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高职院校会展应用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19-06-11 10:48周燕妮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3期
关键词:泉州会展实训

周燕妮

[摘           要]  根据地方会展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地方高职院设置会展专业进行应用人才培养都会面临培养定位错位、招生困难、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过时老旧、师资短缺、实践教学没落地、就业方向偏离以及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人才培养的转型问题,从软硬件两大方面对泉州理工职业学院会展应用人才培养对策建议:确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全员招生,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EQM监控反哺教学,教学条件建设及组织管理,强调学生主体性学习促进就业,移动互联网服务会展教学,促进会展人才全面发展,服务泉州会展发展。

[关    键   词]  泉州会展;高等职业教育;应用人才培养;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9-0032-04

一、国内外研究情况

国外会展教育比较注重实践,为了让学员明确会展的职业方向,将会议和展览分开操作,主要是会展职业培训,由行业协会组织,德国的“双元制”与美国的多元化职业教育是典范中的代表。澳大利亚会展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比较全面,实行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普利茅斯大学会展专业是英国的代表,根据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多样培养目标,三年学制在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开设。大多数教师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强调提升学习机会,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控制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国会展教育存在一定问题:对会展的认识有所偏颇,会展人才的整体素质偏低,大部分任课教师非会展专业出身,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等。陈延理和杜婉丽建议采取适当措施控制会展教育规模和发展速度,对会展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跟进时代更新会展教学内容,会展课程设置进一步改革。金蓓认为高职会展教育应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构建适合会展职业教育的多元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元评教体系。寿怡君和张琳观点一致,认为高校会展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韩健觉得在“互联网”理念下,会展项目服务对人才的要求是既要懂互联网技术,又要了解管理会展项目流程,但这样的人才可遇不可求。“互联网+”的这个“+”的方式、过程、效果和目的在会展业和教育界同样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泉州会展情况

泉州会展的发展得利于区位便利的交通、龙头产业的带动、深厚多元的文化底蕴及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等。同时有着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及企业资源:会展协会、会展服务公司、会展服务酒店、会展场所、会展旅行社及其他服务组织等。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会展相关网站、公众号、微博、APP等的应用促进了会展业在新常态下快速发展。会展是泉州地区经济未来的一个发展点。

三、泉州会展人才需求情况

泉州597人才招聘、泉州人才网Qzrc.com、58同城网、赶集网及现场招聘情况统计,有近70%的企业在未来的三年内对会展人才有不同程度的需求,业务主要集中在会议、培训学习、展览促销、会展管理、会展设计、奖励旅游等方面,且大部分都要求应聘者能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会展服务。目前大部分会展从业人员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通过企业的短期针对性培训就匆忙上岗,经验不足、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会展素养不高、会展执行力不强,加上企业体制、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先天不足,用人的不规范,导致了会展专业人才的缺口,90%的会展企业均亟须较高素质的实践型人才服务会展市场。

四、泉州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状况

我国现阶段会展教育具有一定的地域不均衡性,在泉州就缺乏適应泉州本土较高素质的实践综合型人才。2018年泉州有18所高校,仅有华侨大学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从会展的市场调研、策划、组织运作和现场管理等方面进行培养。12所高职院校均未专门开设会展专业,部分院校在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会展方面的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相关会展知识。

目前泉州理工职业学院仅在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会展培养方向。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想要更好地培养适应泉州会展发展的人才,虽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会展人才培养策略,但因硬件及软件方面的不足,遇到各种问题:培养的目标偏离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方向有偏差、培养模式不对称、课程设置不科学、教材版本旧、师资不强、校内外教学条件有限、教学管理监控不到位等导致学生就业存在困难,在互联网环境下,人才培养的转型也存在着各种考验。

五、泉州理工职业学院会展应用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泉州理工职业学院作为泉州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会展应用人才的重要责任,结合调查、问卷、访谈,同时借鉴国内外会展人才培养经验,总结泉州理工高职会展应用人才的培养对策建议,以更好地服务于泉州会展人才培养。

