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文化的结构、功能及其实现探析

2019-06-10 01:30:36李辽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路线榜样弘扬

李辽宁 张 婕

[内容提要] 榜样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样态,具有先进性与教育性、整体性与渗透性、阶级性与历史性、层次性与多样性等特点。从内在结构来看,榜样文化由外而内可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境界提升、价值引导、道德氛围营造等功能。榜样文化的功能实现主要有两条路线,即由外而内的个体化路线和由内而外的社会化路线,其实现程度与榜样的先进性和时代性、民众对于榜样文化的认同程度、榜样宣传方式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1]159“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1]158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需要深化对榜样和榜样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更好地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引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汇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

一、榜样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对“榜样”的解释是:模型,模范,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苏联学者伊·谢·康在《伦理学辞典》中对“榜样”的定义是:“在道德上主动精神的一种形式,表现为一个人(或一群人或集体)的举动变成其他人的行为的楷模……它不仅激励别人仿效自己,而且向别人提供现成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后来普及于其他人,变成许多人的行为规范。”[2]有学者认为:“所谓榜样,就是指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道德境界、高尚的道德品质、作出被人们广泛认可的事迹或业绩、在一定时期内能够被群众学习和模仿,从而对提升人们的素质和道德水平产生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3]“榜样”也可以是一个中性词,意即“先例”“典型”等。在古代汉语中,榜样还有“模样”“样子”的意思,如宋代张镃在《俯镜亭》中写道:“唤作大圆镜,波文从此生。何妨云影杂,榜样自天成。”

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榜样”是一个褒义词,它与“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等概念在内涵上是一致的。从性质上讲,榜样具有先进性、阶级性、典型性、时代性。不同阶级树立榜样的标准不同。比如,工人阶级树立榜样和资产阶级树立榜样具有完全不同的标准;即使在同一个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榜样的内涵和作用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榜样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队、一个群体,甚至是一个阶层,如英国的绅士阶层。从全社会来看,以阶层形式存在的榜样更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其影响力更大。

基于榜样所形成的文化就是榜样文化。目前学界关于榜样文化内涵的界定不尽相同。有学者认为,榜样文化是“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将凡人善事、平民英雄等道德楷模所蕴含的品格、美德作为价值目标来追求、弘扬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样态”[4]。也有学者认为,“所谓榜样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于培育、宣传、研究榜样的文化要素的综合体,是动态进程与静态结果的统一,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阶级性”[5]。还有学者从广义上界定了榜样文化的内涵,认为榜样文化是一种实践文化、思想文化、精神文化、价值文化。[6]综上,榜样文化是文化样态的一种,是关于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价值理念、思想观点和社会舆论的总和。榜样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先进性与教育性。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不同的文化蕴含不同的价值观。即使是相同的价值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表达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产生的影响力也不同。在由各种不同的价值组成的链条中,“高势位”的价值对于“低势位”的价值具有统摄和引领作用。[注]关于价值的“高势位”问题,参见:陈秉公.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规律性——兼论30年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成功经验的理论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78-85。与一般的文化相比,榜样文化是一种“高势位”的文化,因价值内核的“榜样”特性而更具先进性和示范性,这种先进性和示范性可以辐射到该文化圈内的社会成员,从而为其思想和行为提供价值导向,产生比较大的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建设榜样文化对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社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整体性与渗透性。一方面,从发挥作用的方式来看,榜样文化的影响是整体性的,它不是针对个别人产生影响,而是针对该文化圈影响范围之内的所有成员。同时,文化对人的影响也不是单方面的,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都可能会受其影响,抑或因其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文化是一种软权力,是制约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柔性约束力,它渗透在人们的日常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激励人们保持奋发向上的心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是阶级性与历史性。从产生背景来看,榜样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7]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不同阶级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榜样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阶级性是其根本属性。榜样文化也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总是与一定社会相联系,反映该社会的时代风貌和精神特质,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四是层次性与多样性。从构成要素来看,榜样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所包含的内容是广泛复杂的,其内在结构也是多层次的,有物质的、行为的、制度的、精神的,等等。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流价值观也影响着榜样文化的具体内涵。从榜样自身发展来看,各行各业、不同人群都是榜样文化得以传承弘扬的主体,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对弘扬社会正能量、引领社会文明风尚具有促进作用。

