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维令
渠家大院
2015年12月,中国商业史学会授予山西省祁县为“万里茶道——茶商之都”称号。据记载,有清一代,祁县古城上中等以上的茶庄达到23个。所谓上中等茶庄,即指资本在5万两白银以上,总柜设于祁县古城,在中国江南名产茶区武夷山、安化、羊楼洞等设有收、制茶基地,在汉镇、东、西两口直至蒙古库仑、俄罗斯恰克图、伊尔库茨克等商埠设有分号、产供销一条龙的茶庄。
在祁县古城的23个上中等茶庄中,晋商望族祁县渠家的“川”字号茶庄,即长顺川、长裕川、长盛川茶庄,独具晋茶商特色。近年来,在挖掘研究“茶商之都”课题中,笔者对祁县渠家“川”字号茶庄,作为子课题进行了考证研究。现将初步研究成果公诸同好,以便共享共研。
祁县渠家“川”字号3茶庄,准确记载见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汉口山陕西会馆志》。在“经收布施筹捐开光费总”一章载,长盛川,筹捐银1401两6钱8分;长裕川,筹捐银1283两6钱9分;长顺川,筹捐银599两5钱7分。在“重修西会馆筹收厘金布施小引”一章载,会馆于咸丰战乱年间凋敝,同治庚午(1870年)冬,山陕两帮公议重建,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25年间,共陆续捐厘银并息25万两之谱。从以上两章记载可以佐证,祁县渠家“川”字号3茶庄,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25年间,在汉镇这一东方茶港,设有3个各自的分号。且根据《汉口山陕西会馆志》载,同治十一年(1872年)“共同议定筹捐条规”分析,所有茶号筹捐银是根据当时的营运茶量计取的。筹取的捐银越多,说明营运的红茶、砖茶等数量就越大。按照筹捐银排序,长盛川排第12位,长裕川排第15位,长顺川排第29位。属于中等以上规模。
综述《汉口山陕西会馆志》记载,完全可以确认,祁县渠家“川”字号3茶庄,从清同治九年(1870年)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25年间,已经是万里茶道上之一支生力军了。
然而,晋商望族祁县渠家,是什么年代涉足茶叶贸易,又是什么年代退出的呢?
据1997年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晋商巨族——祁县渠家》一书中“商业简况”记述,渠家十四世渠同海(1723—1789),字百川,走西口在包头开设“长源厚”商号,经营菜园、粮食、油、面、茶叶,并兼作钱业生意。以其推断,约于乾隆十年(1747年)左右,渠同海开始经营茶叶。到十五世渠映璜(渠同海三子,1758—1832),字天池,在繼承父业基础上增设了长源川、长顺川两大茶庄,从两湖采办茶叶,经销于西北各地及蒙古、俄国,直至欧洲。推断年代当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后。依据笔者现有掌握资料分析,应该算晋商中较早者。
可惜《晋商巨族——祁县渠家》一书,对渠家“川”字号3茶庄的发展史记述,由于当时缺乏充足资料而出现误区。
误区一:关于长裕川茶庄的记述。书中写道,“长裕川茶庄的前身叫长顺川,大约开办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创始人为渠源潮之祖渠映璜。光绪年间更名为长裕川,由渠源潮主管号事,民国年间由其孙渠晋山接管。”
然而,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汉口山陕西会馆志》记载,祁县渠家的长顺川茶庄仍然存在。故长裕川茶庄是光绪年间由长顺川更名的说法有误。那么长裕川茶庄创立于何时?由谁创立的呢?尽管目前尚未发现直接记载资料,但根据一些零碎资料分析,由渠家十六世渠长瀛(1794—1863),字仙洲,即渠映璜三子的可能性大。时间约在嘉庆十五年(1812年)左右。据《晋商巨族——祁县渠家》一书记述,到渠长瀛一世,不仅把茶业做大,而且还开始在长江流域贩运食盐。关于渠家涉营食盐一事,笔者从《渠仁甫备忘录》得到证实。在其1954年的记载中,曾有这样的记录:“农历五月廿五日(公历7月5日),接武汉市人民政府房产管理局关于出售合作路二号房地产情形,查照见复函一件。”“农历六月初二(公历7月12日),接李得宜报告,售出一、二号仓库屋壳,由仓储公司以一亿六千万元(第一套人民币,折第二套人民币1.6万元)收购。内除手续费及印花税共计六十八万八千元(折第二套人民币68.8元)。”说明祁县渠家曾在汉口合作路2号,拥有一、二号两座大仓库。据李得宜后裔讲,这两座大仓库就是专供储运食盐的。那么,长裕川茶庄又是什么年代歇业的呢?笔者从《渠仁甫备忘录》中找到准确时间,即1954年将出售汉口分庄盐库的资金,转投在祁县西关村建立“建新砖瓦厂”,并于当年投产盈利。而设于湖南安化的“诚记茶厂”,却经营到1955年,先是公私合营于安化茶业联营股份有限公司,继而改造为安化资江锅铁厂。同年3月22日,渠仁甫接到安化资江锅铁厂定于4月15日召开股东会的通知,8月22日接到董事会函,告知渠仁甫被选为私股董事。1956年8月1日,接到安化资江锅铁厂信并劳资费汇票1张,并函告渠仁甫连任董事,投资23871.3万元(也应是第一套人民币,折2.38713万元),1955年应分到息红564.3元。
