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侠 崔丽净 温李滔 唐省三
[摘 要] 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等途径,院校联合,进行助产岗位能力分析,强调职业能力需求点,构建起能体现助产士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关 键 词] 高职;助产;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076-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新的生育政策的实施,在妊娠和分娩期间为孕产妇提供高质量的助产服务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对助产士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助产课程体系,以保证助产学生的专业水平可以满足社会需求。我国的助产教育与国际助产士联盟的标准体系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充分分析我国助产教育现状,针对课程体系设置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岗位能力分析,调整不合理的地方,建立更完善的助产课程体系。
一、国内助产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通过文献查阅,发现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助产课程体系受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对助产的课程体系进行局部调整,加重助产学的相关内容,没有考虑到助产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专业培养目标与高职特点不符。有的定位过低,参考中职培养标准,加重产科学比例,学生基础知识太过薄弱;而有的参考本科培养目标,加重学生的学学习负担,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其次,课程设置课程数过多,出现“大而全”的现象[1]。特别体现在基础课程上,解剖、生理、生物化学、免疫与微生物学等等课程,样样俱全。再次,不注重人文类课程,觉得可有可无,如护理礼仪、人文沟通技巧等课程。最后,实践性教学环节偏少。许多院校的专业课程实践比例达不到30%,而助产是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至少要达到50%。要给学生足够多的临床观摩和动手做的机会,多开放实训场所,通过课后实训—学期见习—综合实训—临床实习等多个实践环节,实现理论实践的更好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2],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
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是树立正确的助产教育观念,围绕助产专业学生职业能力需求这个核心,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通过文献查看,实地调研,结合院校、用人单位、学生三者的意见,充分进行课程设置论证,以期建立符合现代护理观的,能充分体现助产士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3]。
二、我院助产专业的课程体系形成过程
(一)就业岗位调研
查阅文献和对12家各级医院进行调研得出,助产专业就业岗位包括综合性医院妇科产科、妇产科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机构、月子中心等。主要工作岗位及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
1.门诊。负责接诊、分诊病人以及开诊前的准备工作,负责观察候诊病人的病情变化,对较重的病人应提前诊治或送急诊室处理,负责协助医生进行各种检查,采集相关检验标本。
2.产房。配合医生进行正常分娩和异常分娩,新生儿的出生护理。
3.病房。妇科病房对常见疾病进行护理,产科病房对正常及异常孕产妇进行护理。
(二)职业能力要求调研
通过对12家各级医院调研,根据岗位工作内容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临床对高职助产专业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三大方面:职业公共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助产专业能力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掌握本专业的基础医学知识,专科理论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
(2)掌握遗传和优生优育知识。
(3)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知识,对常见疾病的常规护理。
(4)具有观察和处理正常分娩、新生儿护理及健康教育的能力。
(5)具有开展母婴保健及计划生育指导的能力。
(6)具有对难产及产科急、危、重症病人初步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配合抢救能力。
(7)具有对妇产科常见病的病情观察、初步判断病情并能及时处理的能力。能配合医生进行妇产科常用手术操作及护理配合。
(8)具有对妇产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
(9)具有对孕产妇及新生儿进行健康宣教的能力。
(10)具有钻研业务、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
(11)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12)具有一定的临床评判思维能力。
(三)基于岗位工作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
1.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医疗单位的用人要求,借鉴国外助产教育的先进理念,深入分析助产专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我院高职助产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胜任临床助产及妇幼保健工作岗位,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事助产、母婴保健、护理等工作的技能型助产专门人才。
2.合理优化课程体系。实现培养目标需要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针对能力需求点,构建助产课程体系。助产学生既要有适应一般性护理工作的能力,又要有凸显专业特色的助产技能,才能增强学生毕业的工作能力。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助产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要在实践课程上加大投入。建设功能齐全、设施一流、设备优良、特色鲜明的校内助产专业实训基地—模拟医院。建立一支实际操作能力強、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实践教师团队。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外助产实训基地和长效管理机制。完善的实践考核制度可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课程结束后考核,期末考核,实习前考核和毕业考核缺一不可。
4.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助产专业是关系到生命的特殊职业,需要助产士能在各种不同情景下为孕产妇提供全方位的、专业的
护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入人文关怀的教育,包括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时时处处理解这种关怀。
具体内容包括通过与各级医院和其他高校的密切联系,明确助产岗位所需要职业能力,确定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特色办学;在课程体系上,初步确定我校选择临床分科模式;结合我校助产专业培养目标,对公共必修课做适当调整,突出学生的计算机和英语能力培养;设置合理的专业基础课,对解剖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组织学、微生物与免疫等课程进行整合;职业素养课程里加大人文類课程;要安排一定的管理、评判性思维方面的课程;课程内容要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目前助产士没有专门的资格证书考试,还要结合护士执业考试的知识点进行教学;控制课程门数在30门左右,加大实践学时比例以及与课程体系配套的相关教材、课程教学、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面的建设。
护理学院助产专业教师经过多轮讨论形成课程体系的初步框架,后经过多次召开校内外专家和医院护理专家的专业论证会,几经修改,形成终稿。
三、助产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一)助产课程体系共有四大模块,详见表1
(二)学时、学分和理论与实践的比例
共开设必修课35门,其中限选课6门,共150学分,要求公共选修课3学分。总学时数为2679学时,理论与实践比例见表2。
四、讨论
(一)本课程体系的特色
1.借鉴DACUM办学模式,邀请医院和高校行业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由学院教师和医院助产专家共同承担护理课程,参与到助产教学中,集体备课,进行教学观摩,使双方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脱节,深度融合。
2.加大人文课程比例。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在现代护理观的指导下,国内外近些年都有重视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但在课程实施和教师配备上都稍显不足。护生在护生礼仪、沟通技巧、护理伦理、跨文化护理等方面都需要加强,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护患,医护关系的和谐。
3.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建立高仿真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基础操作技能不仅是护理专业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也是助产学生必须掌握并熟练应用的技能。我们不仅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室,还有高仿真的产房、手术室和各临床实践场地。
4.课程的整合优化和特色课程体系的建立一直是改革的重点。
国内不少院校也在积极探索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有的初见成效。我校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广东地方经济特点,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等,建立既有普遍借鉴性又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评价
本课程体系已经在15、16级助产专业顺利实施,通过多方评价机制对其合理性进行考核。学校、医院和家长三方对人才培养的结果基本满意,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人文素质,得到医院的一致好评,这与我们在课程设置前期的调研密不可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和人文内容在各学科的渗透。由于学时所限,学生的理论基础还是稍显薄弱,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学习能力欠佳;另外对学校来说,怎么进一步整合课程,在有限的学时内,依照“必需、够用”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医学基础课程淡化学科边界[5],开发配套的教材,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吕子静.构建高职护理专业“五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12(5):56-58.
[2]牡爱萍,罗红艳,王哲敏.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9,24(13):1.
[3]邵爱玉,王逢春.山东省职业院校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3):134-137.
[4]王容,凡伟.高职助产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5):123-124.
[5]李巧香.高职助产专业课程设置与建设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3):102-103.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