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美霞
[摘 要] 礼仪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纳入教育体系中。因此,在技工院校中推广礼仪教育已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从阐述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出发,详细分析技工院校礼仪教育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举措和对策,以期为技工礼仪教育策略提供参考意见。
[关 键 词] 技工教育;礼仪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3-0218-02
礼者,敬人也,是对人的尊重;仪者,仪式也,是礼的表现形式。礼仪就是指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即按照礼的要求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通过律己,达到敬人的效果。它是人类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道德是礼仪实践的内在要求,礼仪是道德意识的外在体现。
一、礼仪的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教育,从国家层面来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从社会层面来讲,人人讲礼仪,人人敬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从个人层面来讲,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成功走向社会的需要。
礼仪自古以来都是对人进行德育、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是技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技校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思想道德素质和求职能力的提高、和谐校园的构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技校礼仪教育现状分析
技校生源素质良莠不齐,而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不仅对学生的专业要求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面试时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讲究礼仪、言语得体的学生在专业能力同等情况下,录用的比例非常高。所以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现实中的礼仪教育到底是怎样的呢?笔者走访了湖南株洲几所学校,发现礼仪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不知礼
对礼仪的概念认知不够。绝大部分技校学生对礼仪的认知还停留在日常师生互道问候、上课不得睡觉、不得交头接耳阶段;但如公共场合的坐姿行姿、餐桌礼仪、电话礼仪等,与陌生人初次见面的服装、握手、交谈等,能掌握并视场合娴熟运用者寥寥无几;而对中华传统礼仪中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等原则,一概不知,可见礼仪缺失严重。
(二)不遵礼
如今的技校校园,甚至是大学校园,不遵礼的行为到处可见:穿拖鞋上课者有之;进老师办公室不敲门,不问候教师的有之;在卫生间、寝室乱涂乱刻者更甚;在公共场合勾肩搭背、大声喧哗旁若无人;升国旗时着装不规范、讲小话、玩手机,上课随意迟到、讲粗话,甚至顶撞老师的比比皆是,这些不遵礼的现象实在不符合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三)不尚礼
韩愈在《师说》里写道:“师道之不传也久已,欲人之无惑也难已。”今天的礼仪也是这样。技校生往往在中考中失利,内心既自卑又敏感,很多人知礼,却受社会不良风气感染,不敢遵礼,怕别人笑话,怕自己被孤立。并且觉得来技校就是学专业的,技能学好了,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了,久而久之,校园尚礼的大环境就被蚕食殆尽了。
三、技校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缺憾
初中阶段的应试教育唯成绩论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忽略了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和传统的礼仪文化教育,让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识不到位。并且学生自我压力太大,一味钻进考试卷里,认为只要考上了好大学,就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家长,根本无暇考虑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礼仪规范。
(二)家庭环境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原生家庭中父母不讲礼仪很容易映射到孩子的言行举止中。笔者担任班主任期间,一次召开新生家长会,笔者于门口迎接家长。一位穿着珠光宝气的家长面对我的热情招呼熟视无睹,径直走进教室后未发现班主任才折回来问我,也许是笔者身形娇小且当时刚踏上讲台,此家长甚至质疑我的班主任身份,让我哭笑不得。在后来的接触中,笔者注意到该家长的孩子经常在课堂上言辞激烈地顶撞教师,这与家庭教育中的言传身教也有一定关系。
(三)社会氛围冲击
一直狠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递正能量,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但社会中总有一些不和谐的画面出现:如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买票不排队加塞、随意破坏公物等。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社会中的部分不良现象。
(四)个人修为不够
技校学生正处青春期,此时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进入技校,没有课业压力又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学生的自由度较初中高多了,但学生思想尚未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全面建立,自制力欠缺,对行为认知不够。在不尚礼的校园内无法时刻达到自律的要求,经常会跟风做出一些不合礼仪规范的行为。
总之,技校礼仪教育不尽如人意,有多层次的原因,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共同造成了礼仪教育的缺失。
