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
綠色胜景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右玉人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如今,近2000平方公里荒芜的塞上高原奇迹般地变成了绿色的海洋,全县林木绿化率达到54%。
春夏之交,地处晋西北的朔州市右玉县满眼绿意,生机盎然,这个被称为塞上绿洲的美丽小城6月16日将迎来第二届山西右玉国际生态马拉松赛事,借助这扇窗口,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马拉松爱好者感受右玉的独特魅力。
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右玉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绿化率不足0.3%,风沙成患。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右玉人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如今,近2000平方公里荒芜的塞上高原奇迹般地变成了绿色的海洋,全县林木绿化率达到54%。右玉不仅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更是在“全民绿色接力”中孕育形成了宝贵的右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指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一定要大力学习和弘扬。”
绿色森林、古朴城堡、巍峨长城……依托塞北特有的美丽景致,如今的右玉在国内油画界享有盛名,包括中央美术学院在内,每年都有数十家国内高校的艺术院系师生和众多专业画家常驻右玉写生创作。
谁能想到,这座“生态公园”曾经是一片荒芜的沙漠。“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这首民谣是70年前右玉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一直以来,右玉县历任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当地群众进行了几十年如一日的“绿色接力”,“生态立县,植树不辍”的发展道路,让当地林木绿化率从0.3%提高至54%。
去年,曾经播出过一部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讲述的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右玉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当地人民群众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的故事。剧中主人公梁怀远的原型就是右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战斗英雄张荣怀。时间回到1949年10月23日,张荣怀在右玉的风神台主持召开了全县干部群众大会,并在大会上发出“植树造林,治理风沙”的号召,“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伴随着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右玉大地上第一次发出植树造林的号令。
“我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在了黄沙洼,苦倒是苦,我觉得挺值得。”69岁的王明花是右玉县右卫镇头水泉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土生土长的右玉人,王明花的植树记忆从7岁就开始了。打上小学起,王明花就和右玉其他孩子一样,被家长、老师、长辈教导植树的重要性,在老师的带领下,从小学到初中,王明花每年都坚持到距离村子两里地的黄沙洼植树,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她17岁时就被任命为村妇联主任,成为全村妇女带头人。“老支书看我干得挺好,就让我当村里头的妇联主任,说你领上妇女们好好栽树,我挺高兴的,接受了这个任务,当时我们村和我同岁的有12个姑娘,我就把她们组织起来。第一年栽好树了,有的被大风吹走了,有的被黄沙土埋死了,第二年就重新补栽。”在王明花看来,栽树已经成了自己的使命,没成家时她是个“拼命三娘”,成家有了孩子后依然如此。村里人回忆,每年到了春秋两季右玉县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王明花就把孩子拴在家里,自己出门带人奔向黄沙洼造林一线。虽然现在想想有点儿“狠心”,但是当年的王明花却是一种完全忘我的状态:挖坑、挑水、浇树……每次过了一个植树季,王明花都要瘦下来一圈。1986年,王明花成为头水泉村村委会主任,1999年又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在她的带领下,全村1258亩耕地中沙化严重的321.18亩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达到80%。现在,王明花的儿孙辈也成了村里的植树骨干,茶余饭后,老人常常讲述以前的植树故事给孩子们听,从孩童时跟着大人种树,到如今年近七旬带着儿孙辈继续种树,王明花就像一棵倔强的小老杨,永远迎风而立。
今年4月30日,右玉县委书记吴秀玲等县四大班子领导与群众一起在大南山参加义务植树劳动,为美丽右玉再添新绿。这是右玉县委、县政府年年不变的“规定动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右玉的灵魂,绿色是右玉的本色,右玉要站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右玉重要指示精神的高度,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谋划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掀起造林绿化新高潮。”吴秀玲表示,右玉县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域绿化,全力打造践行全国“两山”理论示范区、全域旅游发展样板区、乡村振兴先行区。
通过精准、精细布局,推进国土绿化工程,营造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构建多功能的森林生态稳定系统,右玉县加快形成“养护绿水青山—转化绿水青山—共享绿水青山”的良性循环,构筑起护卫京津的绿色生态屏障。如今的右玉,仿佛一座规模宏大的生态公园,这越来越浓的绿色,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更孕育着无限的商机……
五一小长假期间,右玉县杀虎口、南山公园、铁山堡及右卫古城等景区景点,随处都能见到端着“长枪短炮”和背着画板的城里人,来此寻找最原始的美丽、最生态的绿色。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右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也有了“美丽”的资本,并取得了可观的效益。据统计,2018年,右玉县共接待国内游客29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9亿元。右玉旅游收入连续3年两位数增长,年均增幅达到22.37%。
门前小溪流水,楼前绿草如茵。走进位于杀虎口风景名胜区二十五湾村的“文昌山庄”,田园乡村风情扑面而来,典雅有致的联排小洋楼坐落在村口。这里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农家乐。几年前,二十五湾村还是一个贫困村,村子周边虽然有杀虎口、海子湾水库等优质旅游景点,但苦于缺乏资金,村民们只能守着百余亩土地生活,手头并不宽裕。2017年,在右玉县城开办企业的杨再兴回村与村民一起创办合作社。杨再兴作为主要投资方,吸收村民入股,二十五湾村村民转身变成了农家乐“股东”。“去年6月开业以来,到我们这里休闲度假的客人络绎不绝。只要游客来得多,村里百姓就能享受到山庄带来的收益!”杨再兴说。
作为山西省第一家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右玉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建设受到了山西省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专门制定出台32条措施支持右玉绿色发展和开发区建设。在此基础上,朔州市委、市政府又制定出台了40条措施推进开发区建设。右玉县按照杀虎口一右卫文化创意园、环县城生态产业园、苍头河湿地体验带三大功能区布局,着力构建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核心的绿色产业体系。生机勃勃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如同“绿色银行”,帮助右玉老百姓“借景生财”。登长城、观古堡,感悟右玉精神,呼吸新鲜空气,欣赏地方小戏,体验传统工艺制作……一项项正在开发的旅游项目,书写着右玉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新篇章,也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70年的生态接力,干部跑的是接力赛,群众跑的是马拉松。”今年75岁的王德功不仅见证了家乡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绿洲的蜕变,也见证了右玉精神的诞生。退休后的王德功在右玉精神展览馆担任义务解说员,通过照片和实物,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上了一堂又一堂别开生面的教育课。“对右玉来说,70年既是树木,也是树人,我们坚持的是在树木中树人、在树人中树木。”王德功说,右玉精神正在通过独特而有效的方式感染着这片土地上的一代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