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钰贺
摘 要:随着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我国体育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体育场馆资源是体育产业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利用发展程度将直接关系到体育事业发展的前景。但目前我国体育场馆资源存在着数量不足和开发利用率不高的发展现状,如何提高场馆资源利用率,尤其是高校场馆资源开发利用率,是理论界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体育场馆资源 发展现状 资源配置 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2(a)-0118-03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体育场馆资源存在着数量不足和开发利用率不高的发展现状,如何提高场馆资源利用率,尤其是高校场馆资源开发利用率,为理论界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本论文通过对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现实状况及开发利用情况的研究,系统地分析了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合理有效开发利用体育场馆资源的建议和措施,从而探索出一条合理解决高校场馆有偿开放的途径。
1.2 研究内容
1.2.1 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现状
目前,吉林省35所普通高校共有852个体育场馆,其中室内场馆318个,室外体育场534个。从省内情况来看,高校体育场馆大多集中在长春、吉林等地市,其它地区场馆资源匮乏,存在着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从全国情况来看,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数量排名靠后,特别是与北、上、广等经济发展较好的省市相比,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差距尤为明显。
1.2.2 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放利用情况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主要是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采取有偿开放模式,有偿开放是指高校在保证正常体育教学的基础上,为满足广大体育爱好者的需要而对外开放的一种形式。从本文调查统计情况来看,目前吉林省35所高校中有26所选择在有限时间里对外有偿开放,且大多以大众健身、体育培训为主要开放内容,其余9所高校由于场馆资源有限,主要用于学生训练,现尚未对外开放。
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对分析吉林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现状、影响因素及开发利用情况。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进行发放回收及统计。共问卷发放240份,回收172份,有效问卷142份,问卷回收率为71.6%,有效率为59.2%。通过分析众数、平均数、对比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对吉林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现状与开发利用情况
3.1.1 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现状
对长春大学、吉林大学、北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35所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可知,截至目前吉林省高校共有852个体育场馆,其中室内场馆318个,室外体育场534个。从省内情况来看,高校体育场馆大多集中在长春、吉林等地市,其它地市场馆资源匮乏,存在着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从全国情况来看,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数量排名靠后,特别是与广东、上海、浙江、北京等经济发展省市相比,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差距尤为明显。
3.1.2 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体育场馆有偿开放是高校体育资源产业化发展的趋势,这不仅可以为高校带来经营性收入,而且还可以改善体育基础设施,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研究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体育场馆开放的时间。
在所研究的高校中,85%的高校有偿开放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午、晚上、双休日和节假日。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选择在下午和晚上开放场馆的高校最多,因为下午和晚上学校教学活动基本结束,所以选择在这个时段开放体育场馆资源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和群众健身的需要。节假日期间,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仅有38%的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对外有偿开放,无偿开放体育场馆基本处于关闭状态[1]。
(2)体育场馆服务项目内容。
从调查结果来看,对于人们喜爱程度较高,场地资源相对较为充足的高校体育场馆运动项目采取的是无偿开放形式,如篮球、排球、足球等;而对于人们喜爱程度较高,场馆资源相对匮乏的运动项目采取的是有偿开放形式,如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
(3)体育场馆开放对象。
目前,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对象涉及三类群体:第一类是在校学生,主要进行日常体育课程教学训练,采取的无偿开放形式;第二类是在校教职工,采取的无偿和有偿两种开放形式,正常学生教学的场馆利用采取的是无偿开放形式,对于深受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且高校场馆资源紧张的采取的是有偿开放形式;第三類是社会公众,对于一些社会群体举办的体育活动或体育竞赛,采取的有偿开放开式[2]。
(4)体育场馆收费情况。
高校在完成教学和训练的工作外,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向社会群体开放高校体育场馆,这样既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又迎合了大众健身需要。吉林省大多数高校体育场馆采取有偿开放的运营管理方式,由于各地方各地市消费水平不同,面对的消费群体也不同,所以收费标准存在差异。
3.2 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资开发利用影响因素
3.2.1 场馆运动项目的设施配置
体育场馆运动项目的设施配置决定着高校场馆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也影响着运动项目的盈利能力。运动项目硬件设施不完善,数量匮乏,场馆有偿开放的可能就会大大降低。比如,游泳项目,若配有更衣室,浴室等,达到配套设施健全,那么该项运动的盈利是非常可观的[3]。可见,从高校在体育场馆资源的项目配置上也可以看出有偿开放的盈利水平[4]。
3.2.2 场馆所处地理环境因素
体育场馆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场馆的盈利状况存在正相关关系。若体育场馆位于人口密集区,盈利状况就比较好,反之盈利情况相对较差。这是因为体育场馆位于市中心,一般情况下流动人群数量较大,高校体育场馆会有更多的体育运动群体和比较稳定的群体[5]。所以,高校体育场馆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影响显著。
