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穰 我妻弘崇
现代人对他人视线的忍耐力下降了,尤其是年轻一代,在社交网络上活跃的他们容易在现实中感到落差,失去自信。而视线是与人交流的出发点,如果一味回避眼神的交流,人生就会变得狭隘。
一位30岁的受访者就职于东京某出版社,一年前,同事指责他总是不与人对视:“都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和你沟通太难了。”
他一直不喜欢与人进行眼神交流,但自己没有在意这一点:“在求职面试等场合,如果有需要,我可以与他人对视交流,但平时我不会这么做,我觉得这没什么。”
当他意识到低头回避会让对方印象不佳之后,转而将目光投向对方的鼻子,或者做思考状看向斜上方。和朋友、恋人去餐馆时,他一定会选不必面对面的吧台座位。
尽管如此,他并不认为自己不善于与人交往。虽然工作后与很多学生时代的朋友疏远了,但他还有几个至交好友,工作也进展顺利。两年前他负责的图书发行量超过5万本,这在中小型出版社当中算是相当好的成绩,听他的言谈也不像是自卑的人,可他就是不愿意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
他说:“虽然受到了同事的指责,但到目前为止,我没有明显的不适感。人本来不就讨厌被一直盯着看吗?把视线移开谈话更轻松,心情更舒畅。”
有些人看着对方的眼睛,就会异常紧张,无法放松下来。
所谓“视线忍耐力”,指的是“被他人注视时,保持自然状态的能力”。不少年轻人察觉到“自己不具备视线忍耐力,无法直视对方的眼睛说话”。
视线忍耐力低下的人会担心别人的看法、感到不安,这种不安又导致其难以与他人对视。他们能强烈感受到他人的视线。除此以外,他们的行动也会显得拘束、慌乱。
其实,这种不安与是否被注视无关,因为压力并不仅仅来自别人的目光,还包含他人的反应。人们上网时,在意的并不是某个特定人物的举动,而是把“社会”作为对象,过度担忧“大家会怎么看我”“社会对我的言行会有什么反应”。
日本曼丹公司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他人的目光产生压力、感到恐惧的人数不断增多。去年有56.5%的受访者表示“有压力”,在10~29岁的人群当中,这类人占到了67.6%。
“你是否不擅长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面对这个问题,43.8%的受访者回答“是的”,其中10~29岁的年轻人中有53.5%给出了肯定答案,可见有这种苦恼的年轻人相当多。
目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入口,视线忍耐力低下会对交流造成障碍,无论是恋爱还是工作,很多需要交流的场合需要从目光接触开始。无法看向他人、不想被人注视的人会被排除在圈子外,因此无法与人顺利交谈、协商的事例比比皆是。
另一位28岁的男性受访者在某广告公司工作,他也曾为视线忍耐力低下而烦恼。这位男性衣着整洁,长相英俊,负责品牌推广工作的他与初次见面的记者沟通时,并没有刻意避开视线,看起来不像视线忍耐力低下的人。他回忆道,10年前大学的入学典礼上,前排的女生向他搭话,他突然不知所措,双手都在颤抖。
“我不知道对方是如何看待我的。我非常慌张,一边祈祷她不要看过来,一边看向地面。”
他毕业于男子高中,3年间除了与家人交谈,只和异性说过3次话,而且仅仅是在电车上遇到初中同学打个招呼而已。他几乎没有和异性对视交谈的机会,也没有被异性注视的经历。
尽管和男生来往轻松一些,但除了非常亲近的人,其他人的目光都会对他造成压力。渐渐地,找他说话的人越来越少了,他的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差。
考入大学以后,为了完成课题任务和报告,他必须同很多人进行沟通交流,其中也包括女性。这样下去是无法顺利毕业的,他差一点就到了休学的地步,现状让他产生了危机感。他探究着问题的根本原因,逐渐提升视线忍耐力。他属于缺乏经验导致忍耐力低下的情况。
有些人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才真正察觉到自己视线忍耐力低下。一位43岁的女设计师说自己并非不善交际,但35岁以后,她变得喜欢灯光昏暗、位置隐秘的餐馆。她说:“我有了‘不想被别人看着的念头。”
如果去灯光明亮的餐厅用餐,她就必须快速补妆,累的时候实在懒得这么做。灯光昏暗的话,即便工作结束后顶着疲态,她也无所畏惧。而且,在光线明亮的场合,她会不自觉地看向有光泽肌肤的年轻女性,无法保持自信地与抱有好感的男性交談,会产生打退堂鼓的念头。
她说:“现在的我与年轻时的自己存在差距。从前我皮肤红润,体力充沛,渐渐地,我无法保持那样的状态,也就讨厌被人注视了。”
你有没有因他人的视线而感到不安的经历?2018 年8 月,曼丹公司对1091 名15 ~ 59 岁的男女进行了调查
从几年前开始,她除了炎热的夏季,每天都戴着口罩出门。“我告诉自己,这么做是为了预防花粉过敏或防晒,以此掩盖‘不想被人注视的心理。真希望夏天也有戴口罩的理由。”
这位女性之所以对他人的目光感到拘束,是因为缺乏自信,从而导致过分在意他人的反应。
