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2019-06-11 11:15陶卓敏李梦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理想信念毕业生

陶卓敏 李梦

[摘 要] 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对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成才观和择业观,确立发展目标,明确发展路径,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国家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适应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形势,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

[关 键 词] 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230-02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习近平同志在天津考察时,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同时要求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信息,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超越2017年的795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2018年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任务非常艰巨。

客观来讲,当前总体就业形势严峻,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存在多种多样的自身原因,如工作技能缺乏、性格缺陷、求职心态不良、就业心理不成熟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缺乏竞争力,无法获得合适的就业机会,这部分毕业生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解决好这些“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是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2012年以来,“90后”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主体,他们个性更加鲜明,使高校的就业工作也产生新问题,遇到新情况。“90后”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但生活阅历的匮乏和自理、自立能力的不足让他们表现出激烈的矛盾性。一方面要求人格独立,享受自由,在求职中对公司规章制度的条条框框和应聘过程的繁琐流程容易产生排斥,另一方面,又往往缺乏主见、责任和担当,生活和工作中有较强的依赖心理。他们在生理上被定义为成年人,但心理状态又不够成熟。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表现及原因

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说,就业问题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就业积极性差,求职命中率低,通俗来讲就是不想找和找不到。

(一)就业积极性差的常见原因

1.逃避心理:心理不成熟,认为求职过程艰辛,工作辛苦,不愿就业,得过且过,尽可能拖延,一部分甚至从未考虑过今后的就业问题。这与“90后”学生心智发育不够成熟,责任与担当意识不强,吃苦耐劳意识薄弱,对父母依赖度高有很大关系。

2.就业预期过高:学生尚未接受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的事实,在象牙塔的环境中长期与社会脱节,对社会现实、当前形势认识和估计不足。加之大学期间花费不菲,对毕业后的薪酬待遇有较高的心理预期,且受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对就业预期普遍以薪资作为评判标准。

3.抗挫折能力差:生怕求职失利。有不少毕业生,其实自身水平并不差,但偶尔一次的面试或笔试受挫,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不敢或不愿再求职,生怕别人笑话自己不学无术。

4.自卑心理:有部分家庭经济情况较差和个人形象、能力不佳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自卑性格,不愿与他人交往,甚至不敢与陌生人面对面交谈,对就业也常常采取消极逃避态度。

5.迷茫心理:很多学生在入学后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其中大部分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与实践中逐渐掌握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发展,能够确立自身的奋斗目标,但一小部分学生却在求职阶段仍然未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因而不知所措。

(二)求职命中率低的原因

1.好高骛远,跟风扎堆。不同就业单位的地域差异、薪资待遇、行业差别非常明显,高层次就业单位向一线城市,尤其向北上广深集中,年薪数十万,造成毕业生扎推高层次就业单位,同期小公司招聘情况不理想。对个人能力和职业规划认识不清晰,让毕业生容易跟风,追随知名公司,而不是根据个人自身条件选择相适应的单位,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对人力资源造成浪费。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观念影响,就业期望偏高,就业观和就业取向趋利性,容易仅凭薪酬待遇决定就业去向。

2.学业不精,能力不足。校园招聘期间,学生要经历层层笔试、面试的选拔,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和综合素质的差异很明显,因此,部分在校期间未获取应有知识,未提高个人能力的学生与优秀学生的两极分化更严重,技术水平、语言沟通能力、面试技巧都有可能影响求职命中率。

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从自身角度来讲,多是个人主观方面未能树立艰苦奋斗的意识,注重经济利益,未能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高校学生整体而言素质高,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但人生阅历浅,想法单纯,如果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常常埋没个人的才能,对人力资源造成浪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远大理想,主动提升个人素质,积极参与实践,是促进高校学生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实现职业指导的前瞻性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对潜在就业困难群体具有重要预防作用。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国情社情,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对学业不努力,就业不积极的学生,是一种引导与鞭策。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及早开展职业指导,帮助制订计划,逐渐养成自我管理习惯,树立正确就业意识,预防就业困难的现象发生。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助力能力提升的有效性

通过深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在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从而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完善自我,提升就业能力。一方面提高专业技能,通过课程学习与实际操作、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平台的锻炼,提升专业知识水平与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提升综合素质,通过社会实践与学生活动,培养组织领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

(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确保职业指导的长效性

将理想信念教育和大学适应教育相结合,职业指导相结合,贯穿大学全程。从入学开始,一方面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树立人生目标,形成科学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就业意识,进行职业规划,树立就业目标,将职业指导课程贯穿全程。从学生入校开始建立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计划。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以人才测评为依托,建立学生个人职业档案体系。

四、当前形势下理想信念教育需要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一)结合职业指导是落实理想信念教育的可靠保障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坚定远大的理想信念,才能建立正确“三观”,摆正就业观,选择适合自身,有益社会的职业。理想信念教育落脚于就业观的塑造,符合“16号文件”关于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培养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的认同与信心,对人生、对社会的科学认知,对提升其就业信心,减少迷茫非常重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崇高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做出科学的就业选择,是理想信念教育成果的集中体现。

(二)用好网络平台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渠道

当下是网络信息时代,理想信念教育要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特质针对性开展。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无疑要抓好网络阵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利用现代舆论宣传工具,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三)丰富教育形式是深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必由之路

开展多种形式的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获得学生的认同感,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站在思想政治的高度上正确认识自我,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

辅导员、班导师在日常工作中组织讨论、演讲、征文,与学生广泛谈心,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个人长远发展、承担家庭责任、满足社会需求等多方面思考未来,规划未来。

學生群体自身要加强主动学习意识,自发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了解我国国情社情,在奉献国家,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个人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于就业指导融合问题初探[J].就业之窗,2013(5).

[2]庞飞.基于就业期望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12).

[3]梅萍.就业压力下“90后”大学生就业信心与理想信念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

[4]刘慧.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理想信念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8(8).

[5]王军.以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大学生就业[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8(6).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理想信念毕业生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如何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