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回答了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关于经济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继续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经济发展;八论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922(2019)01-38-0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下简称“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系统总结、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对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经济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本文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总结和概括为“八论”。
一、经济发展目的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习近平经济思想,首先明确了中国经济发展“为了谁”这个执政党必须明确的大是大非问题,赋予了中国经济发展目的新的时代内涵。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当选总书记后同中外记者见面发表讲话时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明确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为发展“为了谁”定位定调。
习近平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这充分凸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明确宣示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也充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改革开放40年,我们党“聚焦发展、造福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效显著。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2.8倍,贫困人口减少了7.4亿,就业人员翻了一番,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
(二)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级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以新当选总书记身份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7日,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他再次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实现共同富裕,一是要如期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和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二是要重点实施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东部率先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和珠三角区域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做出了明确的阶段性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三)致力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不仅坚持爱国主义,也坚持国际主义。新中国成立近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社会事业获得飞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是,如何让世界各国人民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同时有效避开“修昔底德陷阱”,成了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不可回避的一大难题。习近平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破解这个难题的“金钥匙”。
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首次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013年9月5日,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发言时指出:“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2016年1月16日,习近平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上的致辞中说,中国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并致力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赢得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认同。2017年2月10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3月17日,载入安理会决议;3月23日,载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
二、经济发展目标论
目标,就是方向。没有明确的目标,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失去方向,成为一盘散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我国的发展目标特别是经济发展目标,进行了再审视、再概括、再明确,为全党全国人民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和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充分彰显了习近平作为总书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的清醒认识和坚定自信。
(二)“中国梦”内含两个“一百年”目标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的讲话中,习近平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大的梦想。”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再次对“中国梦”进行了诠释。他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段非常有开创性意义的讲话给出了“中国梦”的准确定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答了“中国梦”的目标构成:建党100周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国100周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揭示了“中国梦”的本质体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三)實现“中国梦”的两个具体目标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中国梦”第一步的具体目标,主要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2020年以后的目标,尚未具体化。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对“中国梦”第二步的目标进行了细化和具体化: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经济发展体制论
体制问题,是带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重大决定,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标志着我国“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很多重要观点、作出了很多重要判断,不断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引向深入,不断把我国经济发展推向前进。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经过20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好,不仅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难以形成,还必然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所以,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不仅需要改革,而且需要更全面更深入的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保证。
(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怎么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贯穿我国改革始终的一个核心问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所有这些都是认识的不断进步与深化,并在实践中有效转变了政府职能,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但是,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经济体制存在的种种问题仅仅依靠赋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在新形势下,面对新的问题,必须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一个重大创新,意味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他认为,在功能定位上,我们要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待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产权保护和政策待遇等方面都应该一视同仁。
在我国,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改革开放40年,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截止2017年底,我国民营经济在全国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民营企业由201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28家。
发展民营经济的大政方针没有变、也不会变。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亲自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批驳错误言论,为民营企业家鼓劲加油。针对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有的人发表了一些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言论,比如:有的人提出所谓“民营经济离场论”,有的人提出所谓“新公私合营论”,有的人说加强企业党建和工会工作是要对民营企业进行控制等等,习近平说:“这些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党的大政方针。”“在这里,我要再次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已经写入《党章》和《宪法》,不会变,也变不了。
(四)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013年4月8日到10日,习近平在海南省考察调研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充分说明了农民小康对全国小康的极端重要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致力推动国资国企、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教育医疗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习近平指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对此进行了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上如期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必将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极大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
四、经济发展阶段论
对经济发展阶段及时作出准确判断,是提出新目标、明确新要求、实现新发展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时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做出科学判断,对正确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國经济呈现出“新常态”
2013年12月10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了经济“新常态”。此后,他多次在讲话中不断丰富并阐述了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他指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习近平提出“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准确研判了中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宏观经济形势、充分展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决策定力。
(二)面对“新常态”必须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习近平指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为此,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五大发展理念各自关注的侧重点和要集中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习近平认为,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习近平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
(三)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继2013年作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这个判断之后,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相适应的目标、任务、要求也变了。因此,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此,必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尽最大的努力解决好我国社会新的主要矛盾。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仍然是我们党和国家今后谋发展、做决策的根本依据。