(一)确定内涵式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扎根晋江、立足泉州,树立“用户意识”,用互联网思维关注“用户体验”,根据泉州会展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明确高职会展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会展人才的细分,通过广泛社会调查再结合本校自身资源和优势,科学制订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秉承“产业—专业—职业”无缝对接,坚持“学生—学校—企业”大融合,立足区域经济,充分调研区域经济的特点和人才需求,形成企业需求—学生能力—设置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思路。将职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素养一同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帮助学生培养“工匠精神”的职业精神。建立会展专业指导委员会,同时根据企业行业调研报告及阶段性反馈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学生助理上阵,多方配合招生

在“全员招生”政策的基础上优化学生招生队伍,充分利用学生母校优势进行招生。选拔各生源地的招生助理进行专项培训,考核合格者入驻到各生源校进行主动宣传。要求招生助理对学校的招生政策了如指掌,能及时通过移动工具(QQ、微信、贴吧、电话等)热点答疑、引导志愿填报、提供录取查询服务、跟进学生入学意愿、提供入学指南。同时各学院通过专业微信公众号、QQ群、微博、贴吧等对专业疑惑进行解答,对应的书记、辅导员、班主任、招生助理跟进已录取考生,了解考生就读意愿及家庭困难情况,及时协调给予帮助。

(三)做富有内涵和时代特性的课程建设

高职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直接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专业基础类课程要求教师授课过程需适当引入移动互联网培养信息素养,并引导通过移动互联网工具主动了解当地政府政策、行业动态、法律法规、文化等。

专业课程适时引导学生结合移动互联网服务会展,如会展物流信息化,移动端查询提醒。学生主动获取最新的会展相关信息及政府政策动向:泉州网、泉州政府网、中国会展网、中国会议网、阿里会展、中国会展在线、e展网、31会议网、中国国际展览贸易网、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等。

实践模块可结合互联网进行会展网络信息平台开发与建设实践:运营展览人论坛、泉州会展论坛、泉州会展网、会展主题公众号等。通过校企合作邀请企业会展专家、领导、工程师为实践实训模块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的制订提供实质性建议,并参与实践教学。

会展活动本身是一种客户体验模式,会展活动在策展上将不同媒介进行融合,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实现跨界与混搭,可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会展、会展涛客、会展讲武堂、中国会展门户、赢时代会展等。积极参加会展人大会、会展人点亮中国、会展人红包节、会展人摄影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同时应将闽南文化、宗教文化、泉州华侨、海丝文化、特色小吃、特色建筑等泉州文化融入会展的相关课程课堂中,要求熟悉泉州当地的文化特色,有助于在日后的就业工作过程中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所选教材应是结合泉州会展业实际内容,体现课程特色,提高教材质量。结合高职学生特质和当前移动互联网环境,邀请业界人士参与开发校本教材。以先建后补方式开展“会展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积极开发基于移动学习的互联网资源,收录各种会展典型案例、微信公开课、微课、慕课、自编教材等,促使“教学资源”向“学习资源”的转型。

(四)会展师资队伍建设

会展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設是新开设专业进行高职会展人才培养的基础。

(1)利用晋江引进优秀人才办法,引进高级职称、高学历的教师。

(2)鼓励支持新进青年会展教师提升学历学位、专业、科研水平,支持在职攻读学位及其他在职学习培训。

(3)校内相关专业如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调过来的专任教师,可以由学校公费派送至其他地区会展教育发展较好的高校学习会展行业最新知识,了解最新行情、研究成果等。