3.2.3 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因素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与否取决于多个因素,大致分为校内因素和校外因素,且校内因素占了很大比重[6]。目前,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除正常教学活动以外,大部分时间被高校自由竞赛队伍占用,用于备战各种竞赛项目训练[11],由于体育竞赛队伍能为高校争得荣誉,所以高校通常会支持参赛队伍的经常性训练而放弃将体育场地进行有偿开放,最终会影响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水平。
3.2.4 体育场馆常规教学因素
高校在开放体育场馆的同时,首先要保证体育课和训练任务的完成。首先要考虑学校的正常体育课的内容,开放的时间段要合理安排,保证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最大作用。同时,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也会对体育场馆进行有偿或无偿开放产生一定的影响[7]。教学质量高可促使学生对一些体育项目感兴趣,激发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运动和锻炼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有偿开放水平[12]。
3.3 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资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3.3.1 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综合开发水平
目前,国外高校将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定位为集教育、休闲、文化、科教与一体的场馆。吉林省高校应该借鉴国外的经营模式,在不影响体育场馆正常的教学和训练的前提下,将其定位成综合的商业中心、娱乐中心和购物中心,在场馆举办大型的体育活动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位置分布大量商业广告,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效果和经济效益。
3.3.2 提高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管理的科学性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建设管理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场馆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两个方面。在规划设计上,要突出绿色和创新两大理念,融合更多高科技元素,将体育场馆建成集创新、绿色、科技于一体的建筑体,如鸟巢、水立方等场馆,同时还要考虑体育场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在运营管理上,要将新技术运用到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有效提高体育场馆的水平。目前国外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不仅成功运用了一卡通消费模式、智能门票系统、场馆软件管理系统网上预约、等有效手段,还建立了类似酒店管理集团的管理模式,实现场馆集约化经营,发挥其最大的使用价值,有效地提升了体育场馆管理水平[9]。
3.3.3 加强高校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与经营
从目前国外高校体育资源运营管理经验来看,有形资产已不能为高校带来可观的收益,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它既是高校创收的关键,也是高校对外树立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国外高校以冠名权为盈利渠道的无形资产开发是最有成效的,也是最普遍的一种方式[10]。所以,高校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决定了体育场馆资源运营管理的成败,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开发应结合省情,有效借鉴国外高校场馆运营管理的成功经验,走出一条适合地方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经营之路。
3.3.4 挖掘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潜在的经营价值
从调查研究情况看,目前吉林省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资源还未达到充分利用。对此,吉林省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实行多元化经营模式,从场馆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方面入手进行挖掘体育场馆资源的潜在经营价值,使其达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开发利用体育场馆的各种功能用房、看台下空间等附属空间开展商业、餐饮等多元化经营;另一方面,还可以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品牌、商誉等无形资源,实现体育场馆资源的充分利用,追求利益最大化[11]。当然,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经营多元化也不是经营的业务越多越好,应有所侧重,避免盲目经营陷入发展困境[12]。
4 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应借鉴国内外体育场馆经营的先进经验,在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综合开发水平、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管理的科学性、高校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与经营和挖掘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潜在的经营价值四个方面下功夫,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切实满足健康产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纪宁,巫宁.体育赛事的经营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 钟天朗.体育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 马宏霞,汤丽萍,李琪.体育营销学[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
[4] 易国庆.体育场馆的经营与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5] 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6] 吕康娟,孟春宇.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7] 刘勇.体育市场调查与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 李志实,梁林.学校体育设施[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9] 張惠娣,张景安.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10] 潘肖环.体育公共关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1] 杨晓生,程绍同.体育赞助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 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体育改革实践与战略思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