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能帮善成 和谐壮美

2019-06-10 10:20龚永辉俸代瑜黄金海
广西民族研究 2019年1期

龚永辉 俸代瑜 黄金海

【摘 要】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自觉维护中央权威,打牢各族人民建设壮美家园的政治根基;立足区情、与时俱进,开创了民族工作的壮美局面;服从服务国家大局,以各族人民的赤胆忠心筑成壮美南疆的安全屏障;砥砺经济决战贫困,着力提升各族人民的幸福指数;维护平等消除隔阂,持续促进各族人民深度交融;办好实事普惠民生,营造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创新传承五彩文化,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八桂根基。从而,在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环境里展示了“守正创新、能帮善成、和谐壮美”的精神风貌,为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堪称典范的广西经验。

【关键词】广西经验;共有家园;和谐壮美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9)01-0001-007

广西古称“八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毛南、仫佬、京、回、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另有44个其他民族成分人口分布,是全国聚齐56个民族的少量省区之一。全区总人口551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141万人,占38.8%,居全国首位。广西是我国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因战争或备战原因长期处于后开发状态,因而又成为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渗透的重点省区。广西的民族团结进步,不仅关系到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而且关系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局,关系到国家的和谐稳定、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与东盟睦邻合作乃至“一带一路”建设。

2018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广西各族人民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携手并肩、砥砺前行。在国際国内复杂多变的环境里展示了“守正创新、能帮善成、和谐壮美”的精神风貌,为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堪称典范的广西经验。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指出:“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广西各族人民长期以来亲如一家,民族关系十分融洽。希望你们总结好、运用好、发展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功经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使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代代相传。”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和自治区民宗委利用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历史契机,组织力量对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经验进行专题调研,得出经验结论如下:

一、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以自治权维护中央权威

自治区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立足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既充分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各项自治权利,又坚决维护国家团结统一,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打牢各族人民建设壮美家园的政治根基。

广西少数民族不仅人口数量多、民族成分复杂,而且区域自治形式多样。目前全区共有12个自治县、3个享受自治县待遇县,此外,还有作为民族区域自治重要补充形式的59个民族乡。作为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和最完备的省区之一,实行区域自治的8个少数民族占全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92%以上。60年来,广西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忠实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历届党委始终把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政治责任来坚守,始终把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工作接力棒来代代相传,始终把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起来系统推进。自治区历届党代会、政府工作报告都对民族工作进行深刻论述,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抓好全区民族工作的顶层设计。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的民族工作特点,适时出台相关重大政策文件,切实制定实施一系列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1992年率先完成全部12个自治县自治条例的制定工作。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安排属于自治区的财政收入,在财政可承受范围内尽可能地实施税收减免权。

党的十八大后,自治区率先提出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绝对领导,率先召开全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并出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持续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新要求,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自治区始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地区各族干部、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和代表人士。牢固树立“在自治区内,所有工作都是民族工作,所有干部都是民族工作干部”的新理念,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调动汉族干部做好民族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的干部放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

自治区无条件服从国家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自治区财政仍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全民社保医保、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行免九年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免教科书费政策等一系列重大惠民举措。2015年,自治区坚决执行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决策部署,全面清理对企业及其投资者(或管理者)执行的在税收、非税等收入和财政支出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有效维护了国家政策措施的权威和统一。

二、立足区情与时俱进,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

自治区成立以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紧密结合区情民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持续推动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更进一步着力把握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着力创新民族工作的方式方法,着力拓展民族工作的深度广度,提升民族工作水平。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工作面临着“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挑战。广西根据网络传播媒体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民族地区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城市的联系日趋紧密,涉及民族因素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民族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等新情况、新变化,健全完善了以32个党委、政府部门组成的民族工作委员会工作机制,加强了党政部门之间在民族工作方面的沟通与协作。积极探索和形成了“基层党建+”模式 ,巩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全面提升了基层民族工作整体水平。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确立了一套切合时代要求和广西地方实际、具有指导意义的“五个三”民族工作思路,即夯实三个基础:民族团结的政治法律基础、物质文化基础、群众和社会基础;筑牢三道防线:思想防线、制度防线、组织防线;建设三支队伍:民族工作专业队伍、少数民族知名人士队伍、民族工作决策顾问队伍;加强三项工作: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多办实事好事工作、创先争优工作;建立三个机制: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处置机制、民族团结进步激励机制、民族关系正确协调机制。这一整套思路的具体实施,使得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广西民族工作尤其是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满活力、成果不断,凸显了和谐壮美的新时代特色。

