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2008~2017年官渡區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统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 2008~2017年官渡区伤寒、副伤寒病例数据,对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7年官渡区共报告伤寒、副伤寒1407例,年均发病率为15.92/10万,主要以伤寒为主,伤寒、副伤寒构成比为1.41∶1,发病季节性明显,每年3月份发病开始上升,5~10月份为高发季节,9月份达高峰,11月份开始下降,官渡区伤寒、副伤寒各个街道均有病例报告,关上街道发病居官渡区第1位,金马街道和小板桥街道发病交错排位第2位和第3位。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主要集中于10~40岁组人群,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12∶1。发病人数最多的职业是学生,其次是家务及待业和农民,每年占总发病数的37%~68%。结论 近10年官渡区伤寒、副伤寒发病仍维持较高的发病水平,发病呈散发状态,高危人群为学生、家务及待业、农民,应加强疫情监测。针对性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降低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防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R51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09.044
文章编号:1006-1959(2019)09-0134-04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 in Guandu District from 2008 to 2017,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Methods The data of 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 in Guandu District from 2008 to 2017 were counted in the "China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System", and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was described. Results A total of 1407 cases of 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 were reported in Guandu District from 2008 to 2017. The average annual incidence rate was 15.92/100,000, mainly typhoid fever. The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ratio was 1.41∶1, and the seasonal incidence was obvious.The incidence begins to rise in March each year, and the high season is from May to October. It peaks in September and begins to decline in November. Cases of 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 in Guandu District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streets, and the first place in the Guandu District, Jinma Street The second and third places were interlaced with the Xiaobanqiao street. All age groups have morbidity,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group of 10 to 40 years old. The incidence of males is more than that of females, and the ratio of male to female is 1.12∶1. The occupation with the highest number of cases is students, followed by household chores and unemployed and farmers, accounting for 37% to 68% of the total number of cases each year. Conclusion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incidence of 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 in Guandu District has remained high, and the incidence is sporadic. The high-risk groups are students, household chores and unemployed farmers, and the epidemic situ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argeted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o further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
Key words:Typhoid fever;Paratyphoid fever;Epidemic characteristics;Control measures
伤寒、副伤寒是伤寒沙门菌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肠道传染病之一,造成的疾病负担不容忽视。多年来,官渡区伤寒、副伤寒发病数一直位居昆明市前列,为进一步了解官渡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规律,掌握发病趋势,更好地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对策,特此对官渡区2008~2017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08~2017年伤寒、副伤寒发病资料均来源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于2018年11月按发病日期导出。
1.2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 Excel表格和 SPSS 17.0 软件对 2008~2017年官渡区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疫情概况 2008~2017年官渡区伤寒、副伤寒发病1407例,其中伤寒823例,副伤寒584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率在12.45/10万~21.28/10万。2008、2013年出现流行高峰,发病例数分别为188例、180例,其余各年发病数均在150例以下波动。不同年份发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41.79,P=0.00),见图1。
2.2时间分布 2008~2017年官渡区伤寒、副伤寒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发病季节性明显,每年3月份发病开始上升,5~10月份为高发季节,9月份达高峰,11份开始下降。5~10月份共报告病例912例,占发病总数的64.82%,见图2。
2.3地区分布 2008~2017年官渡区伤寒、副伤寒各个街道均有病例报告。其中,发病数居前4位的街道是关上街道、金马街道、小板桥街道、吴井街道;前4个街道发病844例,占发病总数的59.99%。除2008年及2014年,关上街道发病均居第1位,2008年位于大板桥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发生甲型副伤寒爆发疫情,发病92例,导致大板桥街道2008年伤寒副伤寒发病高于历史发病水平,发病位居官渡区第1位,见图3,表1。