某天,一位29岁的女性职员看了一眼手机,新推出的“屏幕使用时间”功能让她一怔。她只不过刷了刷社交软件、浏览一下网页,当天的屏幕使用时间竟有4小时45分钟,而且这并非特例,过去一周她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几乎都差不多。
她说:“我这才发觉用手机的时间确实太多了,每天一睡醒就躺在床上翻看社交软件,吃饭时用手机看新闻,上下班搭乘电车时还是在看手机。”
即便不加班,她每天工作也要用电脑5小时以上,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总时长接近10小时。
她说:“我一天睡7小时左右,也就是说我60%的清醒时间都在操作手机或电脑,感觉有点不正常……”
早稻田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森川友义教授认为,3个要因决定一个人视线忍耐力的强弱,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电子设备依赖性”,其次是“与人交往的经验”和“自信”。过去也存在视线忍耐力低的人,但在现代社会,随着电子设备依赖的出现,缺乏交流经验、没有自信的人更多了。
博报堂DY媒体拍档、媒体环境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将报纸、杂志等纸媒包含在内,日本人的日平均媒体接触时间为6小时36分钟。与10年前相比,这一数字增加了1小时17分钟,年轻人所受影响最为显著。
数字媒体接触时间的增多导致人们在现实世界与人接触的经验减少,而“经验”是左右视线忍耐力的第二要因。上文提到的女性上班时只与同事交谈一两次,和朋友一周也只见一次面。她平时一个人生活,和家人、友人主要靠手机APP联系。生活当中鲜少有与人交谈的机会,这导致她缺乏交流经验。
过去,就算一个人在上学的时候视线忍耐力低下,步入社会之后也会积累沟通经验,提高忍耐力。森川教授说:“和过去相比,如今我们能独立完成的工作不断增多,有很多人只在早晨和同事打个招呼,然后就一直面对电脑工作。从前只有研究人员是这样的状态,现在这种状况并不少见。”
数字媒体还对人们造成了更深远的影响。森川教授说:“最近我通过与学生接触,感觉到了年轻一代在现实与网络中的心理落差。有些人在推特或新闻网站的留言言辞激烈,在现实社会中却沉默寡言。此外,人们习惯在社交网络上展现经过修饰的‘光彩夺目的自我,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现实与网络的差距而失去信心,从而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虚拟世界中,陷入恶性循环。”
视线的接触是所有交往的开始。无论在什么场合,人们都不愿意与躲避目光接触的人来往。
日本人与不同类别媒体的接触时间2018 年5 月28 日,日本博报堂DY 媒体拍档·媒体环境研究所发表了《2018 年媒体定点调查》,统计地区为东京,取一周时间平均得出日均使用时长。
2018年5月28日,日本博报堂DY媒体拍档·媒体环境研究所发表了《2018年媒体定点调查》,统计地区为东京,取一周时间平均得出日均使用时长。
有些人拥有极强的视线忍耐力。一位57岁独自创业的女性坚定地告诉笔者,她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目光。
她说:“40岁以前,我也有意识地采取‘成功人士的行动方式,努力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后来,她的人生出现了转折。“倒不是说赚了大钱或是有什么巨大的成就,而是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拥有了自信。我也曾有过照料病弱父母的痛苦经历,认真走过的岁月给了我自信心。”
因为不存在后悔或退却的心理,她不在意别人的目光。3年前她开始学习街舞,理由很简单,“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年她還登上舞台当众表演,丈夫为她拍照留念,好友也来给她捧场。
她说:“对我来说,重要之人的目光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森川教授说,年轻人接受的学校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老师在黑板上写,几十名学生在下面记,师生之间没有什么交流。森川教授在课堂上增加了分组讨论环节,并在教室前面设置可以与老师互动交流的“特别席位”,考试时坐过特别席的人能加3分,学生们纷纷积极参与,虽然一节课只有短短90分钟,但这种聚沙成塔的方法也能增加与人交流的经验。
人与人的交流始于视觉。恋爱、交友、商务来往——视线的接触是所有交往的开始。森川教授说:“不论是在什么场合,人们都不愿意与躲避目光接触的人来往。视线是一切交流的入口。通过对视,人类可以获得对方传递的信息,同样也能让对方接收自己的信息。视线忍耐力低下,就无法真正互相了解,也就无法深度交流。”
[编译自日本《AERA》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