二、榜样文化的结构要素与功能分析

1. 榜样文化的结构要素

我们将榜样文化按照其内在结构由外而内分为四个层次,即物质层次、行为层次、制度层次、精神层次,分别对应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见图1)。

图1 榜样文化的结构要素

物质文化,即以有形的方式彰显榜样的模范事迹及其内在特质的文化形态,包括榜样人物的活动场所及相关设施、榜样人物使用的器具和工具、记录榜样人物先进事迹的各类实物等,如祠堂、牌匾、石像、雕塑、博物馆、纪念馆、纪念碑,等等。这些都是无形文化有形传承的载体,使人们能够对榜样人物有更清晰和直观的了解,进而有所知、所悟、所思、所感。物质文化是榜样文化的重要基础。

行为文化,即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先进事迹。例如,日常生活和新闻报道中的好人好事、见义勇为,等等。榜样人物的事迹既可以借助载体形式展现出来,也可以在某一情形下被人们直观地接受和感知。一个人的外在行为往往体现的是其自身价值系统的真实状态。因此,行为文化不仅是衡量榜样人物的基本依据,也是榜样文化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

制度文化,即把精神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转化为一定的制度规范,使之成为社会成员的行动指南。制度文化以奖励和惩戒的方式发挥作用:一方面是对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表彰、宣传、报道,如“感动中国”人物、“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双百”人物评选活动等;另一方面是对黑恶势力或不法分子予以严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是加强信息手段监管。依托“数字政府”建设全省一体化信息平台,建立全过程留痕管理机制,实现全省预算管理动态联网监督,将各级全口径财政资金纳入实时监控范围。财政部门依法落实向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报批、报告和备案等规定,配合省人大推进预算联网监督工作。

精神文化,即榜样人物所信守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道德品质、精神风貌。相较于其他三种文化来说,精神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无形的力量,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所传达的精神品质及价值观念也只有通过精神文化这一层次才能真正为人所领悟和传承。弘扬榜样文化的根本目的也在于使榜样精神入脑入心,引导积极向上的社会文明风尚。因此,精神文化是榜样文化的核心,是形成其他层面的榜样文化的精神动力。

榜样文化的四个层次相互联系、不可分割,都是以榜样人物为核心而展开的。其中,物质文化处在表层,可以直观感知;行为文化比物质文化更具隐蔽性,有的行为(如佯动、掩护)从感知的角度很难被真正理解或正确理解;制度文化处在中间层次,是社会成员之间协商后达成的共识,对于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并在行为中得以体现;精神文化处在核心层次,是社会成员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深层次反映,体现了社会成员的精神境界。其中,精神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旦形成,就会对社会成员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

2. 榜样文化的功能

从功能指向的对象来看,榜样文化主要指向个体、群体(或组织)和社会三个向度,相应地,它具有三大功能:境界提升功能、价值引导功能、道德氛围营造功能。

第一,境界提升功能。每个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境界总是受到一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榜样作为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体现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反映时代发展趋势和方向,对于个体生存发展具有示范作用。向榜样学习,不是为了模仿其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其精神特质和道德情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习榜样可以提升人生境界。这一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早就有丰富的论述。例如,孔子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荀子强调:“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畏,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在这里,“师”就是示范、榜样和模范。正是在榜样和模范的指引下,个体行为有了更高的价值追求,其生活质量和人生境界也自然得到提升。

第二,价值引导功能。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处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中,既接受和传承该群体的价值观念体系,也通过自己的行为形塑该群体的价值观体系。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榜样的作用十分突出。从历史的角度看,每个国家和民族都热衷于传颂本国家和本民族的榜样人物(英雄也是榜样人物的一种),人们在颂扬和传承英雄人物的模范事迹的过程中,也弘扬了榜样文化。这对于凝聚群体力量、形成社会主导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们所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榜样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榜样文化不仅对引领群体及社会价值取向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资源。