2014年1月,广西民族大学龚永辉教授向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同志呈送了咨询报告《两“最”之问的三“字”答卷》,针对“理论界在民族问题上的最大分歧”,分析了“仿苏”“仿美”两种思潮对撞造成的“川字幻局”;继而为“如何寻求最大公约数”提出“化川为永”的策略,并具体论述了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永字八法”。俞正声同志在28天内批复。当年9月召开的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正面回应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八个坚持”,为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首善之城,是观察广西民族工作的首要窗口。南宁少数民族人口40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8%,超过西藏、宁夏、青海三省区少数民族人口之和。近年来,为适应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城市民族工作日趋繁重的形势要求,南宁市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13456”工作模式,对于改善和加强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帮助和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尽快适应并融入城市以及维护南宁市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成功的五大城市民族工作模式之一。南宁市也因此入选我国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体现了“能帮就帮、敢做善成、和谐壮美”的精神风貌。

三、服从服务国家大局,以赤胆忠心筑牢安全屏障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有陆地边境线1020千米,在边境地区的260余万人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1%。因此,广西的民族问题往往与边境问题交织在一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站在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所在、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民族工作。在援越抗法、援越抗美以及对越自卫反击中大力支援前线,战争时期,坚持以守卫边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为首要职责和目标,弘扬爱国奉献精神,“舍小家,顾大家”大力支援前线,涌现出了被称为“海上胡志明小道”的防城港、“地角女子民兵连”等众多生动事迹。自卫反击战后,广西人民一方面抓紧时间医治战争创伤,安置越南难侨;另一方面迅速转变工作重心,抓生产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快边疆建设,帮助边境地区各族人民发展经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实施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兴边富民”工程以及发展“通道经济”“过路经济”等项目,不断筑牢祖国南疆安全稳定的物质基础,发挥边民的“一村一堡垒、一户一哨所”作用。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来教育和武装广大干部群众头脑,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好意识形态安全责任阵地,筑牢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的第一道防线。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又是各类矿藏资源的“富集区”。在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共识基础上,广西各族人民本着“全国一盘棋”的观念,自觉服从国家建设大局,通过对当地各种矿藏、自然资源的开发,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二十世纪“三线建设”时期,桂西北被划为“大三线”建设地区,广西在支援援越抗美前线的同时,根据中央的部署,以桂西、桂北为重点,把广西建成可以相互支持和照应的巩固的后方基地,重大资源开发接受国家无偿调度。广西水电资源丰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除大藤峡等3座大型和瓦村等10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正在建设外,全区规划建设的其他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均已全部投产。其中,红水河十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200万千瓦,为国家“西电东送”工程建设和水利电力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广西是我国珠江水系的主要集雨区,大瑶山、大苗山等民族地区是珠江水系的重要水源林区。长期以来,这些民族地区在自身经济不够发达、国家补偿标准偏低、人民群众生活相对贫困的情况下,自觉加入到国家水源林保护区、生态林保护区以及各种自然资源保护区的行列,严格遵守和维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从而有效地保障珠江水系的生态安全和粤港澳人民的饮水安全,在祖国南疆筑起了一道壮美坚固的生态屏障。这一切都与广西各族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密切相关,是广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无私奉献的结果。

四、砥礪经济决战贫困,着力提升各族人民的幸福指数

广西属于后开发、欠发达地区,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和顽强奋斗,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闯出了一条富有广西特色的协同发展之路。自治区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三大定位”新使命,深入落实并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双核驱动、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农村全面脱贫三大攻坚战,全面落实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建设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取得显著成就,龙头带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初步形成了“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金融改革,构建起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发展新格局。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第三产业贡献率超过第二产业7.9个百分点,是近15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成为拉动广西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深入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全自治区14个市中已有12个市开通高铁动车组列车,首府南宁市地铁1号线于2016年开通运营,使自治区在五个自治区中率先迈入高铁时代,率先迈入地铁时代。

在奋力追赶发达地区的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紧紧盯住集“老、边、山、穷、库”之困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以“非常办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帮助各族人民脱离贫困,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一方面,采取倾斜措施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自治区财政重点对自治县等少数民族人口超过50%、同时财政比较困难的市县给予倾斜。保证自治县的转移支付补助增幅高于其他享受地区转移支付的市县的平均增幅,从制度上保证了自治县补助额的逐年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集中财力物力搞不同形式的扶贫大会战。2000年,组织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2011年国务院出台《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后,广西又持续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有力地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4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缓建自治区人民政府新办公大楼,把2.5亿元预算经费用于革命老区东兰、巴马、凤山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前后,自治区相继以大会战的形式组织实施了“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民族乡基础设施建设”“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建设”“桂西北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火灾整治”“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广播电视”“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等重大工程,实施了数十万个事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提出了“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重要指示。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召开了精准扶贫攻坚动员大会,要求扶贫工作精准到村、到户、到人。2016年,召开了脱贫摘帽推进大会,出台20项精准扶贫配套政策,内容涵盖了交通水利、移民搬迁、教育扶持、旅游扶持等,计划从2016年至2020年贫困村分5批脱贫,每年1000个以上,吹响了“攻坚五年、圆梦小康”的冲锋号。

