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卿 张彦
[摘 要] 中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和重要成果,其展现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也是评价中等職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学校须建立一个技能大赛长效机制、建立一支强大高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一套与大赛相对接的教学体系、建立一个技能大赛和专业教学共享的一体化实训基地,保障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促进学校专业教学改革。
[关 键 词] 技能大赛;教学质量;教学体系;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9-0016-02
中等职业院校选拔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提倡的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通过技能大赛来激发学生对于技能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从而展现职业院校师生的风采,同时也是对学校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次重要检验,促进中等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推动职业教育不断提高质量,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一、学校技能大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校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最终目标,以各种学科竞赛、技能大赛为载体,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一直在探索并强化学生的各种技能。从学校校长、教学管理机构的组织工作到普通教师的密切配合,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明显。例如,在国家级建筑CAD、工程测量等技能大赛中,我校高度重视参赛学生的培训,主管教学的校长亲自督促并落实各项组织训练工作,确定参赛指导教师,监督从学校内挑选有潜力的好苗子来组建专门的技能集训班,多次开会研讨技能培训方案。通过技能大赛的参与,参赛选手的业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我校知名度也随之得到了明显提升,在省内中职院校中成为领头军。虽然取得了些许成绩,但在各种技能竞赛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学校缺少统一的管理机制,还需进一步规范
无论是国家级技能大赛还是省级技能大赛,学校虽然很重视,但组织协调工作有待于进行优化改革,往往都是在接到大赛通知后,临时指定某个专业系负责,专业系随之将少数优秀的指导教师和部分学生集中起来进行集训,临时借用实验设备和实验场地,指导教师的授课任务也会相应进行调整,没有形成多专业系、多学科协调、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普及性不够。中职院校如果想在各种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必须明确定位,构建一个科学规范的大赛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技能大赛的层层选拔机制,并制定完善的激励措施,以确保技能大赛的成效。
(二)实践教学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在教学组织上,传统课堂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个体,轻协作”等情况,而我们无论是国家级的技能大赛还是省内技能大赛,都是在强调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实践操作与理论的融会贯通,单独的一门课程是无法适应技能大赛的要求,而且,学校的实验设备还不能满足技能大赛的要求。
(三)学生参赛积极性不高
学生都明白参加技能大赛可以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但是,学生参赛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是采取自愿的原则进行的,部分同学因怕困难而不想参加;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担心基础差而不能获得奖项而不愿报名。以参加算量大赛的学生为例,参加算量大赛的学生多为第三学年(即第五、六学期)的学生,因为学生在第三、四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还没有学完,而第三学年学生正处于顶岗实习阶段,一般专业课成绩好的学生实习单位也不错,这就导致有的学生不愿意回学校集训参加技能大赛;因而导致学校赛前的组队集训不顺利,报名参赛的学生态度不端正,纪律松散,不肯付出,缺乏吃苦精神。
(四)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有些技能大赛一般需要组队集体参加,是一个团体性的项目,比如:测量比赛、算量大赛。要求团队队员之间团结协作,互相配合,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目前,学生缺乏团队精神,仅仅为了突出个人能力,最终在比赛中不能充分发挥团队作用,综合成绩不理想。
二、学生技能大赛培训体系研究
(一)科学规划,构建规范的大赛管理体系
学校要从顶层开始设计,科学规划专业发展方向,校领导要亲自抓,建立一个专门为了大赛服务的部门,建立一个完善的大赛考核规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主管领导的统一安排下,安排各类实训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并优化配置,对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在年度评优、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及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大家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对参与大赛的获奖优秀学生给予一定的奖金支持,与此同时,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争取人人参与专业竞赛,普及大赛,并且做好优秀学生的人才储备和长期培训服务。
(二)以赛促改,推进专业改革
学校应该通过研究技能竞赛的主要内容,分析各类竞赛对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训的基本要求,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和课程体系改革,竞赛内容与所授课程相结合,赛教相融,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竞赛宗旨,通过各种技能大赛来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逐步修改教学计划,淘汰一些不实用的传统课程,学生所学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上,将竞赛的相关课程尽量安排在比赛前学习,在每学期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让感兴趣的同学从第一学期就接触竞赛的相关课程,培养兴趣进行选拔和培训,争取做到教师人人参与技能大赛的培训任务,使教师认清自身不足,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团队沟通合作是企业进行选拔人才与考核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在众多的技能大赛项目设计中,都设置了团队合作的比赛环节,一方面考查参赛选手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一方面考查参赛选手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些问题单靠个人并不能及时解决,需要团队成员合作,共同献计献策方能在比赛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赛,这些都体现了比赛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符合咱们中职教育的“边学边做,在做中寻求进步”的教学理念。比如建筑CAD项目,我校根据竞赛内容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规划和调整,根据赛项中的相关内容和问题,进行了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并通过建立学习小组来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三)以赛促学,完善校内大赛
在学校内的大赛,应该形成能体现本校专业特色和教学内容的竞赛文化,首先要加强调研,以全国各大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为参考标准,发展“以赛促学”的学校教育发展策略,在各年级与专业中举办不同的专业技能竞赛,确保每个专业系都有技能考核,并定期有竞赛项目,各教学系应该依据自身专业特色开展符合教学实际的学生校级学科竞赛活动,来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为省赛、国赛人员的选拔提供依据。校内各类技能大赛可以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目的是在校生要积极主动报名并备赛,从而在学校里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督促和激励作用,为了在最终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参赛学生在备赛过程中既学会了相互配合合作,各取所长,又学会了相互竞争,而且通过各种比赛,无论从专业知识、心理素质,还是沟通协调和应变能力上都有提升,达到了“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学校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宣传那些在竞赛中涌现的优秀学生,加强获奖的荣誉证书的含金量,可以安排获奖选手以“技能竞赛经验交流会”的形式交流竞赛的收获、体会、感想,鼓励学生冒尖,去激发想参加技能竞赛学生的热情,并带动整个学习气氛,推进教学的顺利进行。通过各项校内、省内、国家的竞赛,可大大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以赛促教,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各项技能大赛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考核,更是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考核和监督,因为学生在参与比赛的同時需要指导教师进行辅导,这就需要教师对比赛内容、比赛规则进行仔细研究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训练,这个辅导过程也是教师进行深入研究、相互切磋和学习的一个过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要充分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教法的调整,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我们职业院校为了培养职业人才,需加强技能应用训练,以技能大赛经验来发展一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的新教学模式。在各种大赛的培训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仅从时间的保障上,还是从训练方式方法上,一定要进行全面的组织和管理,指导教师除了要全身心地投入完成每天的培训任务,也需要多和参赛学生谈心交朋友,从心理上对参赛学生进行疏导,同时,还应该走出去参加各种研讨会和进入企业进行实践、考察,听取赛后专家点评,总结积累大赛经验,不断与兄弟院校的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将新的理念和培训方法运用于平常的教学工作中,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五)以赛促建,促进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
职业教育如果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不断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而各种技能大赛对学校的教学及实训设备提出了挑战,因为技能大赛的顺利开展依赖于一个良好的施展平台,而实训基地作为平台中重要的载体,为职业技能大赛提供了相应的服务保障,因此,学校应该将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近年来,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筹措资金,一方面对实训室进行扩建,另一方面也在购置实验设备,逐步改善实训条件,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总之,职业院校的学生技能大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也给学校提供了一个展现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舞台,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备赛过程中,学校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技能大赛的要求,合理规划,谨防急功近利,各专业教师要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下,积极思考定位各省级及国家级技能大赛,努力探索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孔楠.职业教育竞赛及其教学实践的影响[J].科技风,2011(16).
[2]谭世海.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