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颖
内容提要:重彩山水画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如果说“水墨”代表了我们华夏人内敛、含蓄的一面,那么重色、重彩的“丹青”就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华民族自信、张扬的一面。本文通过探索重彩山水画的色彩材料的古今变迁,进一步阐释了中国传统重彩山水画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重彩;山水画;色彩材料
在中华民族极具内涵的艺术历史中,色彩材料于山水画创作来说是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古人善用石色等色彩材料在画卷上绘制壮丽的美景,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重色重彩,将青山绿水的中华大好河山表现得和梦一样波澜壮阔。犹记得第一次看到这幅画卷的时候,我内心浮现的第一个词是美妙,第二个浮现的则是神奇。《千里江山图》那浓烈的青绿,把欣赏者们带进了一个颇为奇幻的风景里。北宋王希孟用他的艺术语言将青绿山水画推到了一个巅峰,而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则开金碧山水之先河,是重彩青绿之代表。历史上对中国画曾有过的一个简称是“水墨丹青”,窃以为如果将“水墨丹青”这个词分开来看,“水墨”代表了我们华夏人内敛、含蓄的一面,重色、重彩的“丹青”就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华民族自信、张扬的一面。我们中国人自古就讲究一张一弛,宽严结合。
一、重彩山水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色彩开始萌芽。此时的山水画还未单独分出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而是作为人物的背景出现在画作中。佛教在当时被大力推崇,这可以从现存的敦煌千佛洞上的壁画看出,当时就已经出现了以矿物质重彩颜料作为壁画的主要用色。颜色主要是青蓝,再配以胭脂色、蓝靛和草绿色等。这些矿物质颜料以及绘画技法的出现对重彩山水画的发展是存在巨大影响的。在唐代李思训和王维的绘画风格影响下,山水画出现了“南宗”“北宗”两极局面。《旧唐书》写道:“迄今绘事者推李将军山水。”大小李将军在传统之上,将青绿山水推上了一个高峰。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曾讲过:“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李思訓把山水画这一画种完全独立,这便奠定了他在山水画史上无人能代的重要地位。他的画风也极大地影响了王维,促使了“南宗”的形成。南宗之祖王维在《山水诀》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青绿山水画都属于重彩山水画的范畴,重彩山水画为主的画坛地位开始被打破。历史上人们对中国画的简称也渐从“丹青”转向了“水墨”。唐宋后,出现了小青绿山水,我们又可以将其称为淡彩青绿山水画。元明清时,水墨文人画开始流行并成为主流。受此影响,重彩山水画开始倾颓,画家们开始更注重笔墨,文人画重“意”、重“简”、重“书”,认为过于艳丽的画面不雅即“俗”,不符合文人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在水墨文人画的大潮流影响下,中国传统重彩山水画因为文人观念的影响、制作的繁复以及绘制又颇费心力等,一些珍贵的颜料制作工艺和使用方法逐渐流失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二、重彩山水画的表现和现代重彩颜料的变迁
中国绘画艺术摆脱了对技巧的极度推崇,达到了人与画一起回归本质的境界。写实主义是对真实自然人或事物的直接模仿,而中国重彩山水画并不是对现实景观的直接模仿,而是在画家们苦心经营下的成果。画家们寻求的并不是直接模仿山川和表现客观的风景,而是将这些作为创作的灵感材料,苦心经营后继而创作出自己梦想中的山水画作品。此时得到的作品来源于作者自己本身的精神以及价值追求,包含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渴望,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同时还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思想。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珍贵的颜料制作工艺还是失传了。直到当代,随着工笔画的兴盛,矿物质颜料越来越受推崇,重彩颜料随着材料的开发,种类分得更详细,颜色也更加丰富了。而且重彩颜料因为材质大小、密度等的不同,在画面上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也各不相同。由于矿物质颜料本身的特点,它所渲染出来的画面美感与普通的颜料也不尽相同。
三、重彩色彩材料对传统重彩山水画发展产生的影响
从古至今,材料在不断变革,同时也在丰富着重彩山水画艺术语言和审美意蕴。在画面上应用的颜料也有多种分类,第一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矿物性颜料,其他还有动物性颜料、植物性甚至是金属性颜料等。我们在绘画中,将石绿中掺入一点如梦如幻的亮金,画面便顿时有了气势雄浑的感觉。我们将颗粒状的颜料轻轻碾碎,加入适量的、稀释过的浅黄胶液进行敷色,画卷上便呈现出金碧色的亮景。相比其他颜料而言,矿物质颜料色泽更加纯净,光泽感十分透亮,并且极富覆盖力。使用矿物质颜料绘制出的作品会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并让人印象极为深刻。矿物质颜料的作品在今天依然能够看到很多,其中有些传世的作品到今天依然色泽明艳。除了保存的方式很好之外,我们不能否认矿物质颜料的稳定性很强,所以这也是矿物质颜料如今依然很受众多画家青睐的原因。
结语
在我们雄奇壮阔的中华大地上,孕育出了无数璀璨的艺术明珠,在21世纪的当下,我们渴望在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下开拓新时代的精神家园,将内涵深厚、中国独有的重彩山水画艺术推向新高峰。这就要求我们要抱着敬畏之心来观照每一个艺术灵魂、每一种色彩语言,尊重每一种艺术形式,审视自己并逐渐完善自身,才能使古老的重彩山水画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画继[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2]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林顺文.以《千里江山图》为例谈工笔重彩赋色[J].书画世界,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