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06-11 11:34陈宏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军民深度融合

陈宏

摘   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拓展了新空间、增添了新动能,但在当前实践中还面临认识偏差、融合机制不健全、地方统筹不够等问题,必须树立“统”的思维,加大“融”的力度,按照国家战略层面部署,结合本地资源禀赋、找准工作着力点,扎实推动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军民融合;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9.02.014

文章编号:1009-6922(2019)02-74-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把“更加注重军民融合”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防建设将获得更大的支撑力,经济建设将拥有更强的牵引力。近几年来,军民融合战略受到地方政府与企业的高度关注,各地纷纷把军民融合作为地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抉择,作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全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

一、抢抓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机遇

习近平總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军民融合国家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对地方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作出“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既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也是谋求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质是国防和军队建设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国防和军队建设可以从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经济建设也能从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科技支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造的新需求、新市场,为新时代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为地方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觉,也为拥有军民两用技术的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军民融合市场增量空间巨大。数据显示,我国军民融合市场正处在高速成长期,军民融合总产值2014年达1.6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32.80%;2015年达2.02万亿元,增长21.69%;2016年达2.35万亿元,增长16.34%;2017年达2.84万亿元,增长20.85%。近几年来,地方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求作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目标,初步显示了军民融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军民融合是一个军民双向受益的战略,未来有望成为万亿级市场,必然为地方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打开一个大市场。

(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地方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高质量发展必然是创新驱动型发展,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军民融合技术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诸多领域。据统计,仅在航天领域,近几年就有2000多项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为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示范作用。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既为已有的地方技术、产品参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创造条件,又加快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移和扩散。特别是军民两用技术,能有效刺激民用科技进步,加快地方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正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个别领域创造了辉煌业绩,但实践中仍然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和瓶颈,影响了军民融合的持续深入发展。

(一)认识偏差成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盲点”

1.把军民融合视为双拥共建的延伸。两者虽然都指的是军队与地方,但内容和形式不同。“双拥共建”指的是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军爱民、民爱军,由民政部门牵头,主要任务是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军民融合”指的是军转民、民参军,由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牵头,主要任务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如混淆两者,可能导致方向偏离、多头管理。

2.把“民参军”的主体局限于民营企业。“军民融合”的主体是指军民通用资源供求的双方,包括军工企业、民口企事业单位、军工企事业单位、相关政府部门等。“民参军”的主体指的是民口单位,并不只限于民营企业,也包括非军工央企、地方国企、股份制企业等各种非传统军工主体。军民融合发展,也不是军队和民兵如何发展,而是军工制造与民品制造融合发展。如不正确把握,可能导致主体缺失。

3.把“军转民”当成一般意义上的招商引资。有的地方没有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和国防建设的大战略,仍按照传统理念去驾驭军民融合。以单纯的经济观点,从单一的企业层面抓融合,把“军转民”当作纯粹获取资源的手段,片面追求地方GDP增长,忽略了军民融合是全社会、全经济结构的一个大融合。如单方顾及地方经济,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军民融合的宗旨和初衷,弱化了军民融合的重大深远意义。

(二)融合机制不健全成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痛点”

1.信息渠道不宽。目前的国家“军民结合公共服务平台”和“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对地方来说,虽可以获得一部分信息,但受制于保密安全等诸多因素,仍有大量信息(采购流程、科研需求、项目来源和政策制度等)很难获取。全军武器装备采购网仅是一个单向通道,对军队来说,也没有专门的信息通道了解民口单位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信息不对称、需求对接不顺畅,导致在一些地方和领域的军民融合未能向深度发展,仍停留在口号和文件中。

2.准入流程不便。军品科研生产有其特殊性和敏感性,民口单位普遍反映进入程序审批环节多,虽然军工的准入制度由“四证”改为“三证”,但分头管理,相关方面各自认证范围不兼容、不通用。审批层次高,批准进入部队列装的各种资质要求严,批准权限主要在总装备部,少数在军种,需要层层申报。办理周期长,认证程序繁琐,一般进入装备承制单位目录周期需2-3年,导致大多数民口单位难以承接军品生产。

3.协调联系不畅。军工企业的各种决策权大多集中在集团高层,尽管有的军工企业研发和生产基地在地方,但这些二级以下的子公司往往没有多少自主决策权。长期以来,军工企业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科研生产情况不对外公开。地方过去更多的是为国防科工提供发展所需的土地、子女就学、员工就医等保障,缺乏直接与军工企业的协调联系渠道,与军工打交道存在距离感。

(三)地方统筹不够成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困点”

1.缺乏军民融合专项规划。有不少地方尚未制定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融合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不明。由于过去保密的要求,不少军工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布局于山区,也给地方融合发展布局和产业链延展、产业集群发展增加了难度。有的规划流于形式,产业布局较为分散,未能有效整合军地优质资源,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短期性,不利于产业的集聚和下游企业规模发展。

