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荣
[摘 要] 目的:探索新形势下涉外护理方向课程设置的改革,以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适应国际健康医疗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方法:贯彻实施“整体护理引领、突出人文、强化技能、双证融通、语言与专业能力并行”的课程改革方向,构建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人文素质课、专业实践课、英语与国际护理拓展课五大模块组成的涉外护理方向课程体系。结果:涉外护理方向课程设置改革提升了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专业办学特色。结论:改革后的涉外护理方向课程体系有利于护理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涉外护理;课程设置;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3-0228-02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性健康医疗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但促进了供给侧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品质提升,也极大地促进了护理国际化发展趋势。2008年12月,我国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与美国国外护校毕业生委员会(CGFNS)签署协议,将国际护士水平考试(ISPN)正式引入中国,标志着中国护理行业及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高等护理职业教育如何在新形势下与国际护理发展接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适应国际健康医疗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是当前涉外护理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涉外护理方向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涉外护理或英护专业、护理专业(涉外护理方向)、护理专业(英语方向)在国内已经开设有10余年历史。为促进护理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设涉外护理方向的情况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很多院校只是增加英语课时,将重点放在公共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上,忽视了专业上的国际接轨;(2)牺牲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了能让学生突破语言关走出国门,一些学校不惜改变专业人才培养初衷,大幅度缩减甚至几乎不开设护理专业课程,在校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主要的教学安排就是英语课程;(3)护理人文课程设置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虽然人文课程设置在高校护理专业建设中逐步受到重视,比较常见的课程包括护理心理、护理伦理、护理管理学、人际沟通、护理美学、护理礼仪等,但是要达到国际化护理人才的人文素养还远远不够;(4)师资团队结构失衡、力量薄弱,很多学校的涉外护理教学团队公共英语师资占比高,存在精通英语的教师不懂专业而精通专业的教师又不擅长英语,既精通英语又擅长专业的师资极度匮乏。
二、涉外护理方向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一)体现整体护理理念,突出护理人文关怀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催生了整体护理工作模式乃至发展为责任制整体护理。现代护理既强调护理工作的完整性、独立性,又重视人文关怀与团队协作。涉外护理方向课程改革的首要原则便是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融合中国传统的孝文化与护理人文关怀理念,贯彻实施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紧密接轨国际护理人才标准。
(二)贯彻护士执考大纲,接轨ISPN(国际护士水平考试)
《护士条例》的颁布规定了护士的职业准入门槛——必须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并允许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第三年的学习期间可以报名参加全国护士职业资格考试。ISPN项目的实施也要求考试对象为取得护士执业资格的人员。ISPN项目以临床实际工作为背景,以患者的需要为基本框架,采取整体综合性考试方法,以与临床实际工作紧密相关的客观题为主,以护士维持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完整性方面的能力为重点考查方向。相对于中国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而言,ISPN对执业护士的护理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和英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疾病本身及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并不是ISPN的侧重点。
(三)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
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进行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护理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涉外护理方向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紧跟国际“互联网+”发展潮流,重视信息技术在护理行业和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三、涉外护理方向课程设置的改革举措
(一)缩减公共基础课程
涉外护理方向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的改革贯彻执行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思政课、体育课等通识课程的刚性要求,同时考虑到为学生学习语言课程和国际护理拓展课程腾出时间,缩减了一些公共选修课程及部分无硬性规定的课程学时。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两门必修课,分别是48学时(3学分)、64学时(4学分);体育作为公共必修课,在2014年以前开设两个学期计64学时(2学分),自2014年开始执行三个学期108学时(3学分);将公共英语融入英语与国际护理拓展课程模块;缩减计算机基础学时至30学时,重点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将入学教育与军事训练融为一体,形势与政策、求职与创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以课外专题讲座形式开展。
(二)整合医学基础课程
长期以来,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设置大多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因其偏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科界限过于分明而知识整体性欠缺,学科间存在交叉与重复以及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紧密性不够等诸多原因而广遭诟病。鉴于此,我们在涉外护理方向课程改革之初充分开展调研,最后确定围绕专业人才培養目标打破学科壁垒,对传统的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进行归并、整合,删掉学科之间交叉、重复的内容,削减与专业人才培养关联度低的知识,剔除不必要的、无关的理论与技能,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3门课程优化为人体形态,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3门课程优化为人体机能,将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3门课程优化为病原生物与医学免疫基础,将药理学调整为护理药理。
(三)加强护理人文课程
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曾说过:“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病情轻重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和康复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由于护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高超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人文素養,如沟通交流能力、慎独修养、奉献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精神以及能针对不同的病人提供个性化的人文关怀等,国际化护理人才还应具备跨文化护理能力。
(四)优化专业实践课程
专业实践课程是涉外护理方向课程设置的核心所在,其改革方向主要是“强化技能、双证融通”。为体现职教特色,突出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实践课的命名均摒弃了学科概念,广泛采用诸如基本护理技术、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社区护理、急救护理技术等命名方式。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参照护理岗位设置与典型工作任务开设课程,其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标准研制紧扣护士执考大纲要求,总体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学时与理论教学学时之比达到1∶1以上。
(五)拓展英语和国际护理课程
英语和国际护理拓展课程是涉外护理方向最具特色的课程模块。该模块又可分为4个子模块,分别是基础英语听、说、读、写子模块,护理专业英语子模块,与国际接轨的CGFNS培训子模块,个性化拓展训练子模块(包括雅思培训、语音训练、写作强化、英语电影赏析、英语竞赛等)。第一、第二子模块面向涉外护理方向所有学生开设,第三子模块主要针对有意参加ISPN考试或是想了解国外护理实践的学生,第四子模块则提供多种选择,学生可依据自身情况与职业发展规划进行选修。
四、涉外护理方向课程设置的改革成效
(一)护士执考通过率高
涉外护理方向课程设置改革于2009级涉外护理方向班首次实施,至今已有6届毕业生计375人全部参加了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一次性护考通过率一直保持着100%。
(二)毕业生就业前景好
涉外护理方向课程设置改革实施以来,所培养的6届毕业生计375人,毕业当年首次就业率一直在96.5%以上,专业对口率98.3%以上,其中在三级医院和涉外医院就业者占到65%以上。虽然毕业当年出国的学生极少,但这批毕业生累计出国情况超过10%,出国留学或工作的国家涉及新加坡、新西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德国、沙特阿拉伯等。
(三)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多
涉外护理方向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英语竞赛和专业技能大赛频获佳绩,居于全国同类院校前列。涌现出一大批省、市、校各级学生典型,如优秀大学生、优秀共青团员、孝老敬亲楷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
(四)专业影响显著提升
涉外护理方向的改革实践推进了护理专业的国际化发展,提升了学校护理专业的社会声誉,在学校成功申办中,在合作护理项目、新加坡护理医科奖学金项目以及护理品牌专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国际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如随着高职录取分数线的逐年下降,尤其是处在地市州的职业院校生源质量堪忧,学生的出国热情大不如从前,英语水平也逐年下降。当前,在国家“一带一路”大政方略的引导下,建议护理教育国际化改革更多地聚焦如何将留学生“引进来”。
参考文献:
[1]王朝君.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引入中国[J].中国卫生,2009(1):12.
[2]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与美国国外护校毕业生国际委员会(CGFNS)合作开展国际护士执业水平(ISPN)考试项目[J].中华护理教育,2009(1):17.
[3]曲典.我国ISPN课程开发与发展趋势[A].全国护理教育研讨会暨第3次护理学院(校)长论坛论文汇编[C],2011.
[4]李莹.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的特点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4):319-320.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