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娟
摘 要:自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入WTO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内企业也获得了大量的发展机遇。然而我国国有企业由于自身制度缺陷,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高,甚至造成国有企业的亏损。国有企业的运作应整合公共责任和市场方法的要素,笔者通过分析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集团投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
一、概述
国有企业,是指国家对其资本拥有所有权或者控制权,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柱。国有企业同时也是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因此,国有企业在经营中应该坚持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促进国有企业成为个体经营的独立市场主体。以“央企”即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为例,从2008年的149个下降到2016年底的102个。此外,这些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这102家公司中有66%现在在国内和/或国际证券交易所上市;此外,这些中央国有企业大多数也从事核心业务以外的各种活动。
二、国有企业的生存环境以及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我国国有企业的生存环境
1.民营经济对国有企业的竞争。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和成熟,在某些领域一定程度上对国有企业带来了影响。部分国有企业的经济权重在GDP比重、就業、总资产与总收入方面出现了下降的势头。随之带来的竞争压力使得许多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做法发生了变化,在经营行为与运营模式上更加商业化。当然,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中央政府追求实现国家政策目标的重要经济基础,因此,必须从决策层面来考虑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投资集团的财务管理问题。
2.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多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快,我国国有企业之间不可避免地开始相互竞争,尤其是在集中式国有企业享有相对主导地位的行业如石油开采,电信和金融部门。垄断也逐渐打破并成为完全竞争的市场实体。此外,这些国有企业在国内和国外投资的私营公司中也面临着国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我国90年代中期提出了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之后又在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主要着力沿线国家(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特定项目的贸易和投资。“一带一路”倡议最初鼓励国内投资者,特别是国有企业“出海”,以获取海外战略资产,提升“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总体而言,该倡议得到了投资者的关注,这些投资者希望在海外拓展业务,并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支持。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走出去”战略更多的是国有企业。“一带一路”倡议在给国有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战略面临的挑战日益扩大,跨国国有企业运营的成功变得更加不确定和不可预测。
(2)国有企业风险意识低,投资决策风险大
在我国,国有企业由于受到国家的支持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因此比其他公司更容易获得更多重要的融资来源,这使他们能够建立大量的投资项目。此外,由于多年来国有企业一直处在政策的保护与资源的倾斜中,对于市场竞争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风险意识缺乏,风险导向"动态”敏感分析不足,因此很容易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忽略目标项目的宏观经济风险、税务风险、合规风险等。同时应关注的高风险流程未明确,从而无形中增大了财务风险。此外,部分国有企业将所有的工作内部消化,未能有效将聘用的第三方咨询团队的财务、法律、税务、内控、运营等各专业口尽职调查报告结果有效整合,支持投资决策。同时,国有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还存在着授权与管控职责不清的问题,尤其是财务职能相关的角色。
(3)内部决策机构对本企业投资项目职责不明确
正确的投资决策是建立在科学的事前决策背景分析、正确遵循投资决策程序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建立科学的事前决策分析程序与科学决策程序,才可以避免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中的失利。然而,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尚未建立完整的投资决策标准,一方面在进行投资之前对于所投资项目的背景考察不够,缺乏对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个别国有企业甚至存在“领导拍板决策”的一言堂情况,企业领导对于财务部的投资建议没有加以重视;另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缺乏一套复核自身情况的财务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完整的投资决策制度,内部审计、内部监督制度缺乏,决策失误的事后追责体系以及绩效评价体系缺位,从而造成重大财务决策缺乏约束性,账务记录随意,关键信息缺失或信息不清晰,账务无法真实反映所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以及成分组成等关键信息。
三、基于集团投资决策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举措
(1)建立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塑造国有企业的独立市场主体
这就要求国有企业要进行独立经营,要有自我风险控制的能力和独立筹措经营资金的能力;要依法落实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治权,政府更多的起到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与调控的作用,而不是对其经营权掌控的作用。同时促进国有企业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积极引进各类投资者商业国有企业按照市场化要求开展商业运作,依法独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2)完善投资风险分析机制,科学提出投资方案
完善的投资风险管控机制是进行科学合理决策的前提。国有企业以并购、合营、参股方式进行投资,因此应当组建包括行业、财务、税收、法律、国际政治等领域专家在内的团队,或者委托具有能力并与委托方无利害关系的中介机构开展尽职调查并形成书面报告,在投资之前对于所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科学的风险分析与背景调查。其中,财务尽职调查应当重点关注宏观经济风险、税务风险、合规风险等财务风险,从而最大程度避免投资失利。
此外,与私营公司不同,国有企业的主要股东——政府并未主张获得股息的权利。因此,这些公司的全部利润在内部自动进行再投资,创造了流动性储备,并为未来项目的自筹资金提供了重要能力。因此,国有企业开展财务可行性研究,应当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财务战略,对关键商品价格、利率、汇率、税率等因素变动影响投资企业(项目)盈利情况进行敏感性分析,评估相关财务风险,并提出应对方案。
(3)完善投资财务制度,加强监督与评价
国有企业应当在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总会计师(财务总监、首席财务官)等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中确定一名主管投资财务工作的负责人,同时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对投资履行以下财务管理职责:遵循“分级负责、权责对等、自主决策、放管结合”原则,企业应重塑财资中心,实现“价值创造型”司库管理,全面系统强化合规管理等。通过定期运用评价工具,以及持续的统计分析、风险管理、审计监察、绩效评价,明确公司提升、改进方向,加强国有企业运营活动的内部控制管理、绩效管理,提升分析和决策支持职能,充分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促进国有企业投资决策管控体系的落地。
监督评价体系是以投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脉络,确定投资决策、并购整合、投资退出等关键环节活动清单;同时,确定“评价级别标准”,针对每一项任务,从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角度进行定义:定性标准从职能的完备程度、流程的标准化程度、财务业务的一体化程度、流程的自动化程度等角度进行描述;定量标准是达到定性标准后的可量化效果,以体现定量和定性的结合、企业管理需求和世界领先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单年宏.基于集团公司战略管控模式下财务管理转型升级的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15,(9):55-57.
[2]徐旭亮.基于集团化管控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厦门:厦门大学,2015.
[3]俞纪明.创投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探索——基于上海科创集团的研究[J].新会计,2016,(6):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