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是提高区域整体实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基本要求,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区域规划的重点地区,三地的协同发展为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升级创造了条件。但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又出现区域发展不平衡、污染严重等问题。本文对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下先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对三地先进制造业更好的发展做出理论贡献。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进制造业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画的到来,各个国家、城市之间的各种合作不断加深,区域竞争力越来越激烈,提高区域竞争能力也越来越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工作的重中之重。长三角地区是以一个直辖市带动了两省经济的共同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而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非但没有带动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反而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环京津贫困带”,因此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迫在眉睫。此外,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京津冀地区产业同质化严重
区域性优势产业是指对区内生产贡献较大,且区位商较高的产业。采用工业的区域配置系数(S)和区位商(LQ)两个指标来分析京津冀地区工业内部具体优势产业的结构相似性,S越大该行业在该地区的比重越大,LQ>1说明该地区的该产业属于优势产业。
从区位商来看,三地区的优势产业如下北京:航空,航天器及其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及仪表仪器制造业(2.50、1.33、1.44);天津:航空,航天器及其设备制造(7.42、1.0)、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河北: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及仪表仪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2.89、1.05、2.38)。北京和天津在航空、航天器及其设备制造方面重合,河北的优势产业相对独立,但是从区域配置系数来看北京和天津排第一位的都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占到47%、56%,该行业在河北比重也找到33%,属于三地重合最为严重的行业。其次三地的医药制造,京津的航空,航天器及其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京冀的医疗仪器及仪表仪器制造业也都属于高重合的行业,就信息化学品制造业而言三地的发展程度都不高。
(2)三地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
为了衡量各地区的创新能力选取代表制造业先进性的高技术产业为对象进行创新能力评价。对全国除西藏之外的30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其中选取7个衡量创新投入、创新产出能力的因子,分别为X1:各地区有R&D的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X2:R&D人员数占从业人员数的比重,X3: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百分比,X4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X5: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X6:每万人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数据来源于2016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经过EXCEL软件进行相应处理,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的各省份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情况。
北京、天津、河北的综合得分分别为23.17、9.84、6.82分别位于全国的排名的第1名、第10名、第17名,由此可以看出就京津冀三地来说北京的创新能力最强。天津第十名因为天津市是国际港口城市,是发展较为成熟的中心性城市,在港口贸易、生产性科技研发、现代制造、物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些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而河北最弱全国排名也比较靠后,从这一方面来说三地的创新能力差距较大。
(3)京津冀地区城镇体系断层明显
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镇体系存在断层。京津冀的城市主要集中在0-2000亿元的水平,占到28%,长三角地区主要集中在高于5000亿元的水平,占到35%。京津冀地区城市结构梯度不合理,小城市处于绝对优势,缺少发挥“二传”作用的中等城市,由此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京津冀经济带发达地区所出现的产业聚集、形成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链因为找不到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没有能力向周边落后地区推广和扩散,更加剧了城市结构梯度的不合理,形成恶性循环。
三、京津冀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启示
协同规划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格局。京津冀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首先要按照三地一盘棋的总体思路推动三地资源优势的融合,利用三地各自优势互补作用,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京津冀先進制造业发展规划,加强三地产业发展规划间的衔接,形成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合力。在发展定位上,要依据三地各自产业基础和地区优势,综合考虑区位、交通运输、土地、水资源、劳动力人口及社会消费水平等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因素。
改革经济体制,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现代制造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为了更好的服务先进制造业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要建立三地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畅通三地间人力资源转移渠道。第二,要优化金融服务系统建设,确立三地税收机制,合情合理地处理产业协同中的企业税收问题,对三地税收进行合理分配。 此外,还要优化推进三地间技术成果开放共享机制,建立京津冀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成果信息库,便利三地间技术成果的共享和交易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峰.”中国制造2025”与京津冀制造产业协同发展[J].当代经济管理,2016,(7):75-79.
[2]赵云峰,许爱萍.京津冀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作者简介:刘娜,女,汉族,河南周口,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