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蓉
作为科技理性的彰显,大数据能丰富政府数据库信息,提高决策质量,保证政府决策有效性、正确性。政府及公共管理部门通过思维与制度转变主动迎接和应对大数据带来的问题与挑战,树立大数据思维,实现精准化管理,形成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多元协同治理的新格局,这将是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创新思路。
大数据作为一种技术,对人们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影响深刻,让时代“所有都被记录,所有都被数字化”。其内涵是大价值、大综合、精准化。大数据时代,政府以及各社会主体在合理共享各种最新数据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优势,挖掘数据的价值,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内容和机制上不断创新。
一、树立大数据思维意识
树立大数据思维意识,公共管理部门主动实现数目管理,促进决策“精、准、细、全、严”,践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升执政效能。政府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时,需积极转变思维,从“经验即决策”“数据辅助决策”转到“数据即决策、数据即管理”,形成“先有数,再做事”、“用数据说话”的数据文化。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寻找数据联系,实现以事实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的精准化管理模式——数目字管理。例如,以大数据为基础,在情报、侦查领域建立决策自动支持系统。
二、整合信息孤岛,实现综合数据共享
信息孤岛,是由于数据标准等原因,造成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兼容,形成孤立“岛屿”的现象。从最早的“政府上网工程”,到“政府办公自动化”、“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工程等,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务部门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自身政务信息化系统。从实际建设效果来看,垂直部门信息系统之间普遍实现了系统互联互通,而同级政府各部门、各委办局之间政务信息系统则相互独立,由此形成“数据烟囱”和“信息孤岛”,导致政务信息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从以下几方面破解“信息孤岛”存在的“顽疾”和“痛点”问题。
(一)顶层设计高度重视。针对“信息孤岛”难题,国家从顶层设计上高度重视,出台政策文件推动政务信息共享互通。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二)整合政务信息系统。一是“去芜存菁”。通过系统的督查、审计、排摸,去除无效“僵尸”信息系统,留下有效运行的信息系统共享。二是构建“大系统”。即将政府部门内部建设的分散、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形成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大系统”。
(三)跨越数字鸿沟,扩大共享服务范围
数字鸿沟是当前社会除了城乡、工农和脑体差别以外最突出的差别。中国农村大部分民众无法在网络世界中表达情绪、意见、诉求和偏好,无法完全进入大数据时代国家治理的决策视野。比如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在给城市带来无限辉煌的同时更加拉开了城乡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社会不平等,增大公共服务提供上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数据共享、服务共享的范围,缩小城乡管理隔阂。
三、加强管理数据平台建设, 做好舆论监督分析
政府开发相关技术, 建立相应资源平台, 建立推送机制,释放大量原始数据的使用价值, 使数据资源得到优化和利用。提升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支撑能力、推进接入统一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快公共数据开放网站建设、推进全国政务信息共享网站建设、开展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和全国大普查、加快构建政务信息共享标准体系、规范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等。各级政府要在实践过程中以智能城市建设, 数据增值服务和智能化等形式开发基于相关技术手段的新型社会公共管理模式, 为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管理服务做出贡献。
四、加强制度建设维护数据安全
大数据技术不断普及和发展为公共管理提供了便利, 也显示出中国个人数据隐私立法滞后。因此, 还需建立和完善数据安全体系, 确立相关法律、法规, 发挥法律规范的引导作用, 对组织和个人数据的使用做出规定, 规范数据类型和用途、限制存储时间、使用界限、 标准化采集和加工数据, 通过立法规范使其回到良性道路。
五、实现政府主导的多元协同合作
大數据时代的到来促使公共管理逐渐形成多元协同治理的新格局。公共管理的主体从过去一个主体(政府)到现在企业、社会组织、民间机构、新媒体、民众等多个主体,由过去从上至下管理到现在协作治理。多元协同合作可使公众信息沟通便捷,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意见与需求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政府在做一项公共决策更能深入了解公众偏好,更加灵敏快捷地对公众的政策诉求做出回应。
六、结语
因此,将大数据技术嵌入公共管理领域,能够驱动公共管理模式的革新,提升公共服务效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环境,不断提高我国的国家治理能力和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作者单位:中共巫溪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