支付市场;第三方支付;应用场景
一、“云闪付”发展概况
“云闪付”是中国银联为推进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联合产业各方重点打造的移动支付工具。“云闪付”自2017年12月上线三个季度以来,APP总用户数超过8100万。目前,“云闪付”已支持在线申请包括工行、交行、中信、招商、浦发等19家银行的68种信用卡;230多家银行的持卡人可通过“云闪付”使用银联二维码扫码支付。
在交通出行方面,“云闪付”已上线全国多个城市的公交、地铁以及高速服务系统;在医疗健康领域,全国各地已有1100余家医院接入“云闪付”智慧医疗平台,为用户提供咨询、挂号、就诊等多项便民服务;在商场、超市购物方面,“云闪付”已接入超过1600家菜场、近25000家商户,为用户提供多项支付服务;在公共缴费方面,“云闪付”接入水电燃气等缴费类行业内容1200余项。
二、“云闪付”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云闪付”支付缺乏场景化
虽然“云闪付”上线以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和支付宝的8.7亿用户量与微信的10.4亿用户量相比,“云闪付”的8100万注册用户数显得有些微乎其微。受制于技术设备、支付理念、用户接受度等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商户和个体用户仍然对云闪付的认可度不高,相当一部分商户没有安装“云闪付”支付终端,“云闪付”支付缺乏场景化,导致有支付需求的用户不能进行支付。
(2)“线上支付”缺乏搭载平台
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模式在进行应用推广时都会搭载一个平台,比如支付宝旗下的蚂蚁花呗搭载淘宝商城、唯品金融搭载唯品会、京东白条搭载京东商城等,用户在这些平台进行购物时自然就会选择该平台的支付方式,这种营销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用户的支付方式和理念,久而久之,用户就会接受该种支付方式。相较而言,“云闪付”的应用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搭载平台,因而不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3)“线下支付”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尽管中国银联及众多商业银行进行了宣传推广,但宣传力度不足,优惠力度不够,“云闪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仍然偏低。如“云闪付”推出的1分钱坐公交车等优惠措施,虽然和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但在推广时由于受技术设备、支付环境、优惠力度等因素的制约,存在诸多障碍。
(4)第三方支付体系已较为完善,“云闪付”存在感较低
目前,移动支付市场发展已较为成熟。数据显示,支付宝和财付通占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高达90%以上,基本形成寡头垄断模式,而“云闪付”作为新型支付平台,显得势单力薄。用户对“云闪付”支付更为方便快捷、支付环境更为安全的优势并不了解,“云闪付”的自身优势没有凸显,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移动支付领域,其存在感偏低。
(5)尚未建立与消费者紧密联系的枢纽,横空出世略显突兀
以微信支付为例,微信红包是嵌入在微信社交软件中的一种辅助功能,用户在收发红包的过程中可以集聚闲置资金,而该部分资金可用于消费、提现、充值等,由此,微信支付功能应用而生。可见,微信支付的发展离不开微信载体。对比之下,“云闪付”尚未建立与用户紧密联系的枢纽,对一般用户而言,“云闪付”好像可有可无,“云闪付”的支付和使用并未深入人心。
三、发展“云闪付”的对策建议
(1)加强“云闪付”的应用场景建设
第一,应抓住国家建设移动支付便民工程这一契机,扩大宣传推广的力度;第二,“云闪付”基于NFC、HCE等核心技术,可直接通过与终端接触进行免密支付,应充分利用“云闪付”更为安全便捷的优势,在公交、地铁、医院、超市等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加快建设“云闪付”支付终端;第三,提供更大力度的优惠措施鼓励用户用“云闪付”进行支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用户的支付方式。
(2)转变支付理念,创新支付方式
“云闪付”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移动支付市场长远立足,必须要突破传统思维、转变支付理念、创新支付方式。第一,不能局限于现有的支付模式,要立足于用户的支付服务需求,从用户的需求出发,从根本上便捷用户的支付需求;第二,创新支付方式。应充分利用NFC技术,将支付终端嵌入可穿戴设备完成支付行为,这能在很大程度上便利用户的支付行为。
(3)完善支付环境,确保支付安全
现阶段,“云闪付”支付采用动态秘钥来保证客户交易的信息安全,比二维码扫码付款安全等级更高。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盗窃用户隐私数据的手段和技术也在不断升级,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极有可能造成用户的财产损失,同时也会给支付平台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云闪付”应不断研发新的技术,保障支付平台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李海艳.移动支付现有格局下银联“云闪付”的形势及发展建議[J].全国流通经济,2018(6).
[2]冯锋.“闪付”与“云闪付”前景探讨[J].金融科技时代,2018(7).
[3]刘若雯.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云闪付”现实用户粘性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8(12).
作者简介:张瑛飞(1992-),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人,金融学硕士,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