(4)启动企业技术专家的引进和聘用工程,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会展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实践教学的相关课程,并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5)将“双师”素质的会展教师培养纳入学校“培才工程”,鼓励“双师”型会展教师发展,服务会展教育教学,鼓励会展专业教师参加对应的技术技能培训并通过相应的考核,以便取得相关技能等级证书。针对实验员、实训教师,不断强化其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鼓励其进行学历提升学习和专业理论培训,使其朝着“双师”素质教师的方向发展。

(五)EQM质量监控反哺教学

学校加强教学情况监控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构建信息化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简称EQM),以提升教学质量标准为目标,建设教学资源库,通过“互联网+智能终端”对课堂纪律管理、听课巡课、宿舍巡检、督导巡查、满意度调查、学习反馈、成绩查询等环节进行管控。最后结合大数据技术对教与学的行为数据进行收集,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做出反馈,推动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全面实行教学质量监控,反哺会展教学。

(六)加强实践教学

成立实践教学中心,从学校层面出发指导和规范实践教学,二级学院则可在弹性限度内灵活地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

1.加强校内实训场所建设利用

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商学院商贸类专业和文化旅游与体育学院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实验实训场所,进行专业实验实训场所共建共享。

(1)购置教学软件,在东教314-316商科综合实训室建立会展信息化实验室,主要用于会展信息、系统、设计等课程教学,如会展设计、会展策划、会展信息系统、会展电子商务、移动互联营销等。

(2)在东教338数字语音中心基础上建立会议模拟实验,给予学生会议方面课程的系统化的讲授和体验,并进行模拟会议管理实训。

(3)根据主楼四楼展厅的特色,设立展览模拟实验室,让学生模拟操作,如何进行布展及现场管理,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4)在东教328建设会展项目实验室,如模拟你带着网络手机以嘉宾的身份出现在会展活动现场(婚博会),扫一扫签到加入婚博活动现场群,关注公众号了解活动流程安排,现场录制视频分享至微博朋友圈等,摇一摇抽奖、位置共享、现场交易、结交好友等。

(5)加强对学校学术交流中心、酒店综合实训室、创业楼、2号楼和4号楼学生生活服务中心、学生心理发展中心、主楼公共平台、会议室、小礼堂等公共场所的利用,在主题项目实践过程中,校内小型展览场所可灵活地选择。

(6)通过校友会联系有爱心有意愿的校友结合相关专业项目进行合作,接受校友及企业捐赠资源,进行校内实验实训场所的建设和利用。

(7)整合资源,发展专业,申报相关项目,争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获得经费支持,对校内实验实训场所进行完善,更好地服务于会展教学。

2.校政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

会展专业因其特殊性,易受各种客观因素(场地、天气、配套设施、服务、交通、通信等)影响,校内的实践条件很难满足开展所有实践教学。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寻找企业合作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在利用校内实训场所的基础上,可以参考火石传媒与学校的合作模式,将会展公司办在校园内,如“会展设计工作室”,用较低的成本聘请教师或学生做兼职。

校外“会展设计实训基地”可以与新美创广告服务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展位搭建和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可以与晋江国际会展中心共同组建,“会展策划和会展传媒实训基地”可以与福建省中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组建。让学生参与具体的工作事项,设计服务由双发联合研发,进行会展项目的孵化,完善和强化实践教学。

(1)项目合作以现代学徒制、二元制模式进行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将企业课程植入课堂,将课堂转移到企业,校企双向互动,企业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并进行专业教学,同时联合开发课程、教材、培养师资等。

(2)学生从三个层次入手认识实习,如到各大展馆东海国际会展中心、晋江国际会展中心参观学习,微信群和QQ群内分组分享交流,在班级群中汇总公布文件和公众号。跟岗实习,在展会期间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认识学习;可多个岗位进行轮岗体验学习,要求通过移动互联网手段实时反馈跟岗实习情况;顶岗实习采用双向选择模式安排至少6个月的顶岗实习,由教务处、学院领导、系主任、专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共同组成学校指导团队定期以走访、电话、网络工具(QQ、微信、邮箱)等形式与公司领导、企业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与管理,可通过习讯云APP平台进行监控。