第三,道德氛围营造功能。榜样文化对于社会道德氛围和社会风貌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是塑造社会成员精神风貌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8]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发挥好榜样的力量,建设好榜样文化,让先进事迹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和典范,营造社会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文化风尚。

三、榜样文化的功能实现

榜样文化的功能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考察这个过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榜样文化的实现理路,发挥榜样文化的重要作用。当然,榜样文化的功能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关注影响其功能实现的多种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榜样文化的功能及作用。

1. 榜样文化功能实现的两条路线

虽然榜样文化的功能指向有三个维度,但是其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都要通过两条路线来完成:由外而内的个体化路线(见图2)和由内而外的社会化路线(见图3)。这两条路线相互连接,形成一个闭合回路(见图4),循环往复。

图2 榜样文化的个体化路线

图3 榜样文化的社会化路线

图4 榜样文化功能实现路线图

在图2中,榜样文化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力,对个体提出了一定的价值要求,这种要求通过一定的活动中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个体施加影响。这时,个体可能会产生三种不同的反应:一是价值冲突,即个体自身原有的价值系统与新的价值要求之间不一致,出现矛盾状况;二是价值强化,即个体原有价值系统与新的价值要求相一致,新的价值系统进一步强化了个体原有的价值系统;三是价值冷漠,即新的价值系统对个体原有价值系统影响不大。无论哪种情况,个体都会综合考虑不同价值系统可能产生的后果,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及选择。这是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过程,是榜样文化由外而内的个体化路线。

在图3中,榜样文化的功能实现方向与图2相反:个体在受到榜样文化的影响后,按照榜样文化的价值取向形成自身的价值系统,产生自身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并通过实践中介使之外化,用以指导自身的行为。这是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之后的外化过程,被称为由内而外的社会化路线。

在图4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闭合的路线图。这是将榜样文化功能实现的个体化路线和社会化路线结合起来得到的结果。其中,榜样文化通过载体(中介)对个体施加影响,个体在吸纳和整合榜样文化的过程中,重构自己的价值系统,从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过程。之后,个体按照已经确立的价值系统指导自己的行为,使内在的价值系统外化为行为方式,学习和践行榜样人物或先进典型的行为模式、价值规范、道德品质,进一步彰显榜样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过程。

个体化路线和社会化路线是榜样文化功能实现的两条基本路线,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且不可分割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向社会个体传播和弘扬榜样精神,更要引导他们从内心真正认同榜样文化,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个体化路线。个体化路线是榜样文化的内化环节,其关键在于使个体真正接受榜样文化,认可榜样人物和事迹所彰显的价值观。在这一环节中,选择合适的传播载体是弘扬榜样文化、增进个体认同的重要内容。这里的传播载体既可以是实际的物质载体,也可以是虚拟的网络载体。物质载体即承载榜样人物先进事迹的实物。从古至今,无数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留下的珍贵实物或史料,是弘扬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因此,要加大对榜样人物的实物史料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监管,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人文基础设施建设,弘扬新时代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实物形式更加新颖、生动地呈现身边的好人好事,让人们真正走进榜样人物,感受榜样精神的魅力。当前,网络载体作为一种传播速度快、信息资源广、影响力度大的新型载体,在传播榜样文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新媒体的运用使得榜样人物的事迹得到更加广泛和快速的传播,但因部分网民主体责任意识淡薄、媒体舆论引导不当等原因,网络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和网络舆论暴力也随之产生,使得一些英雄人物遭到肆意调侃、抹黑、诋毁。因此,对于网络舆论,要层层把关、依法治网,净化网络舆论空间;对于普通网民和自媒体运营者,要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其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网络传播榜样文化、弘扬正能量的作用。

