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荣 叶镱
随着交通工具数量的快速增长,交通事故越来越多,道路交通伤害成了全球重要的社会安全与公共卫生问题,交通伤害事故已成为全球第八大死亡原因,是15~29岁年轻人的主要死亡原因。按照目前趋势,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30年道路交通伤害将上升为全球第五大死亡原因[1]。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位居世界第一,是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2]。为了解佛山市南海区交通事故死亡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探讨交通事故的预防干预措施,为预防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医院急诊救治能力提供依据,现对2014—2016年佛山市南海区居民交通事故死亡情况进行分析。
1.1.1 死亡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佛山市南海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的交通死亡登记资料和南海区各家医院院内急救死亡资料,于2017年7月—2018年5月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1.1.2 人口资料 数据来源于国家和南海区统计局统计年鉴提供的居民人口数据,以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年龄人口构成计算标化率。
1.1.3 交通事故死亡总体情况 2014年1月—2016年10月南海区居民交通事故死亡879例,当场死亡383人,医院抢救无效死亡496人,平均死亡率11.86/10万。2014年全区死亡道路交通事故死亡376人,粗死亡率为14.09/10万,标化死亡率7.92/10万。2015年全区死亡道路交通事故死亡292人,粗死亡率为10.79/10万,标化死亡率7.71/10万。2014年1—12月和2015年1—12月的居民交通事故当场死亡人数与当场未死送医院抢救后死亡人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南海区居民交通事故不同死亡结局人数分布 [例(%)]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交通事故医院内死亡的496人的资料进行分析,<20岁年龄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53例,20~60岁年龄组死亡人数350例,>60岁年龄组死亡93例;交通事故死亡集中在20~60岁年龄组,占比达70.6%。男性交通事故死亡395人,占比79.6%,女性交通事故死亡101人,占比20.4%,男女比率为3.91∶1。
对交通事故医院内死亡的496人的资料进行分析,由月份分布图可见,南海区居民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高在7月,死亡人数分别是52例;最低在11月份,是27例。详见图1。
图1 南海区居民交通事故医院内死亡月份分布
南海区居民交通事故医院内死亡以摩托车骑乘人员在交通事故死亡率最高,三年的摩托车事故死亡人数占比都超过了50%,其它交通方式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行人、自行车(包含电动自行车)、小汽车、货车和其它交通方式。详见表2。
对交通事故医院内死亡的496人的资料进行分析,居民交通事故致命损伤部位占比由高到低是:头颈部38.3%、胸部21.4%、四肢或骨盆13.8%、体表10.1%、腹部或盆腔脏器8.3%、复合损伤8.1%。
表2 南海区不同交通方式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分布 [人(%)]
交通事故死亡已经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是意外伤害预防控制的重点[3]。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和2015年全国交通事故死亡率分别为4.28/10万和4.228/10万,而南海区2014年和2015年交通事故标化死亡率分别为7.92/10万和7.71/10万,仍然高于全国水平。
南海区居民交通事故中男性死亡人数远远多于女性,与国内泰州市、厦门市、上海市等地交通事故的研究结果类似[4-6]。这可能和男性的性格、职业和承担的社会职责等有关。交通事故死亡以青壮年居多,20~60岁年龄段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比达70.6%,与北京市房山区、玉溪市、张家口市城区的交通事故研究结果类似[7-9]。交通事故死亡发生人数最高在7月,这可能与7月处于暑假期间,广东地区天气炎热,常有台风恶劣天气,而且暑假期间家长和学生外出较多,因此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也较大。骑乘摩托车、行人、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占交通事故死亡的绝大多数,这与张迪等[8]、王冬飞[10]的研究结果一致。骑乘摩托车、步行、骑自行车等是人们普遍的出行方式,但是这些交通方式缺乏安全性,而交通工具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交通事故的伤亡情况。同时,“中国式过马路”已成为一种常见行为,人们群众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冲红灯、逆行、不按道路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问题突出,这严重威胁自身和他人的安全[11]。
综上所述,南海区的交通事故死亡率较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根据交通事故的特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12],加强对男司机、摩托车骑行人员、行人等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把交通意外伤害降到最低水平;另外,南海区于2019年3月2日成立了南海区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政府应加快对区级创伤救治中心的建设力度,提高区级医院救治创伤患者的水平,有效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