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张学军 摄影/苏冠名
从1999年至今,中山公园音乐堂重张整整20年。20年间,这个舞台上到底有过多少精彩的瞬间,到底上演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到底经历了多少酸甜苦辣,只有经历的人才知道。
据统计,从1999年音乐堂以专业古典音乐厅的全新定位重张开业至今,举办了超过5000场精彩演出,吸引了逾500万观众。20年间,有人从观众变为职业艺术家,有人从学生变成了带孩子来看演出的家长。这些年,京城的演出市场逐渐细分,而中山音乐堂,看似不温不火,却是踏踏实实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变成他们的粉丝。尽管在紫禁城附近盘踞着一路之隔的国家大剧院和不远处的北京音乐厅,但是中山音乐堂貌似并没有收到什么威胁。中山公园音乐堂的“掌门人”徐坚从容表示,做好自己的事儿,做出个性,就没有压力。
中山音乐堂老照片
徐坚与演出部工作人员
中山公园音乐堂坐落在紫禁城建筑群之中,始建于1942年,松柏森森、亭古廊长,素有“镶嵌在古典皇家园林中的音乐明珠”的美誉。因为它早于人民大会堂,所以建国初期很多重要的演出和文化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作为北京最早的剧场之一,音乐堂在70余年中经历了三次改建、数次维修。199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斥巨资重新翻建音乐堂,到1999年重张后,最终发展定位成为全封闭的专业古典乐演出剧场。从重张至今的20年,徐坚仿佛就做了一件事儿——做音乐堂的“堂主”。“从1999年重张至今,我一直在这儿工作。”徐坚说:“一个国家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在剧院里也见证了这个过程。最早的时候,我们没那么多演出,如今的上座率和收入相比十年前几乎翻了一番。实际上,我们也就是见证了北京城的文化需求变化。演出是什么?说大了是教化于人,这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说白了就是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干什么,拿我们周边的会员来说,看演出、听音乐会就变成了他有计划的文化生活,这也是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个特点。一句话,文化幸福指数是最高的。”
2018.03.08妇女节经典作品交响音乐会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指挥:郑小瑛,琵琶:章红艳,声乐:迪里拜尔)
2018.07.20打开艺术之门暑期琵琶夏令营在中山公园音乐堂闭营
2018.12.17钢琴教育家周广仁90岁生日音乐会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
已故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先生
事实上,徐坚上任之初,中山音乐堂的情况远不及现在,有好场地好演出可没人看呢!徐坚回忆,转机应该是发生在2003年,“那一年北京遭遇‘非典’,所有的大型文化活动都暂停了。那阵子,好几个月内音乐堂没有演出,但是作为管理者的我还要来值班。当时,中山公园里开满了郁金香,可是只有我一个人看。等到疫情消散之后,我们决定继续举办‘打开艺术之门’。尽管那一年仅安排了30余场演出,反响却好得出乎意料,可能是因为非典的横行,大家好久没有看演出了,需要释放一下。”从那之后,音乐堂的上座率不断攀升,演出也年年递增。据介绍,从一开始的每年200场左右,发展到现在每年演出超过300场,演出门类也涵盖交响乐、室内乐、合唱、流行演唱会、京剧、昆曲、相声、朗诵等多种,还推出了“紫禁城•古乐季”“中国古琴名家雅集”等艺术品牌演出,此外还举办了大量的讲座、艺术夏令营、大师课等活动。经过20年的时间,中山公园音乐堂目前平均上座率达七成,而在每年暑期举办的“打开艺术之门”活动,上座率高达九成。
重张之后经常在这里演出的著名指挥家谭利华说:“我常常会回忆起20年前,音乐堂重建的场景好像没过几天的样子。但毕竟是过去了20年了,我也从当时的中年人快步入老年了,让我觉得感慨万千。当年的一个撒气漏风不遮雨挡风的露天剧场,被改变成一个在全世界都有相当知名度的职业音乐厅,几代人的愿望和理想都在这里实现。”
1994年,“打开音乐之门”刚开始只在单休日、月末周日的下午进行演出,内容局限在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民乐两大类。2008年,更名为“打开艺术之门”,涵盖了京剧、昆曲、评剧、芭蕾、现代舞、杂技、木偶剧、儿童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拓展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夏令营。如今,“打开艺术之门”已经成为京城甚至辐射全国多个城市的响当当的“金字艺术招牌”。