第二,社会化路线。社会化路线是榜样文化、榜样精神得以实现的外化环节。实现社会化路线的关键在于借助一定载体激发蕴藏于个体中的榜样力量,鼓励个体践行榜样人物的价值观念,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如果说个体化路线的关键是教育和传播载体,那么社会化路线的关键则是实践载体。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可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成为榜样人物。因此,一方面要表彰各行各业、不同类型的模范人物,大力弘扬榜样文化、榜样精神,鼓励人们存好心、办好事、做好人,鼓励人们向榜样人物看齐、向先进典型学习,实现自身价值,争做榜样精神的传承者与弘扬者;另一方面要运用警示教育等方式,对于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惩,为榜样成长和榜样示范树起排忧解难的“屏障”,引导人们择善而从,使榜样的力量真正成为社会的正能量,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个体化路线和社会化路线是密切关联的。一方面,个体化路线是社会化路线的前提与基础。只有个体真正接受与认同榜样文化,才会主动借助某种方式(载体)践行榜样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使榜样精神得以彰显。另一方面,社会化路线是个体化路线的扩展和延伸。正是通过社会化路线,个体化路线内化的价值观才得以外化,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

2. 榜样文化功能实现的影响因素

影响榜样文化功能实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榜样自身,也包括人们对榜样的看法和态度,还包括宣传和传播榜样文化的方式和方法。

第一,榜样的先进性和时代性是榜样文化功能实现的基础。榜样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影响榜样的社会影响力的因素有很多。一是榜样的类型,主要可分为职业型、道德型和英雄人物等。不同类型的榜样,其辐射范围和影响力不同。职业型榜样弘扬的主要是职业道德。道德型榜样的覆盖面、影响范围较广,不同领域的道德榜样所弘扬的价值精神不同。相对而言,英雄人物的影响力更大,特别是在重大历史关头,如抵御外来入侵、抵抗重大自然灾害,英雄人物往往是与献身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受到人们的广泛称颂。二是榜样的先进程度。榜样越先进,其所蕴含的价值“势位”越高,辐射力也越大。三是榜样的时代性。不同时代的榜样的影响力不同,榜样越是能体现时代性,就越能得到人们的认同。

第二,人们对榜样的认同度是榜样文化功能实现的关键。如前所述,榜样文化要想发挥其功能,首先就要能够内化到个体的价值观中。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个体在内化过程中突破两方面的认同障碍:一是价值观认同障碍。在当前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状况下,人们对榜样文化的态度也是多样的。因此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积极看待和评价榜样文化。二是榜样产生方式的认同障碍。榜样文化的功能实现过程包含榜样的产生和树立等环节,这个过程越是客观公正,就越能引发人们对榜样和榜样文化的认同。

第三,榜样传播的方式方法也是影响榜样文化功能实现的重要因素。就榜样文化的传播方式来说,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高大上”与“接地气”的关系。在宣传榜样时既要彰显榜样文化和榜样精神的先进性,也要尊重客观实际,密切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避免榜样人物脱离实际、脱离生活。二是内在精神与先进事迹的关系。要着重挖掘和弘扬榜样人物的内在精神,而不是对榜样人物的具体行为事迹的简单宣传。三是宣传榜样与爱护榜样的关系。榜样的树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给予榜样关爱和保护。为此,一方面要宣传榜样人物,通过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激励榜样人物和社会成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榜样人物的关爱、教育和培养,特别是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大对榜样的帮扶力度,使榜样和榜样文化产生持久的影响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榜样文化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可,就能对社会成员产生积极影响,激发新的榜样人物和先进事迹的不断涌现,让榜样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

猜你喜欢
路线榜样弘扬
最优路线
『原路返回』找路线
画路线
找路线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06:29:00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
浙江人大(2014年2期)2014-03-11 20:16:41
榜样
网络传播(2009年11期)2009-11-18 04:49:54
榜样
网络传播(2009年10期)2009-10-30 05:04:54
榜样
网络传播(2009年6期)2009-08-07 06:5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