四、技校礼仪教育实施策略分析
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它具有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必须具体落实到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只有将礼仪教育践行于日常生活中:如上课、就餐、就寝、图书馆阅读、乘坐交通工具出行、跟陌生人打招呼等,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有礼仪风尚的人。笔者教学实践多年,总结出以下几点可操作的实施策略:
(一)让礼仪教育从每一节课的师生问候开始
技校生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考失利被迫分流进入技校就读,这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行为较涣散,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进入技校,礼仪素养较差。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课堂就是德育工作的火力前线,而每节课班长的那声起立就是冲锋前的集结号。很多教师认为,上课起立不過是个形式,无实际含义可以略过。而笔者认为,这一声起立意义重大,它正是礼仪教育进课堂的第一步,是尊师的具体体现,是对这一节课的尊重。起立喊得响亮,学生精神抖擞、朝气蓬勃,预示着一节课完美的开端;如果起立声不亮,学生仪态懒散,说明学生在思想上没有重视此课,尚未进入上课状态,那也预示着这节课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笔者认为,每节课的师生问候起立环节不能省,更要如升旗般庄重严肃。喊声不响亮,重来;站起来拖拉,重来;站起后弯腰驼背,重来;有人睡觉故意不起来,重来。总之,学生要喊出气势,站出精神,教师亦要认真回敬鞠躬。这样,一节课才能以饱满的姿态开始。礼仪教育需要抓细抓实,只有从起立的小事做起,具体落实到位,才能步步为营,扎实前行。
(二)让礼仪教育在每一年的入学教育中发展
我校从2010年开始,每年9月份都会在新生中开展一周的入学教育,其中重头戏就是礼仪教育。内容包括上课礼仪、师生见面礼仪、校园公共场合礼仪、校园大型活动礼仪等,授课的方式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两节课连上,一节理论一节实践,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非常好。一进校门就让学生知道礼仪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学生在校期间就会自觉知礼、遵礼、尚礼,学校就会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已超越其他技工院校的礼仪教育,每次有外校同行和上级领导进校参观或视察,都会感受到学院学生的讲礼貌、讲文明的良好问候风气。
(三)让礼仪教育在每一次的校园活动中深入
技工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没有高考的压力,学生从应试教育转向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校园各项活动中。礼仪教育可以借助校园活动的平台深入,从每月的特色活动来看,如“学雷锋”活动中,可以学习领会如何友善地帮助他人而不使人难堪;在“教师节”尊师重教的活动中,可以学到如何向教师表达敬意;在“元旦汇演”中,可以学习如何向教师请教、与同学协作,做到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的完成演出。从校园文化来看,各个技校都有特色“节日”,如美术、书法艺术节,社团活动周,技能竞赛周等。还有为礼仪教育量身打造的活动,如寻找你身边的校园三大文明习惯或三大不文明习惯、礼仪之星竞赛等。这些实践活动都可以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多方联动,将礼仪教育与活动相结合。教师可在每次活动中将涉及的礼仪知识先介绍给学生,然后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如何践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从活动中运用礼仪,接收礼仪,才能长时间地保持礼仪。同时,通过各类活动营造充满礼仪教育的校园环境,营造尚礼的氛围,也能带动更多的学生自觉守礼、遵礼。
(四)让礼仪教育在每一次的家校联系中升华
礼仪教育是系统性教育,学生良好礼仪文明的形成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配合。家庭教育是礼仪教育的重要环节,家长要摒弃重智轻德的传统思想,德才兼备才是學生均衡发展的目标。笔者每学期都会在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举办一次“知礼、懂礼、行礼”评比活动,开学之初,我就以书面形式(或通过QQ、微信群)将社会中、家庭里的礼仪告知家长:如在家如何接待客人、进出门如何与父母打招呼、家庭聚会如何就餐、如何与父母长辈通电话等;同时要求家长关注学生在公共场合是否排队,是否高声喧哗,是否衣着不合理,是否讲粗话等,要求家长如实记录这些方面的表现,等到学期末,请家长到会与孩子共同讲述本学期“礼仪”趣事,并评选班级“礼仪”之星。这虽是个小活动,但在活动过程中笔者观察到,学生非常在乎家长对他们的评价,会为家长所说的“失礼”细节而羞恼,也会为家长叙述的“尊礼”小事而欢呼雀跃。在家校联系中,在小事的践行中,礼仪教育落到了实处,收效也是显著的。所在班级的任课教师在一段时间的任教后,纷纷表示该班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长足进步。像这样的家校联合活动,甚至也会改变部分家长的日常行为,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促进了家庭环境的变化。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以礼待人才能以理服人。技工教育不仅仅要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更要“立德树人”。因为道德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所以,技校把礼仪教育纳入德育教育中是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随着我国技工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培养既具专业能力,又懂礼仪、讲礼仪的中高级技能人才,才符合人才发展的规律,迎合了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郭逢年.浅析如何提升技工院校德育教育有效性[J].职业,2016(34).
[2]张国富.浅谈对技工院校德育教育的几点认识[J].才智,2018(22).
[3]朱殿月,杨睿,张旭.关于技工教育创新战略研究的思考与探索[J].职业,2018(1).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