别看现在票房这么火爆,可是想起“打开艺术之门”创办之初的困境,徐坚至今记忆犹深。当年的“打开音乐之门”只有十几场演出,就算是10元钱的最低票价,要想多卖出几张票都很不容易。“他们不来,我们就送上门。”徐坚回忆,她曾经和工作人员一起去中小学一家家地推销,给他们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推介,求老师们把宣传页推荐给孩子,但是支持者也极少。有的校长说,组织学生晚上看演出,结束时间是不是太晚了。徐坚一拍桌子:“我们出车接送,只要有需求,我们商量着解决。”坚持做市场普及推广的徐坚一直这样认为:“有这么高品质的演出却不被大家知道,那才更可惜。可能不会立刻看到效果,但只要有一天市民有观演需求,就会第一个想到音乐堂。只要我们演出品质好,看了一场,观众就会想看第二场。”如今徐坚当年的想象成了现实,音乐堂和“打开音乐之门”成了暑期孩子和家长们的首选之地。
2018.12.23铃儿响叮当世界名曲童声合唱音乐会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指挥:杨鸿年)
“打开艺术之门”的演出票价低到10元、20元一张,套票300元可以看60场。而且他们的低票价不是走形式,在20元至100元的票价中,50元以下的票占总票数的相当比例,十几年始终坚持不涨价。尽管票价没有跟着物价涨,“打开艺术之门”的水准却越来越高。在指挥家谭利华和“北交”的带动影响下,中国交响乐团、中国广播艺术团交响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东方歌舞团轻音乐团等众多国字头的艺术院团热情加盟。指挥家杨鸿年说:“其他演商的演出费比音乐堂高一倍,但我还是乐意在这儿给孩子们演。孩子们的今天就是艺术的明天。”
“打开艺术之门”之所以精彩,离不开艺术家们的大力的支持和不懈的坚持。令人敬佩的是,谭利华、杨鸿年、盛中国、吴玉霞等音乐家从创办之初,几乎每年都坚持给孩子们演出。低得可以忽略不计的出场费,艺术家们却从没为此打过退堂鼓。指挥家谭利华说:“我们之所以坚持,是因为他们面向普通民众的做法和普及、推广高雅艺术的理念。这种理念不是一种噱头,而是整整20年的坚守,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琵琶演奏家章红艳每年暑期都会拒绝众多的大师班,她要给孩子们留出时间来举办夏令营。多年来,章红艳在紧张的档期内,推掉了所有赚钱的事情,雷打不动地在暑期抽出三天时间,和她的志愿者团队来到中山音乐堂举办琵琶夏令营。章红艳说:“做这件事情绝对不能靠一时的冲动,必须有一颗公益心,才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已故小提琴家盛中国轻描淡写地称自己只是“为这个城市做了点儿事情,尽了点儿力量。”他认为,娱乐消费不能代替文化消费,“孩子们不能只知道赵本山、小沈阳,而不知道柴可夫斯基。她打开的不仅是艺术之门,也是孩子们的人生之门。”
没错,“打开艺术之门”的确打开了孩子们的人生之门,有的人把欣赏艺术当成了一辈子的生活,有人成了艺术的传播者,当然也有人因为音乐改变了命运。从12岁起,徐立迪就一直是“打开艺术之门”的忠实听众,还跟着当时所在的北京市少年宫管乐团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多次进行演出。如今这位小伙子已成为解放军军乐团的圆号手。青年指挥家夏小汤高中时代是“打开艺术之门”的常客,原本学习钢琴的他,看到了李德伦、杨鸿年、谭利华,被指挥家们的迷人风采所打动。十几年前,他被指挥家汤沐海的一场演出震撼到了,“他指挥得特别潇洒,特震撼。”“转行!”那时候,于是在考大学填志愿时,他选择了指挥专业。乐坛少了一位钢琴家,却多了一位优秀的指挥。
谭利华
2008年,一路之隔的国家大剧院建成后,很多人会问作为经营者的徐坚有没有压力。徐坚回忆,她记得国家大剧院刚成立时,大剧院陈平院长曾经针对我说过一句话,这个总经理不错,人家不较劲,他们只做自己的事儿,“没错,我们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儿。”事实上,每个剧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徐坚认为,把自己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就是你的风格了。虽然音乐堂的交通不便,但是紫禁城的地理位置就是它的特点。比如演出类型,音乐堂没有那么多的资金资助,完全靠市场,那就要求自己对市场有非常精细的判断。这些年,北京的古典乐迷越来愈细化,各个剧场也开始强化和突出自己的特点,留住属于自己的观众群。徐坚强调,演出品质最重要,音乐堂做的演出大多数是小众艺术。如今,“紫禁城•古乐季”从最初不为观众熟悉的小众品牌,经过多年发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粉丝,也让欧洲乐团惊叹于中国剧场的专业品鉴水准。比如,音乐堂策划的“中国古琴名家雅集”品牌经过数年大打磨,早已深入人心,培养了大量的粉丝。还比如,王中山教授的古筝音乐会永远都是一票难求,都透露出市民对国乐文化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回首20年重张之路,是剧院管理者们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不断前行的深耕之路。掌门人徐坚有着自己特殊的感受:“做事先做人,做任何行业做人都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诚心诚意地对待尊重他,那么每一位艺术家都会成为你的好朋友。体验他们辛苦和不易,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便利和贴心的服务。”
(图片提供:中山公园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