3.促进实践教学项目多维开发

(1)校园学生自办展

①学校内学生参与的较大型活动(如新生开学典礼、迎新晚会、运动会、毕业典礼等)可以由相关部门总负责规划组织,安排会展专业学生配合参与整个活动的准备及落地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成长。

②整合校园自办展资源,举办多种形式的策划创意大赛。可根据泉州经济、旅游、文化(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宗教文化)等规划不同主题。

③学校可以整合行业资源,若发现有合适的市场,可及时将现有成熟的自办展创意策划进行修改完善,并推向市场,弥补企业研发方面的不足。

④引进“职业赛制”,寻求有兴趣的企业合作,由会展企业和学校一同策划适合PK的项目,一举多得,学生实操水平得到提升,学校人才培养得到认可,企业品牌得到宣传,同时选拔优秀人才。

(2)合理安排课程集中实训

根据会展专业课程特色合理安排实训周,项目应融入会展策划课程训练学生的策划能力,一般可以安排在课程结束前最后两周。如开展模拟会展企业项目策划工作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项目策划组可分成品牌形象策划组、市场营销策划组及会展运作筹划组等。各小组的任务都应包含项目的设计、讨论、调研、分析和报告撰写,小组长需负责小组内的工作分配和协调组内成员的工作。教师全程给予有效指导,鼓励创意创新,强化设计思维及团队精神,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竞争意识。

(3)小学期综合实训,实习前的职业化集训

将第二学年暑假8周的时间设置为“小学期”,相关课程可以和合作单位共同设计,安排具有特色的实训,内容可以是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毕业设计、考证培训、竞赛集训、合作交流、调研、“跟岗+顶岗”相结合等。统一举办“小学期成果展”,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QQ、微博等分享学习。小学期进行离校前综合实训,做好实习前的职业化集训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参加毕业答辩,邀请会展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列席指点。一来促使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完成论文,二来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当“媒人”,促进零距离就业。

(4)以赛代考、以证代考、以项目代考

①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

学生参加教育行政部门或属于教育部下设的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级行业协(学)会或知名企业组织的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技能竞赛(如学生会展策划大赛、会展专业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会展创意大赛等)获奖的,可申请当科课程或涉赛课程免考,具体课程门数和成绩核定根据办法而定。

②实践教学与考证相结合

由鉴定站负责发起会展业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的申报工作,增加考证的工种有会展策划师资格证书、助理会展师资格证书、会展策划与实务资格证书、注册会展经理证书、会展管理认证证书、现代会展岗位能力证书。以“双证融通”为核心把学生考证列入课程计划,减少学生因为培训所耗的时间、費用,同时执行相应的课程考核制度。

③以项目促进实践教学

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积极参与会展行业的社会调查、发表论文、制作小发明专利、参加课题立项研究、创业等,获得《办法》认可的项目可以根据情况申请免考成绩记合格。

4.移动互联网服务会展实践教学

高校需要创新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移动设备的及时互动性,让移动互联网资源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1)建立会展专业班级微信群、QQ群、微博、公众号、学习通课程、班级等,通过班级分组轮流管理运行;及时共享课件、学习资料,提醒学习任务完成及注意事项;分享阶段性学习成果及社会实践经历等。

(2)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各种主题知识竞赛。

(3)利用移动互联网调查展览会的基本情况,要求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框架做一份了解展会(已开展或即将开办)综合情况的问卷,利用移动互联网手段进行发放填写,收集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分析,形成报告。

(4)“互联网+会展”大讲堂,教师利用移动互联网分享会展业著名人士关于“互联网+会展”讲座、视频、文章、评价等。也可以邀请会展专家到校做系列专题讲座,通过网络实时分享。

