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宏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其中的节庆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等学校思政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题中之意。在党和国家高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节庆教育活动相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尝试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探究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节庆教育活动相融合的途径,以期真正发挥节庆文化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文化塑造作用。
[关 键 词] 思政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庆教育活动;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9-0132-02
当前,高职高专学生存在盲目跟风过西方节日的现象,认为过“洋节”很时尚,而对于本土的一些节庆却认为没意思,态度很淡漠。这当然有受社会诸多不良因素影响的原因,但是,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了解、对本土节庆的内涵与意义不清楚或者认识不深入是主要原因。解决好这个问题,为青年学生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铸造理想信念之“魂”,是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要举措,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证党的事业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探索将思政教育与节庆教育活动相融合的途径就显得格外的迫切和必要了。
一、学校层面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学校。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高等院校更应关注国家大环境,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影响,而从日常的节庆教育活动着手无疑是很好的切入点。所以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相应措施以确保节庆文化渗入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
(一)做好顶层设计
高等学校领导层需要通过深入师生当中调研与广泛听取师生意见等方式,从全局通盘设计思政教育与节庆教育活动有机融合的体制机制。如,思政课与节庆教育活动融合的机制、学生活动与节庆教育活动融合的机制、校园文化建设与节庆教育活动融合的机制、专业建设与节庆教育活动融合的机制等,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及其他工作处处闪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
确立体制机制时应该附带确立相应的考核评估机制,并将其作为部门年终考核与考评个人的依据,使其成为长效机制,一以贯之。如,作者所在的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多年以来一直做到在某个节庆时间段将某个节庆教育活动与思政课相融合,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在活动当中与思政课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学生覆盖面也达到了最大值。通过节庆教育活动,学生不仅高效地理解了理论知识,而且在实践活动中更深刻地掌握了理论知识,不仅推动了学校的思政课改进程,而且提高了思政课的实效性与学生的获得感,还为思政课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与自身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当然,思政教育与节庆教育活动相融合及相应的考核评估机制也要做到与时俱进,校领导要时常深入节庆教育活动与日常课堂,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统筹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力量,以确保各个机制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二)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节庆文化教育不能仅仅在课程和知识上面做文章,还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是书香圣地,是培养和培育人才的地方。校园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术水平和学习成果,因而創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是每个高校都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首要任务是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节庆文化教育。不可否认,当前一些高校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足够重视,这是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高校领导层应该为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计、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计及为学生全面发展计转变观念,强化节庆文化与学校思政工作的融合力度。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要广泛开展节庆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学生除了在校内普及学习节庆文化知识外,应该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与节假日走出校门去参加传统文化志愿服务。大学生是有文化的群体,通过文化志愿服务,不仅锻炼了大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更重要的是深化了大学生对节庆文化的认识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有关传统节庆文化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近社会,提升能力的最好平台。开展节庆文化教育也是一样,必须增加有关节庆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这些活动内容和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每年的寒暑假和重大节假日期间,应该是开展有关节庆文化的社会实践的重要时间。在这一时间内,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比如举办优秀传统文化展览及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举办以传统文化内容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文化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优秀节庆文化深入大学生的心中,做好节庆文化的传播者。
(三)整合教育资源
高校思政工作水平的提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与协调,必须整合各类资源,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支持。在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学校领导层、思政课教师、学生工作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学校需将这三方面的力量有效地结合起来。
学校领导层起总揽全局与指导监督的作用,及时将党和国家教育政策传达下发并执行,領会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而下发到校内的各个教育管理部门。同时,学校领导层要监督各个职能部门贯彻节庆文化与自身工作融合的执行情况。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不能唱“独角戏”,而是不仅要认真贯彻校领导下发的指示,发现问题及时向学校管理部门反映,还需和其他学生工作者做好日常教学管理的沟通,合理做好思政教育与节庆文化融合的工作。
其他学生工作者(各系的老师、辅导员、学工部和团委的老师)也是学校思政工作的主要力量,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目前,高校辅导员呈现年轻化趋势,与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有利于搞好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当然,由于年轻的辅导员存在缺少社会经验的问题,因此,提升辅导员的节庆文化水平,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节庆文化的认识,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教师层面
(一)深挖节庆文化内涵
做好思政教育与节庆文化融合工作,需要深挖思政课教学内容与节庆文化内涵相结合。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挖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思政课教学内容与中华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将传统节日的文明成分与现代社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结合,将思政课政治教育与学生素质教育相融合,实现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与传承、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使思政课教学与学院“十大节庆”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同向同行、协同发力,助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高了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提升教师队伍的文化素质
众所周知,教师只有做到言传和身教并举,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对大学生起到感召作用。大学生都拥有了对是非对错的评判标准,在与教师的平时接触和交流中需要彼此的诚信作为基础,只有赢得了学生的认可,传授节庆文化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更需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包括节庆文化知识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把自己充实起来,多向老教师和同行教师学习,拓宽自己的授课思路。另外,由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往往是面向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教师还需要广涉其他学科,融合不同的学科知识,实现学科之间的互联互通,以更好地传承优秀节日文化。
(三)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推进二者融合
信息化大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100%。而且手机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对手机的依赖性仍旧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大学的思政课上,授课教师采用一人演“独角戏”的传统授课方式开展教学已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了,学生把大部分课堂时间放在了玩手机上。这就出现了大学思政课上教师授课很认真却只有少数人听课而内心备受打击,学生因为对授课教师授课内容和形式不感兴趣而专注于微信聊天、打游戏、听音乐、看视频的尴尬局面。
思政课本身具有时代性,这不仅要求大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紧密跟随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使其更加具有时代性,而且要求思政课的教学形式适应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如此,探索使用蓝墨云班课、课堂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此来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就成为必要。
参考文献:
李德万.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