2.4人群分布 2008~2017年报告的病例中,男性发病743例,女性发病664例,男女之比为1.12∶1。
发病主要集中在青壮年,其中10~40岁年龄组共发病910例,占发病总数的64.68%。发病最多的是学生,发病323例,占发病总数的22.96%;其次是家务及待业,发病209例,占发病总数的14.85%;第三是农民发病192例,占发病总数的13.65%,见图4,图5。
2.5伤寒、副伤寒病例构成情况 2008~2017年官渡区共报告伤寒病例823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58.49%,报告副伤寒病例584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41.51%,伤寒与副伤寒病例之比为1.41∶1,报告伤寒病例高于副伤寒病例。
2.6暴发疫情 10年间仅报告暴发疫情1起,发生在渡区小哨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共有92人患病,罹患率为3.30%。经调查,此次疫情暴发原因为食堂从业人员为慢性带菌者,导致食物污染合并日常生活接触引起的甲型副伤寒暴发。
3讨论
2003~2012年云南省共报告伤寒、副伤寒66870病例,平均发病率为14.9/10万,发病数、发病率一直位居全国省级区域第1位[1]。昆明地处滇中腹地,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官渡区为昆明主城区,交通便利,流动人口多。官渡区所辖9个街道和1个乡镇,常住人口约88万,学校200余所,餐饮和住宿行业较多,且辖区内有枧槽河、盘龙江、明通河和宝象河四条河流流经,官渡区伤寒和副伤寒发病多年保持昆明市发病数第一,伤寒年发病率高于10/10万的地区被世界卫生组织视为伤寒高发地区[2]。2008~2017年来官渡區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波动在12.45/10万~21.28/10万,年均发病率为15.92/10万,官渡区伤寒副伤寒防控形势严峻,防制措施的优化和落实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官渡区10年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征显示,其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发病较高,这与全国夏秋季肠道传染病高发基本一致;高发地区为关上街道、小板桥街道、金马街道,这与其位于主城区,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租房临时居住人多,其生活、居住条件相对较差有关;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40岁组,这个年龄段的人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多,感染疾病的几率也相应较大;职业以学生、家务及待业、农民发病较多,与其居住条件、饮食(水)卫生和个人生活习惯有关[3],与未能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学生有吃零食和在外聚餐习惯,青少年接触不安全饮用水和食品的机会较多等因素有关。
伤寒副伤寒主要通过污染的水、食物及日常生活密切接触而传播。日常生活接触可引起散发,暴发流行往往是水源受到污染。官渡区现阶段仍以伤寒副伤寒散发病例为主,伤寒副伤寒比为1.41∶1,因此,要加强散发病例作为传染源的规范治疗和有效管理,尤其是减少慢性带菌者的积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级医疗机构要规范伤寒、副伤寒病例管理和治疗,追踪治疗和病后排菌情况,在流行季节可设置隔离病房;发生聚集或暴发疫情时,及时处置,对散发病例及时进行个案调查,做好疫源地的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不良卫生习惯和行为是患病的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可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的发生[4]。群众乐于接受宣传标语、口头宣教等健康教育方式[5],可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入户面对面或户外咨询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学生主要通过健康教育课或主题班会获得防病知识,在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意义更大。
疫苗接种是进行伤寒与副伤寒预防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加强重点人群预防保护的关键途径,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应积极加强疫苗接种[6]。加快伤寒Vi-rEPA结合疫苗和伤寒Vi-DT结合疫苗的研發和接种推广,已有学者[7]证实此两种疫苗不仅安全稳定,而且免疫效果优于伤寒Vi多糖疫苗,可弥补伤寒Vi多糖疫苗不适用于低龄儿童的不足。而对伤寒疫苗并不显效的甲型副伤寒相对上升的防控,可通过除此以外的预防措施进行控制[8]。
由于伤寒副伤寒传播因素多样化,水、食物、生活接触与苍蝇等媒介昆虫均可单一的或交错地进行传播,增加了伤寒副伤寒防控工作的难度,因此,在高发季节到来前应提前做好伤寒、副伤寒防制工作,加强病例监测,及时预警,做好突发疫情应急准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顿不符合要求的食堂、提高学校对疫情报告的敏感性和及时性;相关部门联合采取突击和定时结合的办法,加强对学校卫生的检查力度;加强食品卫生监测和监督管理,对食品加工及流通环节进行预防性监督和经常性监督,重点加强学校、食堂及周边饮食摊点的卫生监督管理,保证食品的安全;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做到持证上岗。
同时各级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WS280-2008),规范伤寒、副伤寒诊断和治疗。云南省伤寒、副伤寒病例诊断准确性仅为29.35%,远低于其它省份相关研究报道[9]。官渡区报告伤寒副伤寒确诊病例明显高于临床病例,但部分病例未达到确诊病例的诊断标准,医疗机构诊断、报告病例未严格按标准执行,主观随意性大,说明绝大多数报告病例缺乏必要的实验室病原学依据。建议开展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培训,定期开展伤寒副伤寒诊断准确性调查,进一步提高病例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伏晓庆,古文鹏,尹建雯,等.云南省2003-2012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4):2497-2499.
[2]潘静静,谢志强,康锴,等.河南省2004-2011年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2,13(10):767-769.
[3]庄菱,张永杰,唐震,等.江苏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现况、菌株耐药及其分子分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12):1269-1272.
[4]张静.伤寒、副伤寒干预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64-65.
[5]胡灿,姚光海,王丹,等,平坝县伤寒干预项目持续效果评价[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8,24(1):29-31.
[6]陈杰雄,邓小如,戴雪红.2006-2015年龙岩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6,32(21):3000-3002.
[7]李永红.伤寒Vi多糖疫苗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3):963-964.
[8]魏承毓.我国甲型副伤寒的流行趋势及对防控对策之探讨[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5,32(2):65-67.
[9]伏晓庆,徐闻,姜黎黎,等.云南省重点地区460例伤寒、副伤寒病例诊断准确性调查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17):3254-3257.
收稿日期:2019-1-16;修回日期:2019-2-2
编辑/王海静作者简介:杨克江(1983.5-),女,云南宾川县人,本科,主管医师,主要从事急性传染病监测与防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