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开敏
汪女士今年41岁,2年前出现痛经,并有月经量增多和行经期延长的症状,尤其是经期第2~3天疼痛最为严重。她曾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消炎痛和中藥治疗,效果不佳。我院妇科检查发现,子宫略有增大,轻度压痛:B超显示子宫54毫米×43毫米大小。平日月经不规则,月经周期33~42天,行经期7-9天。临床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给予布洛芬止痛,结合雌激素促进子宫缩小,改善月经周期。经过3个月治疗,汪女士的痛经症状消失,月经基本正常。B超复查显示,子宫体积缩小至44毫米×41毫米大小。
症状:痛经、月经异常
子宫腺肌病好发于30~50岁的育龄期女性。它是指子宫腺体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在肌层内出现了异位增生的内膜和腺体,并伴有周围肌层细胞肥大和增生,使得子宫体积增大。子宫腺肌病曾被称子宫内膜异位症,其病因主要与多次妊娠、分娩时子宫壁创伤、慢性子宫内膜炎刺激等有关。这些因素可使子宫内膜过度生长,侵入子宫肌层而引起子宫腺肌病。
约有30%的子宫腺肌病患者无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出现痛经症状,常伴有下腹部不适,坠胀、轻压痛和月经异常。月经异常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迟,通常月经周期延迟8~12天,行经期延长2-4天。
当30-50岁的经产妇出现上述临床表现,应及时去正规医院检查。妇科检查如果发现子宫均匀性增大,B超检查显示子宫体积均匀性增大,或者提示因子宫肌层内种植内膜所致不规则回声增强,即可明确诊断。
警惕: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
虽然子宫腺肌病不是肿瘤,但需要警惕其合并子宫肌瘤。据统计,有近半数的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并存,妇科检查时往往可触及增大的子宫和局部性结节隆起,B超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对于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临床以针对子宫肌腺病的治疗为主。
治疗:对症治疗+雌激素替代疗法
子宫腺肌病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症,不必过分担心。但也不可掉以轻心,应当及时治疗。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与雌激素替代疗法。
如果患者的痛经症状和下腹部疼痛显著,给予布洛芬、消炎痛、萘普生等非甾体抗炎药口服,可以有效减轻疼痛。
雌激素替代治疗多选用雌三孕酮或达那唑。雌三孕酮于月经周期的第1天、第3天各服1次,每次服2.5毫克。以后每周隔3~4天服用1次,共2次,剂量同前,连续服用6个月为1个疗程。达那唑于月经第1天开始口服,每日2次,每次200毫克。如无反应可增加剂量,最佳剂量为每日600毫克,疗程为6-9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