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凤
[摘 要]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是改革传统语文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教学时空的限制,更好地营造形象化的语文环境,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实现动态化的教学评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以《永远的蝴蝶》一课教学实践为例,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以及整合应关注的问题。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9-0212-0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途径。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那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利用信息技术创建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对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其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优势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进行了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可见,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打破教学时空限制
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依赖于课堂上知识的传授与训练,更要靠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和实践。通过信息技术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创设移动互联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让学生在线上、线下随时随地交流,自主合作学习。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且促进了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与学生的生存、交际、学习、发展于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营造形象化语文环境
利用信息技术多元的呈现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体验式”“实践式”等教学活动,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和呈现出来,从而营造形象化的语文环境,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体验情感,从而让文本与学习无缝连接,让学习与生活完全融合。
(三)促进教学方式转变
信息技术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改变了以往师生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变革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促进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四)實现动态化教学评价
传统的静态化评价模式虽有诸多优点,但难以对学生的认知历程与学习潜能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评价。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实现立体化、动态化的教学评价。教师可通过“蓝墨云班课”“对分易”等移动教学助手记录学生出勤情况、课堂活动动态、学习状态等数据。通过这些直观的数据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水平,了解学生在教学前后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改变,了解学生远近不同的学习迁移,从而持续评价学生的教学反应与学习历程,实现动态化教学评价。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课例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尝试在教学实践中选取适当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获取学习资源,创设移动互联的交互式学习环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下面笔者以《永远的蝴蝶》一课为例进行阐述。
(一)移动终端辅助教学,打破教学时空限制
课前准备阶段,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发布学习资源和协作任务,创设移动互联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具体操作是:教师在“蓝墨云班课”手机应用中将全班学生分为4个小组,分别是诵读组、情感组、微电影组、电台组,并为每个小组发布个性化的协作任务,具体如下表所示。小组成员通过微信公众号、教学资源网下载学习资源,对组内任务进行合作研究,最后将学习成果上传至“蓝墨云班课”。在完成前置任务的过程中,如有疑问可通过“蓝墨云班课”随时与教师进行线上交流,得到教师的及时引导,拓展教学空间。
(二)VR技术激趣导入,营造形象化语文环境
创设直感、可观的情境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学习兴趣。本环节,教师使用VR技术,将小说的场景制作成3D实景图,以梁祝音乐为背景,声情并茂地朗诵小说,将小说中“下着雨”“骑楼”“邮筒”“白色风衣”的“樱子”“马路”等场景由远及近,缓缓地呈现在学生眼中,让学生如临其境,仿佛亲眼见证了这一起凄美的爱情悲剧,煊染悲剧的氛围,激发学生对小小说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手机APP开展体验活动,促进教学方式转变
1.使用“配音秀”APP,把握小说情节
课前,学生运用“配音秀”APP对课文进行配乐诵读,并发起投票。课上,教师请“最佳诵者”上台展示,引导学生在诵读体验中把握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的情怀,激荡学生的心灵,达到作者、读者与文本的心灵共鸣与思想融合。
2.运用“画图”APP,再现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品读是小说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对樱子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语句,概括樱子的性格特征,通过手机画图APP,画出自己心中的樱子,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的无限想象力释放出来,更好地再现人物,解决教学重点。
3.鉴赏学生自创微电影,感受感情基调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环境描写的句子,感受凄清的悲剧意境,明确雨是这场灾难、不幸的象征,是人物内心痛苦的象征。然后邀请情感组的学生上台展示“雨的诉说”诗歌,播放学生制作的《永远的蝴蝶》微电影。通过这种音、色、意巨美的情境渲染悲剧美的氛围,让学生感知小说环境描写的凄美,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感知环境创设的作用。
4.展示“电台送歌”节目,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以上环节,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小说的情节、人物以及环境。本环节通过学生展示“电台送歌”APP中录制的“唱给有故事的人”的电台节目进行深化。进一步渲染极浓的氛围,使学生有所感悟,引领学生思考人生,引导学生懂得倍加珍惜生活,实现文本内化,达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四)善用“蓝墨云班课”,实现动态教学评价
本节课,“蓝墨云班课”记录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出勤情况、活动动态、学习状态以及答题情况等相关数据,笔者通过查看学生的活跃值数据,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总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发现不足之处,实现动态教学评价。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注意事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崭新领域,其空间是无限的,作用是巨大的。但作為一种教学形态,语文教师在运用时,应根据语文教学以及学生的语文认知规律,有的放矢,适时适度,善于创新。
(一)有的放矢,避免盲目
语文学科具备着人文性、工具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关注文化信息的渗透、语文应用能力的训练、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对象,所要达成的教学目的各有不同。每一次应用信息技术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保证整合的效果。
(二)适时适度,切忌滥用
信息技术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师应把握“适时、适度”的原则,才能发挥整合的最佳效益。“适时”是找准信息技术应用的时机,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掌握吸收知识要点,达到训练的最佳状态。“适度”指把握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应用信息技术必须是合理的,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避免因滥用导致过犹不及的局面,影响教学效果。
(三)善于创新,防止固化
整合是一个资源合理配置,系统各要素渗透协调的动态过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应用,通过教师有选择性、灵活地统整,呈现出多样化语文教学形态。教师必须提高综合素质,加强教学实践,善于抓住规律,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防止固化,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做到张弛有度、得心应手。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及必要趋势,作为语文教师,只有科学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找到它们之间的契合点,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变革性力量,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戴晓娥.整合视野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2015(3).
[2]张婧.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程有效整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8(6).
[3]杨兴凤.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J].语文教学研究,2018(10).
[4]石义堂.关于深化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