广西扶贫会战、扶贫搬迁、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等经验做法成效显著,从根本上改变了边远山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基础设施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1978年至2017年,广西农村贫困人口从2100万人减少到24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70%下降到5.7%。随着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完善,形成了“生态立区、绿色崛起”的战略思路。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扎实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有效增加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森林面积,进一步改善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生态环境,增强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获得感、满意度、幸福感普遍得到提升。

五、维护平等消除隔阂,持续促进各族人民深度交融

广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各世居民族入住历史不同,来源各异,各有异彩纷呈、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历代统治阶级推行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影响下,广西的民族关系主体上是不平等、不和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中央的部署,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消除了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隔阂,广西各族人民在共同当家做主的基础上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上同步发力,持续推动全区各族人民的平等交往、自主交流与深度交融。自治区成立60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涉及民族因素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广西各族干部群众民族事务一起管,国家大事一起扛,脱贫解困一起帮,发展路子一起闯,五彩文化一起赏,美好生活一起创,绿水青山一起养。通过各族干部一起管理民族事务带动民族交融,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带动民族交融,通过改革开放带动民族交融,通过发展教育、推广普通话、鼓励族际语言互通的长期实践加深民族交融,通过依法管理宗教事务、防范非法宗教渗透、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加深民族交融,通过相互尊重风俗习惯、共享多彩文化、缩小发展差异加深民族交融,通过保护婚姻自由、支持和鼓励族际通婚加深民族交融。

随着民族交融发生的空间范围扩大,民族交融发生的数量规模增加,民族交融发展程度的不断深入,苗、瑶、侗、回、京、彝、水以及仫佬、毛南、仡佬等各族改变了与汉、壮民族之间各讲各话、互不通俗、互不通婚的状态。各民族同顶一片天、共饮一江水、同耕一峒田、同住一条村、同读一个班、同过一个节、同建一家园,结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命运共同体。

在这样的命运共同体之中,各民族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在壮乡蔚然成风。都安、大化等瑶族自治县有数十万需要异地搬迁的贫困人口,仅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就慷慨让出土地30多万亩,安置外县少数民族贫困人口6.6万多人。其中一个典型是“一村六族” 的贫困移民点陈双村。1995年、1996年、2004年,整屯外迁来自三个不同地方的各族贫困移民先后安置在了陈双村。陈双村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富有特色的“六联六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即村务联管,促进文明村屯建设;生产联营,促进资源优势互补;文艺联演,促进民族文化交融;婚嫁联姻,促进世代友好相传;治安联防,促进社会环境和谐;品牌联创,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六联六促”的陈双村创造了“和谐村屯”的典型。广西还广泛开展了创造“和谐单位”“和谐乡镇”“和谐村屯”“和谐街道”“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企业”“和谐邻里”的实践活动。在和谐共居、和谐共学、和谐共事、和谐共乐中持续加深族际交融。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区由两个民族以上组成的家庭127.82万个,各族一家的和谐画面在广西随处可见。南宁市各民族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占87.3%,用民族语言进行交流的占61.4%,90%以上的各民族群众认为“能与周围不同民族的居民友好相处”,“两个民族”或“多个民族”家庭占全市家庭总数6成。最典型的是龙胜和隆林两个全国仅有的“各族自治县”:各有血肉相连的五个世居民族、“九口之家、情融五族”比比皆是。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舆情调查研究表明,“民族关系”连续12年一直是群众满意度最高的社会指标。

六、办好实事普惠民生,营造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

各级党委、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团结和谐不是自然生成、一劳永逸的,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民族团结和谐需要社会进步维系,必须坚持不懈地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营造良好的社會生态,带领各族人民一起创造美好生活。

优先发展教育。2007年,广西所有县(市、区)都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成为第一个通过国家“两基”验收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党的十八大后实施广西教育振兴行动、八大重点工程、“双千计划”,全区累计投入资金1056亿元,启动新建学校1109所,改扩建学校超过8000所,新增学位88万个。民族教育加快发展,形成了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在内的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

大力发展体育。做出“重振广西体育雄风、建设西部体育强区”的重大战略部署,成功举办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等重大国际赛事,成功入选全国首个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体育强省(区)的试点省(区)。

