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传统商业银行不断被兴起的互联网金融所影响。在相同存款期限下,互联网金融产品拥有比银行活期存款利率更高的收益率以及更加便捷的收支方式,因此一时成为各界关注的对象,掀起金融界改革创新的浪潮。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对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原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阐述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影响
一、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渐渐融入于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日益成熟的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发展中,对企业降低成本、促进销售、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由于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设置简单,不仅避免了传统商业银行信息传达延迟的劣势,而且大大提高了传统金融服务的决策效率。另一方面,传统商业银行缺乏创新理念,金融服务意识也较为薄弱。传统商业银行往往只注重大型企业、优质客户的金融服务,常常忽视了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潜在客户的金融需求。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弱化了传统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分流了个人信贷业务,以及导致了传统银行理财业务的流失。 因此,传统商业银行应根据现有的劣势提出应对之策,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影响的原因分析
(1)高收益优势
2013年xx宝推出之时,最吸引人们的就是其高收益,7天年化收益高达6.3%,在人们理财意识增强,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较低的情况下,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为之疯狂。2016年随着央行的降息、股市的回暖,其收益率降到了2.3%,但依然高于其他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利息。
(2)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
1.低门槛平民理财
一般货币基金的申购门槛在一千元,而互联网金融产品往往凭借一元的起售点吸收了中低端客户,因为传统商业银行只重视高净值客户,因此高门槛的理财产品常常将持有小额资金的低收入群体拒之口外,而互联网金融则将这部分低收入客户收入裹中,将他们手中小额分散的资金集中进行投资。
2.面向“长尾市场”
互联网金融将长尾效应用到资金市场中,通过吸引拥有小额资金、但数量庞大的客户,将它们的资金集合进行投资,产生的收益会超过受传统金融机构重视的高收入群体客户带来的价值。
3.依靠大数据技术降低基金流动性风险。
究其本质,例如xx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属于货币基金,对货币市场基金而言流动性风险非常高。xx宝依靠其主要平台积累的海量客户数据信息,对其群体特征进行预测。因此,需要建立以大数据分析用户群体特征的模式,预测基金的申购或赎回浪潮,降低流动性风险。
4.便捷的操作和支付功能
互联网金融产品往往兼具随时存取,网络支付的功能,产品的使用界面使得居民每日都能得知自己的投资收益,这种方式会给用户一种存入越多,收益越多的心里暗示,加上可以随时转入和转出,用户不仅随时都可以将闲置资金投入其中获利,也可以随时取出用于消费,十分便捷。
(3)银行储蓄存款营销方式单一
储蓄存款的时点增长过度依赖理财产品,加剧了储蓄存款波动性。目前,自有理财产品的开发从银行本位出发,客户需求没有形成自前台部门向研发部门的良好传导,客户经理只能被动销售产品。而且,理财产品的低质竞争与到期骤升骤降的特点不利于储蓄存款的稳定增长,但由于缺乏客户关系维护的有效手段,银行短期内依赖理财产品冲储蓄时点的状况难以改变。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近年来,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铺天盖地而来的互联网金融无一不在提醒并催促商业银行要紧跟变革大潮,加快战略转型步伐的推进,应对市场化改革竞争加剧导致利润下降的压力。
(1)重视长尾效应,改变服务理念
现如今,商业银行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服务理念,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全面的满足储蓄存款居民的需求的观念。商业银行虽然逐年在朝着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转变,但是却并未触及到根本。基于此,商业银行应当推出一些门槛低、理财周期短的产品,其次应该从提升存款用户的价值为侧重点,真正解决“长尾”客户的融资需求、存款需求,加快模式的创新,这一点可以加强与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因为互联网平台沉淀着大量中低端用户的信息,银行通过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来使得这部分存款用户回流。
(2)优化移动支付功能
互联网货币基金受中国民众青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便捷的支付方式,如今民众不需要携带银行卡及大量的现金在身上,只凭手机在身就可以完成消费、购物等。在这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在保持跟随此类产品便捷支付方面的脚步,加强满足用户的需求方面着手。
(3)搭建自有电商平台,增加客户黏性
商业银行银行为客戶建的商城直接以积分消费等购物的方式将商品出售给自己的客户。商业银行银行通过电商平台更好的挖掘客户,通过后续的金融服务量增加客户对银行的粘性。从另一方面说,电商平台交易产生的沉淀资金,成为商业银行低成本的资金的重要来源,对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来说有着不可小觑的带动效应,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中,可以使商业银行净息差保持相对稳定。
参考文献
[1]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策略研究[J].杨小力.产业创新研究. 2018(02)
[2]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J].陈征. 中国市场. 2018(06)
[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的转型研究[J].张恒.中国市场. 2018(06)
作者简介:李琳(1996—),女,汉族,籍贯:天津市,本科,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