(七)强调学生主体性学习促进就业

1.加强体育素质教育

会展行业特性及工作性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意志坚持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学校通过跑步育人优化教育途径,以早锻炼为载体,学生在校期间,每天6点起床有序、有组织地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早锻炼。在校学生晨跑累计达到750公里以上,提高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格,强化吃苦耐劳的毅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苹果手机咕咚、微信的计步器、QQ运动、小米手环等在全校师生中均成了记录每天运动量的工具,形成周报。同时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和好友分享运动的喜悦,并可邀约附近人一起运动、跑友PK然后一起做捐募慈善等。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是随时都可以进行的,为了保证学习效率和质量,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利用学习通泛雅平台,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鼓励课内外进行补充学习,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习方式。学生随时可以用手机、平板电脑扫描歌德电子阅读机二维码下载所感兴趣的电子图书,利用共建单位晋江数字图书馆的电子数字资源,在超星移动图书馆平台中获取相关图书、学术资源。

3.注重引导职业规划突出创新创意创业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和“创业基础”列为会展专业通识必修课。开展“理工基因”校友导师计划,通过聘请专业相关的优秀校友担任职业导师,以指导或提供实习机会的方式开设“创新创意创业大讲堂”线上同步课堂,鼓励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终端随时进行学习和分享。二维码扫描人物长廊的“理工之星”,宣传“就业创业”典型,了解创业心得并且可随时分享,积极借助互联网工具营造“互联网+就业服务”氛围,运用微信公众号、QQ、微博、手机APP等平台推送会展专业对应的招聘信息,提高会展专业学生就业服务效率和质量。

利用创客空间,通过虚拟经营企业,熟悉创业流程,提高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业竞赛、技能竞赛、创业实训等“试创业”实践活动,并按规定将其纳入创业培训政策支持范围。

(八)多种信息化方式促进人才培养

1.允许手机课堂

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教师可以和手机这位“第三者”在课堂上和平共处,利用学习通进行授课,教师可以在合适的知识点和时间点,通过作业告诉学生任务,同时进行互动,要求学生通过指定APP如百度手机版(需预先下载和安装)搜索热门话题及典型性會展案例分析。同时引导碎片式学习,注重学生手机行为:阅读、记录与存储、通讯与交流、完成学习活动、APP应用、定位与导航、搜索与查询、计算、放松与调节、创新与创造。

2.适时翻转课堂

翻转学习要结合会展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利用信息化的丰富资源,把“翻转课堂”的课前准备做好,班级分成四个小组,由组长扫描二维码获取对应的任务后和组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对策。随后组员不变,组长轮换到其他小组,这样每名组员都参与过四个不同的话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自主思考的同时可以与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这样兼具“小组学习”“同学讨论”“移动互联”等多种课堂元素。

3.微时代微课

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开通会展课程微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用微课堂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展微课的开展只选取一两个知识点进行讲解,一整组微课的知识要全面性、系统性,但此微课主题突出、内容具体,资源“情景化”,同时应注重知识点巩固环节的设置。

4.免费慕课

会展慕课课程可以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慕课网APP(覆盖Android和IOS两操作系统),将各地的教学者和学习者通过一个会展主题联系起来。每周学生可以自发通过移动端定位跟附近的同学组成面对面学习小组,或者成立网上学习小组,以研讨的形式,根据约定的时间讲授、研讨问题并提出阅读建议等。每门课都同样要用阶段性的测验和期中期末考核,考核方式可以为小组互评。

参考文献:

[1]童铧彬,吕玉龙.“互联网+”背景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应变策略探究: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8(8):150-153.

[2]张茂伟.“互联网+”理念下高职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8):1-3.

[3]韩健.“互联网+”理念下的会展教育转型[J].现代交际,2015(4):28.

[4]许丽芳.高职院校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7-19.

[5]李新,梁晶.高职会展专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3):88-89.

猜你喜欢
泉州会展实训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你要去泉州吗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福建泉州推进与印度金奈建立友城关系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
会展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