2.缺乏联动和系统性的政策。目前,在“民参军”过程中的政策普遍存在碎片化和缺位性。地方政府权力有限,提供的政策很难解决体制、机制以及相关的金融、工商税务等方面的问题。客观上军工技术研发投入大,现行的军选民用装备的采购模式为“三自一参与”(即企业自筹资金、自主研制、自主开发,军方参与),意味着参军企业的科研费和前期投入等,基本得不到军方补助;而地方财力普遍困难,支持的力度极为有限,也无法提供咨询管理、资质代办、军需对接等服务的政策。

3.缺乏行业管理经验和行政手段。由于軍地管理长期实行分割体制,在军工等方面基本没有联系,地方政府对国防科工方面缺乏管理经验。开展军民融合以来,大多市、县仅有议事协调机构,没有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政府行政手段作用难以发挥。有的地方虽然把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放在了经信部门,但力量不强、调研不够,缺乏力度大、针对性强的工作措施,还未进入常态化、正规化、科学化阶段。

三、把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着力点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地方来说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要树立“统”的思维,加大“融”的力度,按照国家战略层面部署,结合本地资源禀赋,找准工作着力点,扎实推动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

(一)抓好政府主导这个关键点

1.用领导强化融合。地方是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中坚领导力量,要坚持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统领工作全局,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和政府工作职能,强化机遇意识和主动作为意识,引导消除认识误区。坚持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作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机制固化下来。强化工作机构设置,健全工作体系,明确工作职责,充实工作力量,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2.用规划引领融合。把规划作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深入调研,充分考虑本区域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潜在优势,编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规划。明确方向,确定军民融合产业定位、发展目标、实现路径。聚焦重点,把主攻内容放在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循序渐进,引导资源要素在现有区域内合理布局,形成有区域特色的军民融合格局。

3.用协同促进融合。地方政府要担当尽责、主动牵头,充分发挥武装部、军分区作用,强化军地各领域各部门各层级的综合协调。完善军地深度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和会商协调机制,及时协调处理矛盾和问题。加强军地双方需求通报,准确掌握需求变化,定期组织需求对接。强化监督机制,组织专项督查,纳入工作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稳步推进。

(二)抓好平台建设这个结合点

1.搭建信息沟通平台。打破军民信息平台条块分割现状,地方国防科工管理部门要积极收集本地民口单位前沿技术、优质产品、资源信息向军工和军队推荐,争取列入国家军民融合信息平台。同时,主动收集军品采购和配套需求信息向民口单位精准推送。组织民口单位参加国家军民融合展示展览、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等活动。搭建与央企对接平台,定期召开“军转民”“民参军”双向对接活动。健全军地信息收集、报道、对接和发布制度,切实解决信息传导机制不畅的问题。

2.搭建产业集聚平台。积极争取设立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依托现有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创新发展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引导企业集中布局。鼓励军工集团参与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建设。加强军民融合项目的对接、跟踪、建设、服务,着力抓好园区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形成军民融合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和规模效应。

3.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地方行业资源,依托军民融合产业园区,构建包括创业孵化、科技评估、金融服务、贸易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供应链服务等综合服务平台,为军工单位和民口单位承担重点科研生产任务提供必要的保障。做好与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通过“互联网+服务”模式,着力构建创新服务云平台。联合军方为民口企业定期组织开展保密认定、许可审查、军品免税、专项资金申报等政策辅导和服务。

(三)抓好融合要素这个支撑点

1.在创新支撑上着力。探索建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孵化机制,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研发。整合地方科技创新孵化器,加载军民融合特色功能。鼓励和推进军工科研院所通过合作开发、“二次开发”将军民两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化。构建“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支持民口单位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先进军工技术的产业化。推动有关方面加快军民两用技术降密解密,助推“军转民”,促进地方新旧动能转换,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

2.在政策支撑上聚力。帮助民口单位落实国家已出台的军民融合支持政策,享受与军工企业同等政策待遇。充分对接国家政策,并在土地供应、科技激励、知识产权、税收减免、贷款贴息、人才配置、资金扶持等方面,依法予以民口单位更多支持和优先保障。推动有关方面降低军民融合制度性成本,优化“民参军”准入管理,精简准入程序,实现市场准入多证合一,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在人才支撑上发力。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依托知名高校采取委托或定向方式,举办军民融合企业家培训班,为地方培养急需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级技师等人才。大力引进“军转民”“民参军”企业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团队。积极做好军改后全国大量军队高层次专业技术干部选择自主择业的承接工作。鼓励民口单位创建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高层次人才。支持军民融合人才创新创业,鼓励企业柔性引进急需人才。畅通军民人才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渠道,不断扩大“民参军”队伍规模。

参考文献:

[1]智研咨询发布.2018-2024年中国军民融合行业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R]. https://www.chyxx.com/research/201803/615667.html

[2]游光荣,赵林榜.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7.

[3]杨少鲜,李宏伟.现阶段军民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R].赛迪智库,2017.

[4]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军民融合产业分析报告[R].2018.05.

[5]李瑞兴,徐贵忠.迈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时代[N].解放军报,2017-11-20.

猜你喜欢
军民深度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刚柔并济
数形结合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破次元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融椅
军民融合:破题与思辨
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