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创伤是急诊科常见的危急重症,近年来,交通事故、意外伤害发生率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急诊外科处理应急事故的能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由于患者器官、脏器损伤严重,抢救不及时可能导致患者死亡[1]。研究发现[2],常规救治模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无法满足急诊科事故创伤患者的救治需求,可能延误最佳救治时机。近年来,一体化创伤急诊模式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提高了专业化程度,且各科室医师及护理人员配合更加紧密,各环节紧密衔接,实践效果良好。本文将在急诊外科处理应急事故中应用一体化创伤急诊模式,并分析其应用情况,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9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50例严重事故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严重事故创伤,损伤严重程度(AISISS)≥16分,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锐器刺伤、高空坠落等。本次研究已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已排除合并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存在过敏史、临床资料不完整等患者。根据入院时间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75例,男性44例,女性31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32.38±9.25)岁,病程40 min~11 h,平均(4.02±1.68)h,损伤严重程度(AISISS)评分为24~45分,平均(35.95±6.17)分。对照组75例,男性45例,女性30例,年龄23~59岁,平均年龄(32.44±9.19)岁,病程50 min~11 h,平均(4.14±1.22)h,AISISS评分为24~46分,平均(36.06±6.22)分。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急诊模式,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气道通畅、输液及伤口处理等。
观察组患者采取一体化创伤急诊模式,具体包括:(1)组建一体化应急事故处理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小组成员的应急事故处理能力,明确分工,细化工作内容,对以往急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处理方案;(2)多科室协同急救:形成以急诊科为核心、多科室协同联动的急救模式,开通绿色通道;提前准备好重症监护室及相关设备、药品,提前迎接患者,争分夺秒,避免浪费救治时间;(3)完善院前急救制度:制定院前急救规范,要求医护人员在现场第一时间为患者提供清理、包扎、吸氧等急救措施,完成病情的初步评估,并与急诊室联络,告知其患者情况,使急诊科有事情做好急救准备,顺利完成患者的移送、急救;(4)简化急诊流程: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确定致命伤,分清轻重缓急,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判,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尽量简化急诊流程,例如申请单、检查单等,确保患者尽快完成临床检查;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应立即告知重症监护室使其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比两组患者的急诊反应时间、急救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等指标,急诊反应时间应包括特殊检查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等。并发症主要统计伤口感染及失血性休克两项。
采取SPSS 21.0进行数据处理,急救成功率等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急诊反应时间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特殊检查、急诊停留、急诊至手术、入院至手术等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急救成功率为94.67%,对照组为8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33%;对照组为1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8,P<0.05),见表2。
急诊科接待严重创伤患者主要是由于挤压、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突发意外事件造成的躯体伤害,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肉、骨骼、软组织撕裂、骨折、损坏等,具有极高的致残率、病死率[4]。早期急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大部分事故创伤患者死亡均与早期急救不及时有关。有数据显示[5],急诊创伤死亡患者中,即刻死亡患者占比50%,早期死亡患者占比30%,晚期死亡患者占比20%,因此,短时间内有效救治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应用以来,急诊外科处理应急事故的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将急诊抢救划分为院前急救、急诊救治、病房救治3个阶段,并细化工作内容,简化急救流程,明确岗位分工,使各环节衔接更加紧密[6]。同时,通过各科室相互配合、完善并落实院前急救制度,充分利用了各项医疗资源,救治时间明显缩短[7-9]。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特殊检查、急诊停留、急诊至手术、入院至手术等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4.67%vs.82.67%),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33%vs. 16.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显示了一体化创伤急诊模式的应用优势。研究显示,创伤后1 h是挽救生命的黄金时期。以往的急诊模式为环节型,而一体化模式则为全程型,以急诊科为核心,实现各科室联动,能够省略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实现急诊救治的无缝衔接,提高救治成功率[9]。传统急诊模式主要以医生诊断、手术救治等为主,由于缺乏先进的急救设备,缺乏有力的团队支持及统一管理,无法及时、准确的完成综合评估,严重影响急救效果。而在一体化急诊模式下,团队协作能力明显增强,且各科室联系更加紧密,人才配置更加合理[10]。在开展一体化急诊模式前,首先应组建一体化应急事故处理小组,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确保病情评估、患者移送、急救准备等均能有条不紊的进行。为保证各项急诊措施均能够准确执行,避免发生医疗意外事件,应配备经验丰富、具有专业能力的医护人员,并加强小组成员培训,培养医护人员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面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其能够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及设备,能够在急诊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以往有研究显示[11],常规急救模式的救治成功率仅为71.4%,而一体化模式的急救成功率能够达到96.3%,与本次研究基本相符。在救治时,能够迅速完成病情的初步评估,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判并采取预防性措施,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抢救效果。有报道显示,常规急诊模式的并发症率为11.4%,而一体化急诊模式的并发症率为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了一体化创伤急诊模式应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12]。
综上所述,一体化创伤急诊模式能够缩短急诊反应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减少感染、失血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表1 两组患者急诊反应时间对比(min,±s)
表1 两组患者急诊反应时间对比(min,±s)
观察组 75 13.82±2.79 6.18±2.55 7.44±1.48 30.14±6.89对照组 75 19.64±4.24 13.98±5.37 8.48±1.60 48.96±8.94 t值 - -9.930 -11.363 -4.132 -14.440 P值 -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以并发症情况对比 [例(%)]