推进医疗改革。2017年5月,广西实现了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成为非国家综合医改试点省份中最先实现全覆盖的5个省(区)之一;全区可异地就医(购药)直接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一卡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100%的县实现跨省异地就医双向直接结算。中医药民族医药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临时救助、养老服务补贴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2015年12月,百色市被列为全国第一个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

普惠生態红利,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共有46个县域享受国家级或自治区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2016年享受生态补偿经费22亿。结合少数民族民俗大力开展旅游产业开发,挖掘和保护少数民族建筑,建设一批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协调的少数民族建筑景观,肯定、尊重和维护各民族敬重自然山水的文化和传统思想。通过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相结合,即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又有效提高了少数民族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有效推进了广西壮美家园的建设。

这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实事落地,正在广西形成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

七、创新传承五彩文化,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八桂根基

广西集“老、少、边、山、海”于一区,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边关文化、山地文化和海洋文化五彩缤纷。自治区充分发挥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大力实施以农村为主的文化惠民工程、少数民族文化抢救保护工程、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应用工程、少数民族文化图书精品工程、民族传统节庆工程,积极培育共有文化,用文化架起促进民心相通、加强民族团结的桥梁。不断汇聚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着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天等“壮族霜降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刘三姐歌谣等37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民族文化精品层出不穷。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等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碧海丝路》《八桂大歌》《白莲》《太阳童谣》等一批以民族文化为题材的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民族文化产业日益壮大,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处于全国先进行列,获得文化部首届创新奖和全国十大盛事演出奖,入选国家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民族节庆成为民族文化交流平台。“壮族三月三”期间,自治区全体公民放假,开展各种文化展示活动;自治区、自治县逢五逢十周年的大庆,也成为宣传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宣传民族团结进步辉煌成就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的出色载体;成功打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优秀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形成了各民族节日一起过、欢乐齐分享的生动局面。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切实深入。重在平时、重在基层,把创建活动融入各行业各单位日常工作当中,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当中。进机关、进企业、进乡(镇)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层层嵌套,在递推过程中呈现了许多“新六进”“细六进”“微六进”“精六进”的典型,在全社会形成维护和发展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秩序井然。自治区坚持不懈发挥龙州起义、百色起义革命光荣传统教育作用,结合历代爱国主义传统,不断增进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各民族干部群众思想意识,大力宣传“校长爸爸”莫振高、“扶贫状元”莫文珍、“最美基层干部”吴天来,以及黄大年、谢华娟等先进事迹,着力培育共同价值追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民族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坚持不懈弘扬“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八桂根基。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60年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回首广西壮族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谐发展的光辉实践,“山青风正气壮,水秀路通人和”。成就鼓舞人心,经验弥足珍贵。展望未来,得出以下启示:

1.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结合新时代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建设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全面、准确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民族问题的决策和部署,牢固树立民族工作的“四个自信”“八个坚持”一个也不能动摇。要实事求是地把握新时代广西区情,开放包容、砥砺创新,努力探索和不断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工作思路,不断开拓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谱写壮美广西新篇章。

2.必须深刻认识充分发挥“三个积极性”的重要意义,在开放格局中凝聚各方力量,能帮就帮,敢做善成。尤其要弘扬广西精神、激活广西力量,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像老牛爬坡、燕子垒窝、蚂蚁啃骨头那样专心致志、决不放弃,确保高质量完成“三大定位”的新使命。

3.必须像守护边防那样守护各族人民生命线上的“和谐壮美”大旗。深刻认识“和谐壮美”的辩证统一,以“和谐”生“壮美”,以“壮美”育“和谐”,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应用好、发展好“和谐壮美”的广西经验,让能帮善成的和谐传统持续转化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基本素质,靠守正创新的壮美实践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八桂根基。

SINCERE INNOVATION ABILITY TO HELP HARMONY AND BEAUTIFUL:THE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60 YEARS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Gong Yonghui,Feng Daiyu,Huang Jinhai

Abstrac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it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unified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onsciously safeguarded the authority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olitical roots of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o build a magnificent homeland; based on the regional conditions and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it has created a magnificent situation for national work; obey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country, building the security barrier of the southern frontier with the loyalty of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defying the economy and fighting poverty, focusing on improving the happiness index of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maintaining equality and eliminating barriers, and continuing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pragmatic in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and unity society; innovate and inherit the colorful culture and consolidate the roots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ommunity. As a result, in the complex and ever-changing environment of the world, the spirit of "sincere innovation, ability to help, and harmony and beauty" has been demonstrated, providing a model of Guangxi experience for the cause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Keyword: Guangxi experience; shared homeland; harmonious and beauti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