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静
前言:
我们经常讲:“好心没好报”“好心当成驴肝肺”“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很多人会匆忙下结论,认为肯定是对方人品不行。事实真的如此吗?
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林女士是一名典型的女强人,备受老板的赏识,年纪轻轻就已经做到了公司高层管理的位置。可是,在感情上她却频繁受挫,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目前是她的第三段感情,就像前两段感情一样,刚开始半年非常甜蜜幸福,即使再忙也会抽出时间见面和沟通。而且,两个人有着很多的共同话题,不论在工作、生活,还是在兴趣爱好上,都有很多共鸣。林女士也倾尽全力地帮助男友在事业上更进一步,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时间、金钱和人脉。不过,随着对方事业的进步,两个人的关系反而变得愈加疏远。林女士每次进入新的感情都会出现很多冲突和矛盾,而且争吵的频率越来越高。
朋友提醒她,每次感情都是这种状况,是不是她有什么心结或者性格上有些问题。林女士虽然生气,但是后来静下心来想想,朋友说的也有道理。所以,打算找咨询师沟通—下。
咨询师,我该怎么办
林女士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面对感情中的冲突,我该怎么办?
看着林女士特别理性的眼神,丝毫不带一点情绪,给人感觉很隔离。就这节点而言,如果是朋友或者家人,往往开始“无私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来帮助她。显然这种没有了解“为什么”就讨论“怎么办”的方式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所以,我引导林女士讲—下,她所认为的冲突。
“我认为做得很好了,付出了那么多,可是为什么仍然会感情这么不顺利呢?为什么仍然得不到起码的尊重和理解呢?”接着,林女士开始描述感情中的经历。
当我听她讲述的过程中,会有一种距离感,缺少感情的流动和体验,好像她把感受封锁起来一样。而我,则有一种被拒之门外的感觉。咨询师会非常敏锐地觉察与来访者互动过程中的感受,因为,我们认为来访者的关系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带入到咨询关系之中,而咨询师的体验往往可能是林女士伴侣、朋友或者家人的一种感受。
我尝试把这些观察和感受反馈给她,尽管她表达了很多自己的经历与想法,甚至是很多秘密,但是我却有种很强的距离感,“你周围的人是否跟你做过类似的反馈呢?”
听到这里,林女士表现得有些吃惊,她好像想起了什么。原来,她三任男友都多次表达过类似的体验,但是她却一直没有在意。林女士倾向于用非常理性的方式来进行互动,这种方式恰恰会让亲密关系形成很大的隔阂。在她看来,对一个人好或者不好,只需要用具体的行动表示就好了,干嘛非得讲出来呢。表达感受甚至会给她带来一种羞耻感,这种羞耻感阻碍了情感的流动,也阻碍了感情的发展。
缺少情感交流的关系就像没有水的植物,即使再顽强也会面临生命的枯竭。
为男友做职业规划
趁着林女士正处于反思的状态,我紧接着问她:“那这三个男朋友在跟你发生冲突的时候,有说出什么共同的感受或者理由吗?”
她想了想,很不屑地笑着说:“他们都说我给人的压力太大。”但是林女士并不认可这一点,在她看来,自己给了他们那么多的帮助,他们不但没有任何的感谢,还说是她给了很大压力。林女士生气地说:“明明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要赖在我的头上,这就是在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我看着她的眼睛,缓缓地说:“你很想对他们好,而且也真的付出了很多,但是却没有被理解,你愤怒的背后好像有更多的委屈。”
听到这里,林女士愣住了,愣了几秒钟,然后将脸转向一侧,避免让我看到她眼中的泪花。接着,她开始小声地啜泣,好像从遥远的内心深处传来的呼喊。
林女士强忍着泪眼跟我表达了她内心的困惑和不满:“就拿我现在的男朋友来说吧,他在一个小学当老师,其实没什么前途。我就给他做了职业生涯规划,要是真的想当老师,那就尽可能拿下各种资质和荣誉,就能够更容易、更快速地调动到高中,然后就某个科目一直钻研下去,成为这个科目的资深老师或者专家;要么就跳出体制,去做教育培训方面的事情,后期可以自己创业;还可以趁年轻赶紧跨行业跳槽,如有必要可以去拿个更高的文凭。”
我问她:“嗯,你的思考很有道理。你男朋友怎么回应呢?”
林女士回答说:“他就说好,也没说别的。”
我继续问道:“我挺好奇的,为什么你帮他想得这么周到,而他的反应却这么平淡呢?”
林女士自言自語地说:“不知道呢。要说他这人不知道感谢吧,也不对。他平常不这样的。”
我进一步引导她:“你觉得,你男友在面对你这个计划的时候,会有什么感受?”
林女士笑着说:“肯定很感谢我啊!”
我也报以微笑:“真的吗?”
想了一会,林女士脸上的笑容消失了,转而变得有些阴沉和失落。她叹了口气,说:“我也说不好他是什么感受,但是好像并不那么开心和愿意。好像有点被逼迫的感觉。”
随着咨询的进展,林女士越发意识到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特点—用为对方做规划的方式来表达善意和情感,但是恰恰忽视了对方的意愿。
己所欲而施于人
我们都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美德,也是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但是,另外一种情况却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没有被我们察觉——己所欲而施于人。自己喜欢的、重视的事物,难道对方也会喜欢吗?显然不是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追求、兴趣与特质,所以必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当我们像林女士那样,将自己认为对的、好的事情强加在他人身上,原以为是帮助,其实是强迫和控制,是一种对他人边界与权利的侵犯与践踏。自然,招来“被帮助者”的反对、排斥和反感,而给予帮助的人会感觉伤心、委屈和愤怒,常常心生抱怨——为什么好心没好报?
林女士也开始反思,“我想起来我中学的老师,忽视了大家的兴趣和想法。只看你考到某个成绩我才会重视你一样,我给你的关注和肯定是有条件的。但是对方并不喜欢,也不擅长做这些事情。而且当对方表现不够好的时候,我往往会变得很没有耐心,甚至指责我男友,说他这点事情都做不好。现在想想,这的确会给人很大的压力。”
咨询师补充道:“是啊,本来想找一个贴心女朋友,结果找了一个严厉的老师。没有几个人想延续中学的高压学习状态。而且,当你以老师的角色跟对方交流,当你提出各种建议和期待的时候,潜台词是说——你不行,你得听我的。”这样的交流,怎么能不激起对方的反感与反抗呢。
除了林女士提到的,这种“好心”会给对方带来压力和负面情绪之外,还容易让对方形成过分依赖的习惯,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找她要建议、要答案,如果她给不出,对方反而会怪她。这也会让林女士承担了过多的压力和事务,让自己在这段关系中越来越累。
当然,这种越俎代庖似的好心帮助最有害的地方在于,剥夺了对方的自主感和价值感,不论他的事业在这条路上发展得如何,始终感觉这不是自己的选择,体验不到那么强的成就感和意义感。
当林女士意识到这些,恍然大悟,终于知道了解男友的压力和困境,也明白为什么自己付出的越多往往对方反而远离。在后面的咨询中,咨询师引导林女士更多去体验自己和对方的感受,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倾听对方想法、感受和需求上。大概10次咨询之后,林女士告诉咨询师,现在感觉过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轻松,因为可以卸下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和担子。奇怪的是,当自己不那么强烈付出,男友反而与她更亲近了,反而会感谢她的付出与包容。
“所以,当我们也频繁感受到“好心没好报”的时候,可以思考自己是否也将自己的想法、期待强加于人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