五、经济发展动力论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不断转换和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旧动能,不断培育和壮大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发展动力的理论。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中国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最强大的动力就是改革开放。习近平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此再次加以肯定:“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藥的决心,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把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
(二)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首次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此后,他多次在不同场合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表重要论述。其主要观点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主要任务是振兴实体经济,建设制造业强国;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些论述和观点为我国持续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引领。
(三)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通过“引进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但2010年经济总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经济亟待通过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走出去”,进一步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和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为此,2013年秋天,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一个高瞻远瞩、非常有创意的伟大构想,也是近年来被实践证明为富有成效的伟大构想。它除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开辟了新空间,也为沿线国家和人民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到2017年5月,全球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2017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73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出口43045亿元,增长12.1%;进口30700亿元,增长26.8%,实现了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
(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投资、消费、出口,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长期习惯用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其局限性近年来日益凸显。实践证明,真正能够支撑一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是创新。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同时,习近平认为,科技成果只有“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不仅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而且科学回答了怎么样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一些国家在“关键技术”上对我国实施封锁,而国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力量分散的问题,习近平还特别作出提醒和提出要求,他说:“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千万不能丢了!”我们一定要“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
(五)让居民消费和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影响了中国经济对国际国内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因此,必须更加重视居民消费和服务业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以往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更多依靠国内需求拉动转变。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宣布:“2016年,中国居民消费和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6年前三季度第三產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8%,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1%。”
六、经济发展方式论
一个国家在它的发展初期,走粗放型增长道路具有必然性。但是,当经济发展到达一定水平之后,必须加快推进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否则,经济就会走进“死胡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大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作出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并正在引导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2010年2月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发表讲话时就强调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必须坚定不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又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关键是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二)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
针对近几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昂贵的资源环境代价这个突出问题,习近平还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三)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习近平指出,要突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我们就必须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习近平认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他还说,最重要的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生态环保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这为我国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指明了正确的路径。
七、经济发展方法论
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包括我国经济建设在内的各种改革发展实践活动,都充分说明了“方法”的极端重要性。方法对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不对,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导致失败。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包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一)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系统概括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即14个“坚持”),第一条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他还明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党是领导一切的,经济工作也不例外。习近平指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有利于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有利于调动各方、形成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年均增长7.1010,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其根本原因就是坚持了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二)稳中求进
这是习近平2012年12月1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后来他又多次进行论述、反复进行强调。习近平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稳”和“进”要相互促进。这就科学诠释了“稳”和“进”的重点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既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三)问题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习近平还积极倡导底线思维。底线思维,就是在认识和实践中把握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客观限度,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分析可能出现不利情况,既设定最低的目标,又积极争取最好结果。这也是我们党近年来组织和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方法。
(四)重点突破
通过找准重大问题、突出问题,着眼关键领域,抓住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实施突破,从而带动全局发展,这就是重点突破的方法。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审时度势,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确定今后三年要重点打好、确保打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是重大突破方法在我国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采取重点突破的方法,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八、经济发展环境论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黨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致力于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发展环境理论。
(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优化政治环境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环境。这不仅阐明了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的关系,而且阐明了党的建设与改革发展的关系。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五年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尤其是在反腐倡廉方面,我们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实践证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我国近年来的改革发展营造了越来越好的政治环境,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亲自出面抓改革,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先后推出1600多项改革举措,使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通过改革,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2017年6月13日,“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始终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一牛鼻子。2018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据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已经从第78位提升至第46位,大幅上升了32位。
(三)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优化国际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孜孜不倦地为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营造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而不懈努力。习近平指出:“无论前途是晴是雨,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是唯一正确选择。”“中方希望各国共同营造自由、开放、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大环境。”同时,中国坚定支持联合国和WTO等国际组织并遵守其基本规则,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多边主义;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坚决反对对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采取“合则留,不合则退”“合则用,不合则弃”的错误做法。实践说明,国际环境好,我国经济发展就顺利;国际环境不好,我国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习近平还指出,人类发展进步大潮滚滚向前,世界经济时有波折起伏,但各国走向开放、走向融合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可以预见,一个更加富强、更加美丽的中国,必将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世界,必将出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
综上所述,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关于经济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继续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责任编辑:康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