误区二:关于长盛川的记述。书中写道,光绪十年(1884年)由长源川茶庄改营票号。历经25年,1909年歇业。
然而,笔者从《蒲圻志》查到有这样的记载,1920年(民国九年),羊楼洞长盛川茶庄老板张仲山(山西人),从武汉购得旧火车头1部,供压制砖茶动力之用。另从“蒲圻县民国九年制茶工业情况表”查实,长盛川茶砖厂:职工数(人)229,每年制茶(箱)5000,值洋(元)76000。表后文字载,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较大的长盛川、义兴等砖茶厂改用锅炉气压机及水汀装置,但多数厂家仍用旧式机械维持生产,因而竞争力落后。
另据湖北赤壁茶文化研究院编著出版的《欧亚万里茶路寻源——羊楼洞传奇》(2013年湖北省内部图书出版)载,长盛川在羊楼洞有着悠久历史,在户督部堂杨于宣统元年(1909年)十一月十五日颁给长盛川的褒奖状上,还有“本号向在羊楼洞采办各色茶砖有年,中外驰名,今岁武汉赛会得赏银牌褒奖状,请认此票为证。”的获奖说明。1915年,在美国巴拿马太平洋赛会上,羊楼洞长盛川的三星牌红茶(实际上是米砖茶)获金质奖章。
再据2018年湖北长盛川青砖茶研究所编著出版的《茶道上的瑰宝》一书,由湖北省非遗研究中心主任、湖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柏权撰写的《长盛川青砖茶历史溯源及价值》一文写道:“长盛川湖北青砖茶的产地最早在湖北咸宁的柏墩(今咸宁桂花镇),根据《何氏宗谱》记载,何氏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约1368年)从江西修水县迁到桂花镇……到清朝中叶,何氏家族的砖茶叶已具备相当规模,为了扩大经营,何氏家族选择与晋商巨族——祁县渠家合伙经营。”
还有一个第一手资料,是笔者于2010年11月2日下午,到祁县古城北街基督教会采访百岁办茶人闫敦瑾的记录,入编2017年由笔者编著出版的《万里茶道劲旅——祁县茶商》。据104岁的闫敦瑾(乔家大德诚茶庄驻咸宁柏墩办茶人)讲述:“我在咸宁柏墩,在姓何的一家(行老板)茶厂。工人都是江西人。行老板有楼房,负责收购毛茶、制茶。在那里当时有祁县茶庄大玉川、长盛川、天巨川、宝巨川、巨贞川。”他讲到长盛川茶庄时,笔者插话问曾经总柜在哪儿?他回答说在北大街韩友林所住宅院。后来,笔者去韩友林宅院调查,正好遇到高中同学韩怀德(韩友林长子)。他介绍说该院确实是长盛川的总柜院。原来分三个套院,一院曾有一座二层楼房,早已被拆毁,楼房旁有过道通往二院、三院。三院北门可通李家圪道,由李家圪道直通北大街。至今,三院通往李家圪道的小倒座门楼尚存,由于属另一户占有,因锁门未能進去。尤其是闫敦瑾老人补充了一句,说长盛川是由大盛魁与渠家出资创办的。可惜记不清合资细节与创设时间了。以上资料可以证实,长盛川不仅仅是个票号,而是茶票兼营,以茶为主的大商号,并且是祁县渠家与大盛魁合办、与湖北咸宁何家合作的大茶庄。
综上所述,晋商望族祁县渠家的“川”字号茶庄,曾经是晋商万里茶道二百年辉煌史上的一朵奇葩。茶叶经营的历史长达208年(1747—1955),并且是晋商中稀有的走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之路,转型为社会主义企业的典范。
为传承创新发展长盛川茶业优秀传统文化,湖北咸宁柏墩何氏家族第十九代“建”字辈传人,于2013年在宜昌建立长盛川新厂——鼎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湖北长盛川青砖茶研究所,成为复兴万里茶路的先行者,曾先后出访法国、意大利、波兰、德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其“长盛川”牌青砖茶,于2015年第二届中国——东南亚民间高端对话会上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东南亚11国领导人;同年6月获米兰世博会“金骆驼”奖。2017年5月19日,湖北长盛川青砖茶研究所与山西祁县晋商文化研究所,在宜昌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晋楚社科研联手、湖北青砖茶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复兴万里茶道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新时代新征程。晋商望族祁县渠氏与茶业望族咸宁何氏家族文化的历史性融合,是万里茶道中蒙俄多民族和衷共济的典范。长盛川青砖茶文化,作为万里茶道晋楚望族文化融合的闪光点,为“两所”历史地赋予了意义深远的研究课题。谋求合作共赢之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